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距洛陽有八百裏,趙儼所奏之疏,僅用了兩日便送至曹叡手上。
得覽疏上內容,因心憂荊宛軍事,曹叡遂召集朝中心腹文武議事。
行宮內,曹叡心事重重,見眾臣陸續到齊,便吩咐侍郎將抄錄的奏疏分發下去。
趁著眾人了解戰場形勢的同時,曹叡說道:“諸葛亮出襄樊犯我,驃騎將軍統兵禦之,前將軍率兵益之。今荊宛之局勢,我軍兵眾於水賊,故諸葛亮率兵守之。”
“據軍報而言,諸葛亮所部夾潦水而立寨,斷水建橋為二營之道。如能斷橋,則可令水賊兩軍離散,繼而我軍逐一用武,將能分而破之。”
“以前將軍之見,可根據諸葛亮營壘布置,先擊浮橋以斷二營往來。如賊出兵救橋,我軍可出精銳步騎擊之。然驃騎將軍患病軍中,且有不同之見,其以為諸葛亮用兵謹慎,恐其中有詐,我軍不宜輕易用兵。”
“不知諸位有何高見?”
曹叡揉著太陽穴,顯得十分疲憊。
在之前的方案部署中,司馬懿與張郃合兵齊退諸葛亮。但令他所沒想到二將竟在用兵上有不同意見,張郃遵循他的意見,主動用兵。而司馬懿則以生病為借口,拒絕出兵進攻。
眾臣麵麵相覷,曹叡不好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他們也不好判斷誰對誰錯。
司馬孚出於相信自家兄長,說道:“稟陛下,驃騎將軍久治荊宛,宜當信器之。當下不如暫緩向諸葛亮用兵,讓前將軍率兵向東,與豫州刺史滿寵聯手,擊敗賊將龐統,而後連同孫車騎,先退霍峻。”
“國之大事豈能輕易變動!”
辛毗開口反駁,說道:“舊時陛下有言,先破諸葛亮,再退霍峻。今大戰在即,豈能不遵舊令來回退讓。如讓前將軍率兵奔波至汝南,而那田豫州又言龐統不可擊,不知欲讓張將軍再往何方?”
辛毗與張郃同算是河北降人,蓋有些情誼,當下決意為張郃說些話。
當然,在辛毗眼裏司馬懿臨時更改計策,讓張郃先去支援滿寵也非常離譜。如果讓張郃千辛萬苦至汝南,滿寵又說打不了龐統,張郃豈不又白走一趟。
“陛下,驃騎將軍之言不失為上策!”
楊暨沉吟少許,說道:“水賊兵出淮泗、江漢,其猶如蟹之兩鉗,鉗製河南之兵。我軍如能集精銳下擊龐統,則可斷霍峻之羽翼。”
“如能擊破龐統,彼時中原形勢扭轉,張將軍將能率兵東進,或是西向江漢,淩晨則能斬斷賊之重鉗,大破其兵,以解今下水賊攻勢!”
楊暨,字休先,河南滎陽人,父為驍騎將軍楊恪。因有軍略之才,被曹叡拔為近臣。
“楊侍郎為儒生,焉知兵事!”
衛臻說道:“大戰在即,豈能輕變大計?殊不知龐統所部為偏軍,其本為庇佑江淮之軍。今如讓張郃將軍率兵東進,龐統聞訊而退,此將空勞將士。”
“空勞將士事小,大草驚蛇,令霍、葛二部有所戒備事大。如諸葛亮更改舊法,擇險地下營,錯失勝敵良機,不知又將如何?”
楊暨臉色微正,說道:“仆雖出自儒生之末,但陛下拔臣於群萃之中,以為左右垂詢,仆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之言或不足信,但驃騎將軍足智多謀,宜當信之。”
“驃騎將軍雖有建樹,但比前將軍又能如何?”衛臻責問道:“今前將軍以為可戰,而驃騎將軍以為不可戰!”
聽著手下不能統一的聲音,曹叡格外頭疼。雙方論述的觀點,各有所堅持的理由。
龐統兵少,且作為單獨的一路軍,從難度上來說,最容易被擊破。魏軍如能擊敗龐統,雖達不到擊破諸葛亮之效果,但卻也能讓曹魏騰出不少兵力,用於投入到其他戰場。
不過又如衛臻、辛毗之語,如果龐統撤軍了,或是無法擊敗,豈不讓張郃白跑一趟。或是說張郃判斷正確,因張郃奔走東西,錯失擊敗諸葛亮良機,豈不大為可惜?
如今曹叡所麵臨的問題棘手,他不知該相信張郃,還是說相信司馬懿,其中之深淺需由曹叡自我把握。
如信任司馬懿,將意味著重改方案,張郃判斷出錯;信任張郃,則意味著司馬懿不想承擔破敵重任,畏敵如虎,欲將皮球踢給滿寵。
曹叡難以決斷,問道:“諸卿還有高見乎?”
