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溫玉的窘迫(2)
我國學者呂大吉指出,宗教禁忌可分為語言禁忌、作業禁忌、食物禁忌與性禁忌等許多形式,其中食物禁忌與性禁忌所禁製的對象是“飲食”、“男女”這兩項“人之大欲”,所以這兩大禁忌具有禁欲主義性質,是原始宗教禁忌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於世的。食物禁忌後來演變為各種宗教中的“齋戒製度”,而性禁忌則演變為各種宗教中的“潔身儀式”。當然,由於不同的宗教體係有不同的教義、信條和神學理論,它們對齋戒、潔身之類的禁忌規定的性質和意義有不同的說明。
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和正常的人都會主張去惡從善,宗教當然不例外,而且,宗教還以其特有的神聖權威來強化社會對罪惡的反對態度。問題在於如何認識這罪惡的表現、性質和根源,以及如何清除它。一般說來,較大的宗教或教派多是用精神——物質、靈魂——**的二元論來解釋個人在道德上之所以善或惡的原因,一般都認為靈魂本來是純淨的,物質和**才是不潔的、汙穢的,道德罪惡是由於**的物質的欲求對靈魂的汙染,所以物質追求和****乃是萬惡之源,隻有否定物質生活並禁絕**,才是靈魂得救之道。同時,許多宗教都把婦女看成是誘發人的****、造成道德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製定出歧視婦女的教義和性禁忌方麵的禁律規定,反對男女**,並進而反對婚姻和家庭。
在中國的曆史上,佛教是第一大宗教,佛教的基本出發點是認為諸行無常,人生極苦。它認為,隻要是生命,其整個生活曆程總是苦的,即使今世大富大貴,也難免生老病死之苦。因此,佛教要求其信仰者放棄一切塵世生活,把解脫的希望寄托在那超自然的“極樂淨土”,從而享受一種“涅盤之樂”。佛教對現世幸福是根本否定的,認為眾生隻能放棄任何享受現世幸福的欲求,在禁製**的宗教修行生活中度過苦難的人生。在形形色色的宗教禁忌中,佛教對人的性本能更是嚴格地予以禁製,這是因為,性本能引起的衝動和**,最能引致佛徒們感情上的**和煩惱,所以規定其弟子最好拋妻別子,出家修行,修習禪定。佛教認為,凡修習禪定達到阿羅果位者,應已斷盡一切煩惱,禁絕性方麵的生理**,不僅要斷絕男女**,甚至連夢中遺精、性幻想之類的事情也不許出現。
從根本上說,宗教禁欲主義是消極的,因為它扼殺了人性。宗教學家呂大吉說:
人性乃是人類社會生命力的內在基礎,創造性的內在源泉。禁製人**求,勢必萎縮人類社會的生命力和創造性,不利於文明的創造和社會的進步。宗教禁欲主義用神的名義禁製人的自然**,把人對現實幸福的追求視為道德上的惡,把人的注意中心從人引向神,從現實社會引向虛無縹緲的來世,其社會效果顯然是消極的。在各民族的曆史上,宗教禁欲主義愈是盛行,人性**被禁製得愈是嚴苛,那個民族便愈是愚昧無知,那個社會便喪失生機,陷於停滯、落後、僵化、直至死亡。要想使那個民族恢複其生命力和創造性,便必須重新奪回喪失了的人性,使之重新回歸到人的自身,而這就需要有否定宗教禁欲主義的啟蒙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