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和國的真正威脅是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章魚將它無數的粘稠的觸角緊緊裹挾著我們的城市、州和國家。這個章魚的頭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集團和一小撮被稱為國際銀行家的具有極大能量的金融寡頭,他們實際上操縱著美國政府來滿足他們自己的私欲。
通過控製貨幣供應來控製政府,這樣使剝削一個國家的公民和資源變得更加容易。這就是為什麽這些大家族從這個國家誕生之初就竭盡全力來使權力(他們將我們的“領導者”玩弄於鼓掌之間)和財富(他們通過美聯儲的貨幣發行來汲取社會財富)高度集中。
這些國際銀行家和洛克菲勒標準石油控製了這個國家大多數的報紙和雜誌。他們用這些報紙的專欄評論來鉗製政府官員,對於那些不肯就範的人,他們則通過輿論將這些官員趕出政府機構。
他們(銀行家)實際上控製著兩黨(共和黨與民主黨),草擬(兩黨的)政治綱領,控製政治領導人,任用私有公司的頭頭,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層安插順從於他們腐敗的大生意的候選人”。[4.1]
1927紐約市市長約翰.黑侖(John Hylan)
本章導讀
打仗就要花錢,越大的戰爭花錢越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問題是,誰花誰的錢?由於歐美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政府必須也隻能向銀行家借錢。戰爭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爭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爭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地向銀行家融資,難怪戰爭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他們策劃戰爭,他們挑動戰爭,他們資助戰爭,國際銀行家們華麗的大廈,從來就是建立在死傷枕籍的廢墟之上。
國際銀行家另一個賺大錢的手段就是製造經濟衰退。首先是擴大信貸,將泡沫吹起來,等人民的財富大量投入投機狂潮後,然後猛抽銀根,製造經濟衰退與資產暴跌,當優質資產價格暴跌到正常價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時,他們再出手以超級低廉的價格收購,這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術語中叫作“剪羊毛”。當私有中央銀行成立後,“剪羊毛”行動的力度和範圍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動,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小龍和小虎們身上。中國這隻大肥羊最終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惡運,就要看中國是否認真去研究發生在曆史上的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剪羊毛”慘劇了。
外資銀行全麵進入中國之後,與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於,從前的國有銀行雖然有推動資產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的衝動,但決沒有惡意製造通貨緊縮來血洗人民財富的意圖與能力。中國建國以來之所以從未出現重大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沒有人有惡意製造經濟危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國際銀行家全麵進入中國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書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評論,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驚訝之處,並不是其爆發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件與以前其它危機相比顯得無足輕重的事件,而是因為它(戰爭)拖了這樣久才爆發。”[4.2]
1914年6月28日,歐洲正統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並吞的波斯尼亞視察,被一位年輕的塞爾維亞刺客刺殺。這原本隻是一件性質單純的恐怖組織策劃的複仇行為,當時隻怕沒有任何人會想到這件事竟然成為引爆了一場涉及30多個國家,卷入15億人口,傷亡高達3000多萬人的世界級戰爭的導火索。
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與德國成了世仇,當英國不得不從“光榮孤立”的歐洲大陸政策中走出來時,麵臨的是德強法弱的局麵。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強國,若不加以遏製,勢必成為英國的心腹大患。於是,英國拉上對德國也頗為忌憚的俄國,與法國一起成立了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德國則與奧地利結盟,歐洲兩大對立集團就此成型。
兩大陣營不斷擴軍備戰,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一項詳細的歐洲公共債務收入報告顯示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億4300萬美元。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問,盡管戰爭有各種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如果歐洲的軍事準備最終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國政府破產而告終。”[4.3]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著。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並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係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製,和現代化的武器係統,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爭費用。