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神異載 河圖 ,神奇五老峰 活色生活 書包網

夏日應友人之邀,我前往永濟五老峰拜謁諸仙。

天氣甚熱,永濟較西安涼些,小城曲美,市民善良,下午6點後商店酒肆基本關閉,街道上行人甚少,大多過著一種閑情逸致的生活,或許是居住在道教重地的五老峰下,祖輩所熏染之緣故吧。

永濟古稱蒲阪,傳為舜都,古為畿輔重鎮,曾建中都,是古代六大雄城之一。現今從外表上看已無多少遺跡,但京城之大氣繁華仍能體味到。出永濟不到半小時,便來到五老峰下,沿途莊稼茂密,鬱鬱蔥蔥,土地之肥沃可想而知。

“反彼三山兮,商嶽嵯峨;天降五老兮,近我來歌。”(《南風·操》)從山下遠望五老諸峰,層巒疊嶂,草木翠綠,直接天宇,望不到邊。從山腳下經地塵盤、人道盤、天雲盤等,大約不到一小時便來到五老祠。沿途泉水清鳴,道路平緩,植被茂盛但均不是很高,穿林過溪,走不到頭。

五老祠建在一塊數畝大的平地上,現正在修建,工地略顯雜亂,尚需三月才能竣工。《虞鄉縣誌》記“太乙峰,五老之北峰也,五老祠在其上,棟宇宏敞,鬆柏蒼秀,遊客至此,遂歎觀止,因傳以此名山也。”富麗堂皇,雄壯宏大的五老祠毀於解放戰爭,今投巨資得以展示往日風采。

五老峰(五老山),因五老祠而得名,是道教第五十二福地,五老祠又因五老而修,相得益彰。五老,是指古代五神仙,攜伏羲發明創造龍馬身負神龜背列的《河圖》《洛書》隱歸於深山,研習、傳授於民間。五老化身即為青靈始老天尊,丹靈青老天尊,黃靈元老天尊,浩靈素老天尊,五靈玄老天尊。五老是河洛文化的創始先驅。“五老”,乃《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五位相加各有合;《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無行相克為《洛書》。五老被人神化,上可治邦,下可安民,五老峰被看成五老的化身。“北笑恒藏寶,西輕華聳蓮。三門遙托跡,五老回差肩”(宋·王禹《稱中條山》)。五老峰還有“東華嶽”之稱。《河圖》《洛書》成為周易研究的鼻祖,秦漢以後幾乎消失,趙匡胤得天下與陳摶老祖在華山對弈,把華山作為賞禮送與陳摶,陳才將兩書重現世人,可見其寶貴的價值。

今五老祠碧瓦高聳,龍盤虎踞,高高坐落於太乙峰坪頭,東可望華山,西可瞰永樂宮,北眺黃河,南視玉柱峰。從此看玉柱峰,狀如玉柱擎天,頂天立地,好似海中中流砥柱,拔地而起,直衝雲霄,神秀無限,氣度不凡,令人有些驚恐,大有可看而不可上之感。古人登玉柱峰,“往來鹹援蘿藤、簽、尋葛降深,東則連木乃涉,百梯方降。”今已鋪成石階,但路較陡峭,一口氣想登上去是萬萬不可的。在導遊指引下,我們經明眼洞、仙人橋、回心石,直搗黃龍。我第一個攀上鐵鏈,鐵鏈依峭壁而掛,20餘米,直上直下,還有些晃動,沿索而上,四麵皆空,令人生畏,如萬一失身,便可墜入萬丈深淵。好在我小時在農村長大,還不怎麽害怕,隻顧往上攀,沒往下看,很快就爬到玉柱峰頂。玉柱峰海拔米,舊時其上有南天門、玄武殿、玉皇殿、後土娘娘廟,現正在恢複修建。登此山峰四麵而望,視野開曠,阡陌交通,樓房林立,永濟整個城區盡在眼前。猿人觀魏、依山大佛等景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山上還有一點霧氣,隱隱約約,時隱時現,浩然靈氣,天地長存。五老峰之靈氣隻可理喻而不能言也!

“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隱士雲。”登山好上,下山卻成問題,驕陽似火,曬得人有點暈,路窄坡陡,一會兒翻過身,一會正麵下,才知剛才之膽大,稍有疏忽,隻能粉身碎骨了。

五老峰比中條山更加秀氣,呂祖曾在其南九峰山修道成仙,傳播道教。

下到五老祠後,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路程,到了紅沙峪。紅沙峪經花崗岩地殼變化,又經第四紀冰川時代後,岩石風化沉澱而成,可以說風化非常嚴重,紅色沙粒特別小,而且麵積大約有三十畝左右,還逐漸擴散,中有一柳樹,粗壯挺拔,似一位目睹滄海桑田之變的長者,精神矍鑠。可惜現在保護欠佳,可能是沒有認識到其應有的地質價值,遊人隨便出入,破壞較嚴重。但景色絕對值得去看,加之東屏風景如畫,宛如一道大刀雕刻秀麗屏風橫亙於眼前,氣壯山河!

在下山的過程中,聽到一傳說,大禹治水無計可施,曾問五老:“天上洪水湯湯,吾求以治,五神在上,指點玄機。”

第一者說:“天地之水,玄在易矣;”

第二者說:“聖符之說,順天而行;”

第三者說:“山澤之水,上天賜矣;”

第四者說:“火攻水升,源自大海;”

第五者說:“疏而理之,是歸大海。”

大禹苦思而知。五老已成為人們神化的象征。

古時五老峰,“山勢雄秀,大小三十六峰,十二仙洞,飛開七仙人也庵觀寺院廟宮大小一共上下六十四處,神像不一樣。”今在恢複之中,兩、三年後一個新的五老峰便會展在遊人麵前。風景如畫的西屏因時間關係,未去,留一點遺憾,待來日再上五老峰拜謁。

“解向花間栽碧鬆,門前不負老人峰;已將心事隨心隱,認得溪雲第幾重。”我仰望五老峰,心在遠思,都付與空靈山中。

在朋友的引導下,我還去了普救寺,體驗了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親撫唐開元大鐵牛,念黃河改道歲月之蒼蒼。慕名前往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主體區修複,高大崔巍,氣勢壯觀。登樓而望,五老峰、普救寺、黃河曆曆在目,氣象萬千。在此之角讀唐人王之渙之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別有一翻感受。鸛雀樓拔平川而起,更顯高大。我覺得高達73.9米鸛雀樓會成為“天下第一樓”,與“天下第一奇峰”相對峙,遙相呼應,各顯其色,粗獷崔巍,加之黃河之奔流萬鈞之勢,神哉、美哉、壯哉!

“玄門奧妙恰似月浮水麵撥開水麵月邁深,道教精微猶如雲掛山頭行到山頭雲更遠。”神奇秀美的五老峰,聳立於秦、晉、豫之間,神秘莫測,道法無邊,有待我們去研究,去科學地探索。

臨別五老峰,我貿然寫下這樣的詩句:

我登五老峰,五老橫晉秦;黃河近互望,華山遙相望:

鸛雀樓且高,普救寺更靜;玉柱峰上見,路漫仍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