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財政危機? 求月票

日本國內有人準備派出遣宋使、遣明使來向中華上國學習封建主義先進經驗的時候。給中國的封建社會重新注入活力的陳德興,正準備登基做皇帝。

他的這次登基,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新篇章,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所以必須相當鄭重,可不能學趙匡胤馬馬虎虎來個黃袍加身就把事情辦了。

所以,陳德興登基稱帝之前的準備工作非常之多。

首先當然是把大明變成一個真正的帝國!之前的大明或是北明,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強有力的割據政權。作為一個國家的各項製度都極其不完善。在陳德興稱帝之前,必須要將這一切都完善起來。

需要立即完善起來的,是大明帝國的行政區劃。在中原大戰前,明國是一個地盤和人口都不很大的割據政權。隻設有州府——縣市——鄉鎮等三級行政區。

現在大明已經是擁有中原和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國,自然要建立管轄範圍更大的行政區。在經過反複研究和措施之後,陳德興決定采用他在後世所習慣的稱謂,將州府之上的行政區命名為“省”。

設立了河北、河南、山東、陝西、陝西、遼東、遼西、遼中、遼北、福建(目前僅有台灣、澎湖、泉州)、浙江(目前僅有舟山群島)等十一個省。

此外還有燕京、明都兩個直轄朝廷的府。還有海東、海峽兩個總督區——前者包括江華島、濟州島、珍島、巨濟島、釜山港,還有蝦夷島、窟說島(庫頁島)等地理論上也歸這個海東總督區管轄,不過隻是地圖開疆罷了,現在的大明忙於爭霸中原,沒有太大的餘力去料理油水不多的地盤。

而海峽總督府的轄區現在就是淡馬錫島,巨港租界地。最近還強占了和淡馬錫島隔海而望的麻六甲半島上的一片陸地。修建了城堡,命名為海峽城。另外,南洋艦隊這段日子還在不斷探索海峽殖民地周遭的大小島嶼。凡是“無主”之島,都一律插上日月旗幟。算是大明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此外,還派人登上了渤泥島(婆羅洲)西岸,修了個木堡,起名“大港城”——因為和巨港隔海相望,所以就叫大港,意思是要發展的和巨港一樣興旺,不過這事兒現在也就是想想罷了,因為海峽總督府壓根沒有錢去開發。

由於南宋最近實行的海禁。造成海上貿易出現萎靡,雖然走私猖獗讓海貿易依舊得以維持。但還是讓海峽總督府和整個大明的財政都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緊張。

……

六月的燕京城已經迎來了雨季。暴雨在燕京的街頭連成了一片,和大宋的那些有著良好排水係統的城市不同,女真王朝修建的這座燕京城,哪兒哪兒都是馬馬虎虎和偷工減料,排水係統如果曾經存在的話,那現在也早已經失去作用,城內到處都是汙水橫流。街頭也沒有幾個行人,隻有被大風卷起的垃圾四處飛揚。

整座城市,顯得空空蕩蕩而又安安靜靜的。隻是偶爾有幾個戴著鬥笠。淋得像落湯雞一樣的百姓,艱難地行走在燕京的街道上。

一輛有著政務司徽記的馬車,在一片汙水當中穿過。車夫穿著蓑衣。用力的控馭著被暴雨淋得有些煩躁的馬匹。馬車後麵還跟著幾個披著蓑衣挎著橫刀的騎士。

車子裏麵坐著的正是臉色有些難看的政務司判官黃智深,作為陳德興的好友和“後勤部長”,一直以來黃智深都沒有讓陳德興為財用操過什麽心。

但是今天,在這個暴雨傾盆的惡劣天氣中,在陳德興很快就要登基稱帝的時候,黃智深的心情卻比天氣還要惡劣。中原大戰的勝利,仿佛就是大明財政由良好轉向惡劣的標誌一樣!

新奪取到手的地盤到處都一片破敗,說是百廢待興,其實根本不知道要如何興起?曾經生活著幾千萬人的土地。現在的人口大約隻有一千萬,而且曆經戰亂。土地荒蕪,豪強林立。民生更是苦到了極點。到處都需要政務司撒錢去安撫賑濟。十一個省的省督衙門要建立——陳德興管他手下的一省之長叫省督,或者督某某省事,省督和省督衙門並不是省議會選舉的,而是來自朝廷的任命,大明的地方自治目前隻到州府。其中山西、陝西、河南、河北、遼西、遼中、遼北等七個省還要建立大量的州府和縣市的衙門。