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將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財力所能負擔。我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如果戰爭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經濟後果將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將陷於全麵癱瘓。即使是戰爭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財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後將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和約將受製於英國的利益,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複蘇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爭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4.4]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無法想象的。如果真的開戰,也隻能是局部的、短暫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個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戰爭。但這樣的戰爭結果,隻能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麵。於是,開戰的時間就隻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中拖延著,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豐富的資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原因正是由於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Mobilization of Credit)。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爭興趣濃厚,戰爭能夠毫無疑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厚的利潤。當美聯儲法案通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1914年8月3日,羅斯切爾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億美元的信貸用於法國向美國購買物資。威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惡劣的非法交易”。
德國與美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麵素無過節,當時的美國有大約800萬德國後裔,約占全國人口的10%,在美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德裔美國人擁有著不小的政治影響力,加之美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美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所以在戰爭之初,美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抱著事不關己的觀望態度。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銀行家相比,美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情況居然是,銀行家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別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行為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美國物資。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隻有答應了後者。隨著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別戰爭的條件終於成熟了。基辛格博士所說的拖了許久的戰爭機器終於可以啟動了。
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Davison)來到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 H.Asquith)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信貸協議,數額為1000萬英鎊,這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的大生意,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終的貸款總額會達到令人震驚的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3000萬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戰爭中的吃得缽滿盆滿。同年春天,摩根又與法國政府簽訂了信貸協議。
1915年9月,考驗華爾街是否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刻到來了。5億美元的盎格魯-法蘭西(Anglo-French Loan)貸款正式拉開了序幕。原本堅決反對的威爾遜總統,架不住銀行家和內閣成員兩麵夾擊,他的新國務卿羅伯特.藍辛警告說:“如果沒有貸款,結果將是生產受限,工業衰退,資本和勞動力閑置,大規模破產,財政危機,民怨沸騰和不滿滋生。”[4.5]
威爾遜聽得出了一身冷汗,隻得再次讓步。對於這次規模空前的債券出售,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使出了渾身解數,61家債券承銷商(Underwriter)和1570家金融機構加入了發售業務[4.6]。這是一次極為艱難的任務,特別是向美國中西部推銷這些債券就更為困難。美國人民普遍不認為歐洲的戰爭與他們有什麽直接關係,而不願意把錢投到歐洲的戰火中去。為了打消這種疑慮,銀行家們大力宣稱這些錢會留在美國。盡管采用了種種方法,中西部地區隻有一家芝加哥的銀行願意加入華爾街陣營,這個行為立即激怒了當地的德裔儲戶,他們發動了抵製銀行運動。到1915年底,仍有1.87億美元的債券沒有賣出。
