有一句話是這麽說的,世界上有什麽最讓人魂牽夢縈的,那就是得不到的和失去的東西或是感情。西北自古就是苦寒的地方,不適宜竹子的生長,但是陳實確實在夢中和竹子打過很多交道了。

喜歡竹子,沒有別的什麽原因,就是喜歡,如果硬是要加上一個原因的話,那就是陳實很難弄到這些竹子,而且這些竹子在這地方也看不到。被小米訓練的變得有收集癖好的陳實,對這些得不到的珍惜竹子更是上心。

這裏麵的幾種竹子的基本資料也浮現在陳實的腦海中。

鳳尾竹又名觀音竹,原產天朝南部。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強光曝曬,怕漬水,宜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溫度不低於0℃。鳳尾竹株叢密集,竹幹矮小,枝葉秀麗,常用於盆栽觀賞,點綴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於製作盆景或作為低矮綠籬材料。

風尾竹為叢生型竹子,固定在原地生長,不致蔓延成片,適於在庭院中牆隅、屋角、門旁配植,幽雅別致。植株較小的鳳尾竹可栽植於花台上,也可製作竹類盆景,同時也栽於寺廟庭園中。在南方地區,風尾竹也常作為低矮綠籬的配植材料廣泛應用。

鳳尾竹葉細纖柔,風韻瀟灑,耐陰,故是室內良好的觀葉植物。將數株植於深色的淺盆中,旁配美石、配件等。組成叢林式盆景擺放於書桌、茶幾上,則頗具山林野趣。也可栽植於庭園、天井和窗前,每逢中秋月明之夜,合家團圓共同欣賞婆婆之竹影時,定會樂趣倍增的。

鳳尾竹稈莖矮小,密生小枝,細柔下垂,瀟灑脫俗,風姿秀雅,能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宜栽於河邊、宅旁,也可和假山、疊石配植。既可讓其自然生長,也可修剪成球形。

鳳尾竹是天朝剛竹屬的一個竹種,在兩廣一帶多見。提起鳳尾竹,常使人想起佛教裏的觀世音菩薩,因為這個竹名的來曆是和觀世音菩薩有直接聯係的。

鳳尾竹的傳說也很多,據民間傳說,古代有一年的夏天,孽龍肆虐,興風作浪,洪水猛漲,淹沒了農田和村舍,淹死了人畜,人民處於水災深重的困境,盼望著上天來保佑,救民於水火。人民的善良,感動了觀世音菩薩,她架雲而來,先從天上放下一口大鍾,把孽龍扣在鍾裏,打入深潭,讓它永世不得作亂,接著又拋下一枝竹子,用竹枝掃去洪水,以後竹枝入土生根,慢慢蔚成竹林。竹林保持水土,保護堤岸,調節氣候,使人民免受水的危害。為了銘記觀世音菩薩的恩典,人們就把這種竹子稱為觀音竹,這是一種傳說。

傳說二:相傳竹鄉溪邊竹林裏有一間竹寮,住著一位年青的吹簫能手竹鳴,他每晚都對著榕江吹簫,簫聲時而飄忽悠遠,如深山幽林,雲霧繚繞,時而清亮激越,如飛瀑流湧,水花並濺,令聽者流連忘返。簫聲響過,江波不興,漁舟停劃,水族覓音遊聚,回蕩著的簫聲,如夜鶯啼唱,似鳳凰歡鳴。

風景綺麗的竹鄉。有位姑娘阿鳳,長得象仙女般秀麗,她被簫聲迷住了。每天深夜,她總是倚在窗口,掩簾諦聽,深深地愛上了吹簫能手竹鳴。往後,阿鳳常跑到江邊,請竹鳴教她吹簫,天長日久,他倆的愛情發芽,開花了。

竹鄉有個惡霸。凶險毒辣,綽號“烏狗蜂”。他一向垂涎阿鳳的美色,對她早有歹意,他聞知五月五日“醉簫節”晚上,竹鳴和阿鳳要舉行婚禮,便糾集惡棍來到竹林,想殺阿鳴,搶走阿鳳。他倆聞知,拿著竹簫,雙雙逃走。惡棍舉著火把,燒毀新房,砍折竹叢,追蹤搜索。竹鳴、阿鳳逃到江岸盡頭,前麵是一片白茫茫的江水,後麵“烏狗蜂”又追到。眼看走投無路,竹鳴含淚吹起竹簫,簫聲一起,江麵狂風大作,驚濤洶湧。一對情人抱在一起,雙雙跳進波瀾滔滔的榕江。