每一個衙門,都需要政務司拔下一筆款子作為開辦經費。除了河北、遼東、浙江、福建四個富裕省份,和山東這個暫時由李彥國全權掌握(山東省督由李彥國擔任)的省之外。其餘六個省和下麵的幾十個州府、數百個縣市,還需要政務司連續提供至少五年的補助,才有可能實現收支平橫。

另外,軍費的開支也在中原大戰後暴漲起來。首先是戰勝後的賞賜——土地固然可以免費獲得,但是由於北地人口的稀疏,大量的士爵田莊便是賜下,在很長時間內也隻是拋荒。為了讓這些田莊盡快開墾起來,也為了讓麾下勞苦功高的將士們得到一些實惠,現錢的獎勵還是不能少的。參加作戰的十幾萬明軍(包括藩軍)一共得到了超過一千萬貫的獎勵!加上軍事行動的各種開支,還有收買北地豪強的開銷,中原大戰差不多花掉了兩千萬貫軍費,說是用錢砸出來的勝利也不為過。

幸好在中原大戰前賈似道和蒲壽庚鬧出個遲約風波讓陳德興的天道莊狠賺了一筆。這筆飛來之財沒有留在天道莊的賬麵上,而且被提出來作為支撐中原大戰的軍費。

要是沒有這筆錢,黃智深的頭還得再大上十倍!

可是現在飛來橫財已經花的差不多了,中原大戰之後整軍的費用,就得政務司想辦法了。

所謂的整軍,就是擴編明軍陸軍。明軍陸軍計劃擴充成四個軍外加十二個都督府(包括十個省級都督府和兩京都督府)和兩個總督府直轄隊。都督府都是軍級機關,人員配備起碼上萬,這就等於一下擴軍十二萬幾千!光是招募、訓練、裝備和各級衙門的開辦費用,就是幾百萬貫的支出!往後還得給這多出來的十二萬人發餉發糧,當然還得出錢支持他們在地方上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剿匪和鎮壓不法豪強)。

這幾百萬貫一出去,政務司可就囊中羞澀了,累年的積蓄花去了大半。在天道莊的賬戶上,屬於政務司的存款已經不足八百萬貫了!

這筆錢不僅要應付接下去陳德興的登基大典,還要留出一部分作為特別費,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災害或是戰亂。財政隻能用捉襟見肘來形容了。

而南宋恰恰又在這個時候來添亂子,實行什麽海禁!雖然南宋朝廷的執行能力很成問題,下麵一票團練頭子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會真的禁了海。但是這道禁令,還是不可避免的轉化為了成本——臨安府和慶元府的海港就在南宋朝廷眼皮底下,怎麽都能禁了。

臨安府和慶元府的手工業品就隻能長途運送去別的港口,沿途的關卡的稅費就不說了,到了地方還得大把掏錢擺平各種衙門和團練頭子。

更可恨的是,在很多時候花錢也不一定有用!海貿的利潤太厚,那些控著海港的團練頭子還有他們背後的勢力,都打著壟斷的主意——入港的貨物隻能賣給他們,想要買入貨物同樣要通過他們。

如此一來,海商們利潤頓時大降,全都叫苦不迭,還聯名上書給陳德興請求減稅——他們實在交不起一年一千多萬的各種稅收給陳明朝廷了。

黃智深自己家裏就是海商,如何不知道這減稅的要求是合理的?可問題是,這一千多萬的開支是早就定好了的。如今大明的財政收支,也就是剛剛平衡而已,再沒有幾年前盤子沒有做大時候那樣的寬裕了。

這盤子大了,開銷也大,但是收入卻根本沒有辦法跟上。大明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分稅,在黃智深的整理之下,如今大明的中央稅有關稅、船稅、礦稅、鹽稅、酒稅、茶稅外加一個士紳捐(出售士紳身份)。田賦和市稅都是地方稅,免役錢全部攤入田賦和市稅,不再另外收取。另外,如明都、塘沽、江華、沈家門、泉州、巨港租界地等富庶的商市,還要向政務司繳納貢賦。

但是毫無疑問,大明朝廷最重要的收入還是關稅和船稅,扣除這兩項,大明朝廷一年的進賬大約就是三四百萬貫上下。另外再加上軍務司管轄的兵器局和軍務司持股的南芬鐵行、明都船行、塘沽船行的分紅,最多就是六百萬貫……

如果關稅和船稅減半,大明朝的財政立即就要陷入危機!

這個時候,馬車突然猛地一震,然後就聽見馬匹的嘶鳴,接著就停止不動了。黃智深也從自己的思緒中醒來,耳邊傳來了親隨的聲音:“官人,已經到了昭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