當戰爭打到關鍵時刻,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英國政府宣布將對英國國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的利息收入征稅,英國人立刻賤價出售這些債券。英格蘭銀行很快堆滿了美國債券,英國政府立刻讓他們的美國代理摩根公司將這些美國債券在華爾街足額出售,美國投資者對本國的債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億美元的債券變了現,英國又得到一筆巨款來支撐戰事。但是,英國對美國積累的一百多年的債權人地位,也隨之煙消雲散了。從此,英美之間的債權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
美國的信貸猶如烈火烹油,戰火開始迅速蔓延,戰爭慘烈程度也急劇上升。僅僅是在馬恩河戰役,協約國一天就要消耗了20萬發炮彈,人類終於見識了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和後勤係統之下,如果再有現代化的金融手段,戰爭將會是何等慘烈,何等曠日持久。
戰爭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爭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爭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的向銀行貸款,難怪戰爭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
2.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開始引起公眾矚目是在1904年當他成為銀行家信托(Bankers Trust)的董事長的時候。當時,摩根的親信戴維森對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來越擔心,這些信托公司業務範圍比商業銀行更加廣泛,所受的政府監管卻更少,因此能夠以更高的利息吸引資金。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競爭,戴維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後,於1903年也幹起了信托的買賣,斯特朗成為戴維斯的具體執行人。在隨後的1907年風暴中,銀行家信托還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機構的行動,斯特朗因此而名聲大噪。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戴維斯和保羅.沃伯格找到斯特朗進行了一次深談,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這一關鍵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應了。從此,斯特朗成為美聯儲係統實質上的首腦人物,摩根、保羅、謝夫等華爾街巨擎的意圖在美聯儲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斯特朗迅速適應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聯儲董事論壇的組織,定期聚會商討戰爭時期的美聯儲行動準則。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縱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並將分散於12個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權力集中到美聯儲紐約銀行手中。美聯儲係統表麵上允許各地12家聯儲銀行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製定各自的貼現率和商業票據抵押政策,換句話說,各地聯儲董事會有權決定何種商業票據可以作為抵押而獲得何種貼現率。到1917年,至少13種不同類別的商業票據抵押準則被建立起來。[4.7]
但是,由於戰爭,美聯儲紐約銀行事實上隻將迅速增加的國債作為抵押票據,由於國債數額遠遠大於其它商業票據的總和,並且增長迅猛,很快就將美聯儲其它地區銀行的票據抵押政策邊緣化,在斯特朗控製下的“公開市場操作”,很快就將國債確定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據,從而全麵控製了整個美聯儲係統。
由於資助歐洲戰爭的大規模的債券發售,使得美國貨幣流通量巨減,中央銀行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美國政府開始海量增加國債,美聯儲也以驚人的胃口吃進,巨額的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爭債券所導致的貨幣緊縮。代價是美國國債的直線上升,結果僅美聯儲開始全速運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1920年),美國的國債就由10億美元暴漲25倍到250億美元[4.8],所有的國債都是用美國人民的未來納稅作為抵押,結果是在戰爭中,銀行家們爆賺其錢,而人民卻出錢、出力和流血。
3.“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當德國駐土耳其大使滿腹狐疑地問他的美國同僚,為什麽美國要和德國打仗,美國大使答曰:“我們美國人是為了道德原則而投入戰爭的。”這樣的回答讓世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基辛格博士是這樣給人們解釋的,“美國自開國以來始終自詡與眾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了兩種相互矛盾的態度:一是美國在國內使民主更趨於完美;二是美國的價值觀使美國人自認為有義務向全世界推廣這些價值。”[4.9]
美國的經曆的確與眾不同,美國的民主價值理念也的確為世人稱道,但是要硬說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僅僅是為了道德和理想,基辛格博士可能是揣著明白說糊塗了。
1917年3月5日,美國駐英國大使佩傑(Walter Hines Page)給威爾遜總統的密信中說:“我認為正在到來的危機的壓力已經超越了摩根公司提供給英國和法國貸款的承受能力。我們能夠提供給盟國最大的幫助是信用。除非我們與德國開戰,我國政府將無法(向盟國)提供直接信用。”[4.10]
此時,美國的重工業係統已經為參戰準備了一年的時間了,美國陸軍和海軍部門已經從1916年起開始大量采購軍事裝備。為了進一步增加財源,銀行家們和他們掌中的政治家開始考慮更多的措施,“當前的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我們考慮進一步發展收入所得稅的概念,這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重要資源。收入所得稅的法案已經為戰爭的需要建立起來了。”[4.11]
