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又稱秀珍菇,不同地區人們對平菇色澤的喜好不同,因此栽培者選擇品種時常把子實體色澤放在第一位。按子實體的色澤,平菇可分為深色種(黑色種)、淺色種、乳白色種和白色種四大品種類型。
種苗就不用說了,實驗室裏全部都有,不然這些實驗室還真的是在吃幹飯的了。
熟料的配置都是大同小異,沒什麽特殊的地方,隻是菌絲培養場地要幹燥,空氣清新,盡量保持黑暗,溫度控製在27℃以下。培養菌袋通常用單排迭放的方式排列,也可采用“#”字型排放,表麵撒一層生石灰。料內溫度超過30℃時要及時散堆。接種後10天要勤檢查,汙染雜菌的袋子要及時撿出。也可搭床架排放,充分利用空間。通常床架層與層間的距離為50cm,床架間過道一般以70cm為宜。15天後把上下料筒調堆,檢查菌絲吃料情況,一般經20-25天左右菌絲長滿整個培養料,接種至子實體原基的形成需35天左右。
出菇管理菌絲長滿全袋後,就地出菇或搬到出菇場地出菇。就地出菇時,原先排放較密集的應重新排放,排與排距離以采摘方便為標準。溫度控製:平菇是變溫性結實菌類,變溫刺激有利於子實體形成。原基形成後,溫度在15-24℃時,子實體生長較快。濕度控製:一般空氣相對濕度以65%為宜。
不同時期噴水方式和噴水量有所不同,子實體形成初期以空間噴霧加濕為主,少量多次,保持地麵濕潤。當子實體菌蓋3cm以上時,可直接噴在菇體上,空氣相對濕度以85%左右為佳。
光照控製:平菇子實體的形成必須有光線的刺激,菌絲長滿袋後,要給予適當的散射光,但不能陽光直射。通常以能看報紙的光線即可。
在窯洞應安照明燈來增加光照,加強通風換氣。
采收采收平菇要及時,一般七成熟,菌蓋邊緣尚未完全展開,孢子未彈射時采收最好。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國特產之一,在民間素有“山珍”之稱。它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素有“植物皇後”美譽。
香菇曆來都是被局限在少數地區用段木或原木進行栽培,由於受到樹木、地區、季節的限製,發展速度很慢。自上/海栽培成功並大麵積推廣木屑栽培法以來,為發展香菇生產,開辟了一條新途徑,代料栽培得以迅速發展。
所謂代料栽培,就是利用各種農林業副產物為主要原料,添加適量的輔助材料,製成培養基,來代替傳統的栽培材料(原木、段木)生產各種食用菌。
代料栽培的原料:用來栽培香菇的主要代用料是闊葉樹木屑、部分針葉樹木屑(如:柳、杉、紅鬆)以及刨花、紙屑、棉籽殼、廢棉、甜菜渣、稻草、玉米稈、玉米芯、麥草、高粱殼、花生殼、穀殼等。此外,許多鬆木屑用高溫堆積發酵或攤開晾屑的辦法,除掉其特有的鬆脂氣味;亦可用來栽培香菇。
培養基的製作先不說了,香菇栽種的關鍵是菌種的分離和培育。
香菇菌種製作分母種、原種、栽培種三個逐步擴大的階段。實踐證明,香菇菌種的好壞優劣,不僅直接影響到香菇的產量和質量,而且關係到香菇栽培的成敗。因此,必須認真做好菌種分離和培育工作。
母種是菌種生產的關鍵,直接關係到原種和栽培種的質量,也是香菇豐產的保證。因此,必須認真做好種菇的選擇和分離培育工作。
種菇要選擇符合該品種特性的個體:要在出菇早、出菇均勻、產量高的菌塊上或菇木上挑選,選出朵形端正、蓋肉肥厚、柄短粗、無蟲害的子實體做種菇。
還有就是菌塊的製作,也是香菇生產所特有的。