吳質從席上起身,說道:“驃騎將軍,忠貞機智,是為國之棟梁,陛下可信之。”
吳質這番沒營養的話,曹叡不予評價。
“稟陛下,昔武皇帝與袁本初戰於官渡,武皇帝用人精準,善料形勢。而本初好謀而無斷,屢失良機,終被武皇帝所敗。當今之勢焦灼,陛下欲解難局,唯有速決,萬不可錯失良機,以令賊寇有所戒備!”
孫放說了番場麵話,建議曹叡盡快決斷,不能學袁本初優柔寡斷。
聞言,曹叡微歎了口氣,說道:“朕以為兵惡離散,敵分而我專,料多能勝之。”
“陛下可是欲從前將軍之言?”劉放聽出了曹叡言外之意,問道。
曹叡緊蹙眉頭,說道:“容朕三思一二,今日必有批複!”
“諾!”
向手下眾臣尋找不統一答案,曹叡起身拂袖而出殿,決意至花圃廊間散心。
廊道蜿蜒而曲折,曹叡領著侍從緩步而行,深思應該相信何人之語!
“陛下!”
得聞有人呼喚自己,曹叡尋聲望去,卻見是皇太妃那張嬌豔欲滴的臉龐。“母妃!”
孫瓔打扮雍容華貴,細步至曹叡跟前,說道:“陛下麵露憂色,不知有何憂愁?”
蓋是遇見可以知心談話之人,曹叡將心中的疑惑一股腦傾訴出來。
孫瓔得聞事情經過,冷笑說道:“陛下與劉侍中製此破敵之策,露布與諸將。司馬懿若有疑惑,本應早早提出,豈能臨陣而擅改國令!”
“今司馬懿借患疾之名,不僅據守不戰,且還欲令陛下重改國策,調前將軍率兵東出。以孤觀來,司馬懿若無畏敵之心,則有不軌之意。”
自曹丕繼位起,孫權與司馬懿的爭鬥逐漸白熱化。尤其是進入到曹叡登基之後,孫權與司馬懿各引幫手,以來打擊對方。
孫瓔不出意外,自然要站在孫權這邊。畢竟在她眼中,凡能打擊司馬懿,則有益孫權上位。
“是啊!”
在曹叡低穀時,孫瓔出現照亮了年幼曹叡的心靈。在曹叡心中,孫瓔不似母親甄宓,更像知心姐姐或是知心小姨。
今在曹叡抉擇兩難時,孫瓔這一番話雖不能讓他厭惡司馬懿,但卻讓曹叡有些質疑司馬懿的所為。
曹叡具有一定的軍事素養,在得見趙儼所呈的諸葛亮營壘布置後,他作出了與張郃相同的軍事判斷,發兵擊浮橋,則可引漢軍出營決戰。
“善!”
曹叡下定決心,吩咐說道:“遣使南下,令司馬懿與前將軍一齊出營擊賊,不可錯失良機。”
“諾!”
見曹叡有了布置,孫瓔露出嫵媚之笑,拉著曹叡的手,說道:“孤在宮中煮有花茶,陛下前來品賞!”
“勞煩母妃了!”
且不言孫瓔帶著曹叡去品茶,曹叡所頒布的詔令以日夜兼程形式送至淯陽魏軍大營。
一晝夜後,使者至大帳中,宣讀曹叡之詔令。
“……兵勢惡離遠,諸葛亮夾水立營,身置險地,卿部宜當用兵。……驃騎將軍為國大將,帶疾案軍多有辛勞……”
曹叡在詔令中分析了諸葛亮用兵之弊,讚同了張郃的意見。且為了顧及司馬懿的麵子,曹叡讚許了司馬懿帶兵出征的精神,繼而委婉提醒司馬懿需以詔令為主。
聽著曹叡頒布的詔令,司馬懿閉眼而歎,他終究沒能說服曹叡。
“請驃騎將軍接詔!”
“多謝陛下關切,懿謹遵詔令。”
司馬懿接過詔書,說道:“有勞天使連夜奔波辛勞!”
“不敢!”
待天使退下,司馬師望向司馬懿,問道:“陛下勒令父親出戰,當下該如何是好?”
司馬懿臉色露出憂愁之色,說道:“諸葛亮夾潦水而立營,身置死地當中,安無長遠之圖。陛下遠在洛陽,隻知其表,而不知其內,執意出大軍用武,恐遭敗績。”
“父親不如再疏一封,言盡當下之利弊,讓陛下慎重考慮!”司馬師說道。
司馬懿搖了搖頭,說道:“陛下詔令下達,豈會輕易而改!”
說著,司馬懿語氣略有低沉,說道:“蓋或是為父多疑,諸葛亮用兵雖是謹慎,但卻初出茅廬,僅會紙上談兵,身處險地而不自知!”
見眾人一致認為諸葛亮用兵出現紕漏,司馬懿不禁自我懷疑起來。他在思考是否是他腦補過多,或是性情多疑而導致。
畢竟諸葛亮用兵至今,除上次率兵固守營壘外,別無什麽傲人戰績。平南中、安五溪二役,因對陣蠻夷,含金量值得商榷。
“或有可能!”
司馬師思慮少許,說道:“不知父親欲如何用兵?”
司馬懿負手而踱步,深慮說道:“仍需謹慎用兵,以免遭致大敗,令京畿動**!”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