注意,這裏的收入所得稅是指公司收入而言,而不是個人收入所得稅。銀行家們在1916年兩次試圖通過個人收入需要交稅的法案,但兩次均被最高法院駁回。在美國,個人收入需要交稅的規定,從來就沒有法律依據。2006年7月28日在美國各地公映的電影《美國,從自由到法西斯》(AMERICA: FREEDOMT OF ASCI**)中,曾6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美國著名導演艾朗.拉索(Aaron Russo)以令人震撼的鏡頭展示了這一鐵的事實。該電影在2006年嘎納電影節放映時引起了觀眾的強烈震撼,當人們麵對一個真實的,與美國媒體宣傳完全不同的美國政府和其背後金融勢力之後,所有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難以置信。美國3000多家電影院中隻有區區5家敢於公開放映。但是,當這部大片被放到互聯網上之後,在美國還是產生了巨大影響,94萬人下載了該片,參與評分的8100人幾乎一致給出了最高評價。[4.12]
《美國,從自由到法西斯》(來源:http://www.freedomtofascism.com)
1917年10月13日,威爾遜總統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迫在眉睫的任務是必須使美國的銀行資源徹底動員(Mobilization)起來。(對盟國貸款)的壓力和權利必須由這個國家的每一個銀行機構來承擔。我相信這樣的銀行合作在此刻是一種愛國責任,美聯儲的成員銀行就是這樣獨特和重要的愛國主義的證明。”[4.13]
大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身上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本不足為奇,他略帶迂腐但並不愚蠢,他深知是誰把他送進了白宮,他也懂得投桃報李。威爾遜總統自己也不相信所謂的“民主拯救世界”的聖戰,他後來承認“世界大戰為的是經濟競爭”。
事實是,美國對協約國提供了30億美元的貸款和60億美元的出口物資,這筆巨款尚未償還。如果德國取勝,銀行家手中的協約國債券就會一文不值,摩根,洛克菲勒,保羅.沃伯格和謝夫為了保護他們的貸款而竭盡全力將美國推向戰爭。
4.大發戰爭財的銀行家們
當美國在1917年4月6日進入戰爭以後,威爾遜將國家的主要權力交給了他競選時出力最大的三套人馬:保羅.沃伯格掌握了美國的銀行係統;伯納德. 巴魯出任戰時工業委員會(WarIndustries Board)主席;尤金.梅耶控製了戰時金融公司(War Finance Corporation)。
沃伯格兄弟
保羅的大哥麥克斯(Max Warburg)時任德國情報部門的首腦,而保羅則是美國最高的金融決策者,美聯儲副主席;三弟費裏克斯是雷波庫恩公司的高級合夥人,四弟弗裏茲是漢堡金屬交易所主席,曾代表德國與俄國秘密媾和。哥四個全都是猶太銀行家族中的頂尖人物。
關於保羅兄弟的信息,1918年12月12日美國海軍的秘密報告稱:“保羅.沃伯格:紐約,德國裔,1911年歸化為美國公民。1912年,被德國皇帝嘉獎。曾任美聯儲副主席。有一個兄弟擔任德國情報部門首腦”[4.14]。另一份報告中提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經拍著桌子對著麥克斯咆哮,‘難道你總是正確嗎?’,但隨後還是會仔細聆聽麥克斯對金融的意見。”[4.15]
令人奇怪的是保羅在1918年5月已辭去美聯儲的職位,這份報告中並未提及。在美國參戰之後,因為保羅的哥哥擔任德國情報部門的首腦,保羅理論上可能被指控有通敵罪,但是實際上美國沒人能動得了掌握著金融命脈的保羅。1918年6月,保羅在辭去美聯儲的職務之後,給威爾遜寫了個便條:“我有兩個兄弟在德國是銀行家。他們現在自然在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的國家,就像我在幫助我的國家一樣。”[4.16]
伯納德.巴魯(BernardBaruch):戰時美國工業的沙皇
以投機起家的巴魯在1896年合並了6家美國的主要煙草公司,成立了聯合煙草公司(Consolidated Tobacco Company),隨後,他又幫助古根漢姆(Guggenheim)家族合並了美國銅礦工業。他還與謝夫旗下的哈裏曼合作控製了紐約的運輸係統。
1901年,他和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了巴魯兄弟公司。
當1917年威爾遜總統任命巴魯為美國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時,他立刻擁有了美國所有工業公司的生殺大權。他每年的采購額高達100億美元,幾乎一人決定著美國政府戰爭物資采購的價格。在後來1935年的國會聽證會上,巴魯說道:“威爾遜總統交給我一封信,授權我接管任何一家工廠和工業企業。我和美國鋼鐵公司的總裁蓋奇.加裏(Judge Gary)有過一些不愉快,當我給他看了這封信後,他說:‘看來我們需要解決我們之間的過節’,他確實這樣做了。”[4.17]
有些國會議員對巴魯行使美國工業生殺大權的資格表示質疑,認為他既不是工業家,又沒有在工廠呆過一天,他自己在國會聽證會上也表示他的職業是“投機商”(Speculator)。《紐約客》報道過巴魯在得知華盛頓流傳的虛假的和平消息後,曾在一天中掙了75萬美元。
尤金.梅耶(Eugene Meyer)的戰時金融公司(War Finance Corporation)
尤金.梅耶的父親是著名的國際銀行利德.福裏勒(Lazard Freres)公司的合夥人,尤金對出任公職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他曾與巴魯合辦過一家阿拉斯加的金礦公司,還在一起共謀過一些其它的金融事件,也算是老熟人了。戰時金融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發售美國國債,為戰爭提供金融支持。尤金的戰時金融公司最令人瞠目的行為莫過於做假賬了。後來國會對該公司調查時,該公司居然幾乎每天晚上都臨時修改賬目,第二天再給國會調查人員過目。在麥克法丹(McFadden)議員主導的1925和1930年兩次針對該公司的調查中發現了大量問題賬目:“重複債券數量達2314組,重複折扣券數量達4698組,麵值從50美元到1萬美元不等,兌換日期到1924年7月。其中有些重複是錯誤造成,另一些則是作假。”[4.18]
難怪一戰結束以後,尤金居然能夠收購聯合化學和染料公司(Allied Chemical and Dye Corporation),後來又收購了華盛頓郵報。
據估計,尤金的假賬至少造成了數億美元國債的差額[4.19]。
斯泰提涅斯(Edward Stettinius):美國軍工複合體的開山鼻祖
