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節 馬拉火車
唐朝以前,隋煬帝曾經派百萬大軍,三次攻打高句麗。在隋軍每次將要取勝時,高句麗自知抵擋不住大隋的攻勢,急忙派大臣到隋軍中請求議和。
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楊廣,覺得臉上十分有麵子,立刻下令讓前方士卒停止攻城。當與高句麗大臣談判時,往往在屁大一點小事上也談不攏。旁邊所有的大臣都看出來,高句麗議和根本就是一個騙局,欺騙大隋停止進攻,然後,利用這個空隙,進行緊急補給。
當高句麗準備完備以後,就不再與大隋談判,雙方再一次惡戰。隋軍若是戰敗,高句麗大軍趕盡殺絕,不給隋軍留任何一條活路。高句麗若是再戰敗,再派大臣前來議和,然後,如法炮製,故伎重演。
為此,大隋死亡慘重,浪費了大量的錢財,全部拋到議和之中。
現在,高句麗想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李績,馬周就把這剛剛過去不久的曆史講給李績聽。
李績從隋末動亂的血火戰場之中拚殺出來的大將軍,哪能不知道高句麗王使的這個陰謀詭計?其實,李績也在利用議和這個時間,暗中布置著不為人知的一個計策。
此時七八月份,天氣炎熱,而遼東城是一個半島地形,不太遠的地方就是一條大河。李績暗中派府兵去挖一條寬十幾丈的大溝渠,想借河水把都城淹沒。
所以,李績假裝同意和他們議和,其實卻為將來一舉拿下都城做著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高句麗王和李績都在試探著對方的誠意,都在拖延著攻守的時間。
高句麗人到底是熟悉附近的地形,在談判進行到半個月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大唐士卒偷偷挖著一條人工河。雖然不知道他們這樣做到底有什麽深刻的含義,也預料到肯定是與攻打都城有關。
於是,大唐士卒白天把土挖開成河,晚上,高句麗士兵又把土填回去。雙方在挖河進度上又拖延了半個月時間。後來。大唐府兵幹脆光明正大的挖河,還派重兵保護。一旦高句麗兵來搗亂,立即派重軍封鎖他們的退路,使他們有來無回。
如此幾次三番。高句麗兵再也不敢輕易出城。出城的結局隻有一個:死亡。大唐士卒繼續開挖,一直到河挖到遼東城下。
這個時候,九月份到了,天氣轉涼。白天還好,有太陽照在身上。並不感覺那麽冷。晚上,溫度降到零下幾度,大唐士卒穿著春秋季的薄薄兵服,蓋的是薄麻被,一大批士卒都得了傷寒病。又因為水土不服,戰鬥力迅速下降。
這個時候,突出了馬周設計的馬拉火車的優越性。大批取暖的物資從幽州運到遼東戰場上,給患病的士卒和所有的軍馬補充取暖的物資,抗禦克服了北方的嚴寒氣候。
高句麗本來是主,大唐是客。高句麗占據有利地利,有利氣候的條件,結果,在馬周克服長途運輸的困難以後,他們占據的優勢蕩然無存,與大唐軍隊一樣處在客主自由轉換的模式。
這個時候,李績暗中挖的溝渠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大唐士卒白天把河裏的水放出來,晚上零下之時,以木盆取水,潑在遼東城下。因為溫度極低。潑水成冰,結果,李績硬是在遼東城下築成一道冰城!
這座冰城與高句麗都城一樣的高,一樣的寬。同樣可以派大唐士卒據守城池。向高句麗城內開弓射箭,給他們以致命的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與大唐府兵處在同一個高度下,高句麗居高臨下的優勢也不複存在。反而成為大唐士卒的箭靶子!
都城內的百姓覺得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有些人,偷偷溜下城牆。投奔大唐。馬周擔心這些人是高句麗派來詐降的,親自過問。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都是大唐的子民,受到高句麗的擄掠,被迫為高句麗人須知奴隸,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心中早就企盼大唐軍隊早些開進來,收複失地,把他們救出火坑。
馬周和李績商量以後,利用了這個有利的條件。給他們重賞,讓一部分大唐士卒隨他們一起潛入城中,約定好的十天以後,三更時分,以火為號,打開城門,放大唐大支部隊開進城內。
十天時間,大唐約有一千強悍的士卒潛入城內,大多都躲在這些奴隸家中。
十天以後,三更時分,城門果然洞開。
大唐十萬人馬,**,把高句麗守兵殺了一個措手不及,落花流水。
那些奴隸帶領著大唐的士卒,趕到高句麗的皇宮,放了一把大火。那些皇室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家財,顧不得帶派與大唐作戰,李績和馬周輕而易舉的取得決定性勝利。
然後,在馬周的大力安排下,安撫心人,散播傳言,大唐隻對高句麗皇帝作戰,不騷擾不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沒有產生較大的波動。
接著,李績和馬周痛打落水狗,把殘餘的高句麗勢力,一一擊破,使他們徹底失去反攻的機會。
寒冬十二月,天氣冷得凍死人,不僅大唐人,甚至所有的高句麗人都躲在家裏,烤著木炭火才能抵禦嚴寒。更不用提與大唐對抗。
可是這段時間,馬周並沒有閑著,不斷派人安慰中下層的官員和士官,使他們徹底相信,大唐對他們高句麗人沒有任何惡意。
幾個月過去,來年春天,整個大唐軍隊安安靜胸的沒有騷擾任何百姓。高句麗人也相信大唐是仁義之師,給他們送溫暖而不是奴役他們,放棄了抵抗之心。
幾代皇帝,甚至隋煬帝以喪失國家統治權想要滅掉的高句麗,在馬周和李績的智勇雙全,攻伐有度,安撫有方的策略之下,終於收服,成為大唐的一個遼東郡,而不是可以與大唐相抗衡的一個國家。
馬周李績班師回朝,李世民十分激動,帶著宮城的護衛,出城十裏,迎接馬周和李績。馬周從李世民的歡喜之中,卻看出了一絲絲不妙的氣息。(。)xh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