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長道——關於對曆史人物的道德評判問題有許多讀者提出這樣的問題,《靖康誌》一書中,對於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趙構、秦檜、張邦昌等人,不僅未做任何道德批判,反而置之流光閣,作為正麵人物加以宣揚,實在很別扭的事情啊!

先說一下我的觀點:評價一個曆史人物,不應該按照道德的高低來評判,而是應該把曆史貢獻作為唯一標準。

曆史上,漢高祖劉邦的道德水平,無疑是遠不如他的手下敗將項羽的。看劉邦,兵敗逃跑,為了跑得快些,竟將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當了皇帝之後,對自己的父親冷嘲熱諷;大殺功臣;待蕭何等人,也是以權術待之,不是赤誠之心。反觀項羽,無須再說什麽,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但是,曆史上評價劉邦,霍然大度;而項羽,不過是婦人之仁。

所謂“婦人之仁”,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曆史人物,具備的“仁”與平常老百姓心目中的“仁”,完全是兩個概念的東西。這些高高在上的人,他們的“仁”、“義”、“道德”,是大仁,大義,大道德,是完全脫離了平常人概念的東西,切莫混為一談。

一個成功的曆史人物,或者說政治人物,注重的是成敗,是利害,不是道德。所以,不能用普通意義上的道德,這樣的東西來評價他們。

不管承認與否,秦檜、趙構、張邦昌等人還是有能力的,至於他們懷著怎樣的心思,想做多麽惡的事情,書中的皇帝——趙桓,是不清楚的,而且也不能以人家的想法來定罪不是?想要做個好皇帝,想要掃滅強敵,當然就要唯才是舉。那麽,秦檜等人,還是可以用一用的吧?

再者說,昏君手下,才會出現所謂的奸臣和忠臣,而明君手下,沒有忠臣奸臣,隻有能臣庸臣,弄臣直臣。在明君手下,為忠為奸,有時候也由不得臣子本人。

況且,這個世界上,哪有那麽純粹的好人壞人?有時候,壞人之所以為壞人,不過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想把趙桓塑造成一個明君,所以,駕馭這些道德缺失的家夥沒有任何問題,請大家盡管放心。

不知,想表達的東西,是否說清楚了。

關於本書,情節、人物、架構等方方麵麵,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同時,向一直關心本書的朋友,說一聲不值錢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