掏瓶作塊的時間,7月中旬製作的栽培種,10月上旬即可掏瓶作塊。掏瓶時要求作到:掏瓶用具、瓶口、盛器及掏鏟等所用工具均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2%~3%來蘇兒消毒;要剝盡老化褐色菌皮,要盡量成塊掏出,切勿掏得過碎;要隨掏隨做塊,不要推得過久,更不宜過夜。
做塊方法:將掏出的菌種倒入30厘米見方,邊高為7厘米的框內,用手壓實,四周要緊一些,塊的表麵壓平,不宜過緊過鬆。用配方甲一般11~12瓶菌種可做菌磚一塊(30厘米2),厚度以4.5厘米左右;若用配方乙時,一般12瓶菌種做一塊,厚度6厘米上下為宜。
菌塊直接壓在勢有消過毒的塑料薄膜的木架或地上,塊與塊之間距離3~4厘米,以利空氣流通。壓好後用薄膜覆蓋,以利保濕。
其中正確掌握香菇菌絲的菌齡,選擇適宜的季節壓塊,是香菇生產中的一大關鍵。
菌絲的生產過程,就是累積營養的過程。當養分積累到一定時期,在外界條件(如溫度、水分、空氣、光、營養、PH值)影響下,產生突變,以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即菌絲生長進入子實體生長。
菌齡太長;瓶壁上形成一層很厚的菌皮,這是營養被消耗、菌齡老化的一種表現,壓塊後,雖然轉色較快,但顏色略淡;這時壓塊若遇高溫(30℃以上)菌絲容易衰老,造成黴爛。菌齡太短,菌絲成熟度不夠,仍處旺盛生長階段,壓塊後,菌絲容易徒長,轉色也慢,顏色黃褐色,由於營養積累不足出菇也就延遲。
出菇前的管理一是需要防止高溫產生黴,促使菌絲迅速愈合,二是需要利用溫差、幹濕差,刺激子實體形成。
出菇期的管理主要是加強各期的水分管理,是提高香菇產量的重要措施。
根據香菇不同季節的生長特點,對水分的管理也有所側重。秋菇(10~12月)由於菌絲健壯,培養料含水量也較充足,能滿足原基生長。管理上主要是抓菇房保濕和塑料薄膜控製小氣候的溫度、濕度和空氣。
冬菇(1~2月),各菇菌塊不宜過濕,隻要保持菌塊濕潤即可。過濕不利菌絲生長,小菇也容易死亡,冬季一般隻要求出一潮菇。主要以養菌發壯為主,塊內水分不能低於40%,一般以50%比較理想。
春菇(3~5月),春菇的水分管理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隨著氣溫升高,此時菌塊含水量已降低,應適當補給水分。
噴水時注意,天晴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菌磚幹燥時多噴,濕潤時少噴,菌絲衰弱或有少量雜菌發生時少噴,靈活掌握。
對菌磚表麵菌膜過厚、水分不易浸入的,可用小刀將表麵劃破幾處,便於吸水。每批菇采收10餘天後,或有少量菇蕾出現時進行浸水可刺激菇的發生和生長。
采收早了要影響產量,采收遲了又會影響質地,隻有堅持先熟先來的原則;才能達到高產優質。具體采收標準是:當菌傘尚未完全張開,菌蓋邊緣稍內卷,菌褶已全部伸直時,為采收最適期,采菇應在晴天進行。
烘烤技術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香菇的質量,火力太猛會把菇烤焦;火力不足,則會使其發黑;時間拖長還會腐爛,要特別注意烘烤方法。香菇的幹燥法有烘幹和曬幹兩種,多采用烘幹和烘曬結合法。
分級和貯藏:幹菇極易吸濕回潮、發黴變質和生蟲,影響質量。因此香菇烘幹後,應立即按菇的大小、厚薄分級,而後迅速裝箱或裝入塑料袋密封,置幹燥、陰涼處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