“烏狗蜂”追到江邊,一陣陣憤怒的簫聲從江麵上傳來,一會兒,一對彩鳳騰空而起,在空中翩翩飛舞。“烏狗蜂”命惡棍放箭,箭如雨點向空中射去,一支鳳尾被毒箭射落江邊,霎時間化成一叢翠綠的竹,形似鳳尾,枝幹帶刺。“烏狗蜂”十分惱怒,親自動手砍剁這些鳳尾竹。但他們這邊吹下,那邊又萌發,越砍越多,直氣得“烏狗蜂”團團轉,惡性暴起,下令用火燒毀竹林。可是,這時一陣旋風,把“烏狗蜂”和惡棍們刮上半空。有的掉落江麵淹死,有的掉落竹叢被竹刺刺死。惡霸“烏狗蜂”也被掛在鳳尾竹梢上,無數竹刺向他刺來,終於被刺死而化為一隻真正的烏狗蜂,這時,鳳尾竹林裏響起了一陣陣如泣如訴、幽怨忿懣的簫聲……

傳說三:很久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傳說,誰要是能得到鳳凰的一根羽毛,就能變得和鳳凰一樣美麗。一棵綠竹知道後,心裏想:雖然我和鬆樹哥哥、梅花妹妹一起被人們稱作“歲寒三友”,但我多想和梅花妹妹一樣美麗啊。於是,他央求小鷹弟弟幫他去鳳凰那兒求取一根羽毛。小鷹同意了。他飛過九座高山,越過九條大河,終於見到了鳳凰。善良的鳳凰真的托小鷹給綠竹帶來了一根美麗的羽毛。綠竹高興極了。他拿著羽毛手舞足蹈起來。突然,一道霞光閃過,綠竹長高了,枝葉也變細了。他那青綠色的莖彎曲下垂,真像漂亮的鳳尾。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種四季常青、體態瀟灑的綠竹叫做“鳳尾竹”了。

琴絲竹指小琴絲竹或大琴絲竹,分別為孝順竹的變種“花杆孝順竹(小琴絲竹)與慈竹的變種“大琴絲竹。

琴絲竹杆高3-6米,徑2-4cm。竹竿多為金黃色,縱槽為綠色,莖杆上有數條綠色縱紋。適應性強,可耐-20度低溫,較耐幹旱貧瘠。在立地條件差的地方生長低矮。原產天朝,我國南北多有栽培。

琴絲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彩色竹竿,色彩鮮豔奪目,廣泛栽植於公園及庭院。

斑苦竹稈高3-4m,徑1.5-2cm,新稈綠色,厚被脫落性白粉,節間長20-35cm;籜環具圓環狀木栓質殘留物。籜鞘革質,遲落,淡棕色,疏被棕色細點或具紫紅色條紋,具油脂光澤,基部具棕色長絨毛;籜耳小,半圓形,紫色,具數條紫紅色脫落性遂毛;籜舌紫紅色,微凹或波狀,高約3mm;籜葉披針形,外翻。葉片披針形,長13-18cm,寬1.5-2.5cm。筍期5月至6月初。整稈作籬笆及搭棚架等用。

黃竹,禾本科牡竹屬,別名埋桑,主要分布於我國雲南耿馬、景洪等低山與河穀地區,是南方比較習見的野生竹種。用作造紙原料,建築用材,扁擔和筷子等竹木製品,用途廣泛,有一定經濟價值。

赤竹,灌木狀或低矮灌木狀竹類,植物體及花序軸無白粉;竿籜短於節問;籜耳及鞘口縫毛有或無;竿環隆起,葉片不光亮;分枝與主竿之夾角較大,本亞屬計40餘種。

稈高達1.5m,徑約1cm,節間呈圓筒形,長8-10cm,表麵稍含矽質;稈環極為隆起,節內長約5mm,被以不顯著灰白色而向下之小刺毛,籜環密生向下之刺毛。籜鞘疏鬆包裹稈之每節,幼時呈鮮明之紅紫色,薄革質,具縱脈,基部則密生問下之深色刺毛,兩部具小疣點而粗糙,邊緣具棕色纖毛;籜耳及遂毛缺如;籜舌高1-5mm,邊緣波折,具纖毛;籜葉直立而短。主枝在稈之每節僅生一葉,葉片厚紙質,披針形,長6-25cm,寬1.5-3.3cm,頂端漸尖而近乎錐形,基部常收縮而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