斯泰提涅斯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執著於細節,早年在芝加哥做穀物投機生意發了大財。他在戰爭期間被摩根看中並主管出口部(Export Department),主要負責軍火采購。他在戰爭期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每天采購高達1000萬美元的軍事物資,然後把這些物資裝船,上保險,啟運到歐洲。他不遺餘力地提高生產效率和運輸效率,他在華爾街23號的總部一聲令下,無數軍事部件的代理商和生產商就湧入他的辦公樓,他在幾乎每一道門前都設立了警衛。每一個月,他的采購量就相當於20年前的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德國人從未想到美國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裏就轉入軍事工業生產軌道。
摩根的親信戴維森
為摩根帝國立下汗馬功勞身為J.P摩根公司高級合夥人的戴維森得到了美國紅十字會這塊肥肉,從而控製了美國人民捐贈的高達3億7千萬美元的巨款。
5.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德國作為戰敗國將喪失13%的領土,賠償320億美元的的戰爭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產品被征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隻能保留10萬人,海軍主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曾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但私下裏,他承認“我們所起草的文件(和約)將注定20年後的戰爭。當你們把這樣的條件強加在德國人民的身上,這隻能導致德國人要麽不遵守條約,要麽發動戰爭。”英國外相克容(Lord Curzon)持相同的看法,他說:“這不會帶來和平,這隻是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美國總統威爾遜看到這份協議也皺著眉說:“如果我是德國人,我想我決不會簽署這份協議。”
問題不在於政治家們是否都意識到了問題的本質,問題在於他們背後的“師爺們”才是真正的決策者。陪同威爾迅來到巴黎的銀行家們有:首席金融顧問保羅.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師弗蘭克、摩根公司的高級合夥人托馬斯.萊蒙、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的巴魯,杜勒斯兄弟(一個是後來的CIA的頭頭,一個是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英國首相的身後是飛利浦.賽鬆爵士(Sir Philip Sassoon),他是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嫡係子孫。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的高參是喬傑斯.曼德爾(Georges Mandel),他的真名是傑洛波.羅斯切爾德(Jeroboam Rothschild)。德國的代表團首席代表就是保羅的大哥麥克斯.沃伯格。當國際銀行家們齊集巴黎的時候,後來的“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羅斯切爾德男爵(Baron Edmondde Rothschild)作為東道主提供了熱情的接待,他將美國代表團的頭麵人物安排在自己在巴黎的豪華莊園裏。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場國際銀行家們的狂歡節,在大發戰爭橫財之後,隨手就播下了下一場戰爭的種子:第二次世界大戰。
6.剪羊毛(Fleecing of the Flock)與美國1921年農業衰退
“1894年9月1日,我們將停止一切貸款的延長。那一天,我們將索還我們的錢。我們將擁有並拍賣尚未清嚐的財產。我們會以我們自己定的價格得到密西西比河以西三分之二的農田和以東的成千上萬的土地。農民將(失去土地)變成受雇用,就像英國那樣。”
1891年美國銀行家協會(收錄於1913年4月29日的國會記錄)
剪羊毛是銀行家圈子裏的一個專用術語,意思是利用經濟繁榮和衰退的過程所創造出的機會,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擁有他人的財產。當銀行家控製了美國的貨幣發行大權,經濟的繁榮和衰退變成了可以精確控製的過程,此時的剪羊毛行為對於銀行家來說,就像從靠打獵為生的遊牧階段進化到了科學飼養的穩產高產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帶來了普遍繁榮,大規模的戰爭物資采購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各行業的生產與服務。美聯儲從1914年到1920年向經濟領域投放了大量貨幣,紐約聯儲利率由1914年的6%降到了1916年的3%,並一直保持到1920年。
為了向歐洲協約國提供貸款,銀行家們在1917和1918兩年中進行了四次大規模債券募集,稱為“自由債券”(Liberty Bond),債券利息從3.5%到4.5%不等。這些債券發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吸收美聯儲已經嚴重超量發行的貨幣和信用。
在戰爭中,工人得到了高工資,農民的糧食在戰爭中賣到了很高的價錢,勞工階層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提高。當戰爭結束時,由於生活和消費節儉,農民手中握有大量現金,而這筆巨額財富卻不在華兒街銀行家的控製之下。原來,中西部的農民普遍把錢存在保守的當地銀行,這些中小銀行家對紐約的國際銀行家普遍是抵觸和對抗態度,既不參加美聯儲銀行係統,也不支持對歐洲戰爭貸款。華爾街的大佬們早就想找機會好好修理一下這些鄉巴佬,再加上農民這群“肥羊”又膘肥體壯,早已看著眼熱的華爾街銀行家們準備動手剪羊毛了。
華爾街銀行家們首先采用了“欲擒故縱”的計策,建立了一個被稱為“聯邦農業貸款委員會”(Federal Farm Loan Board)的機構專門“鼓勵”農民把他們的血汗錢投資於購買新的土地,該組織負責提供長期貸款,農民當然是求之不得。於是大量農民在該組織的協調下向國際銀行家們申請了長期貸款,並繳納了高比例的首付款。
農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他們掉進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
在1920年的4、5、6、7四個月內,工業和商業貿易領域獲得了大額度的信用增加以幫助他們渡過即將到來的信貸緊縮。隻有農民的信用申請被全部拒絕。這是一次華爾街精心設計的金融定向爆破!旨在掠奪農民的財富和摧毀農業地區拒絕服從美聯儲的中小銀行。
參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主席歐文(聯署1913年美聯儲法案)在1939年的參議院白銀聽證會上說:“在1920年年初,農民們是非常富裕的。他們加速償還著按揭,大量貸款購置新土地。1920年下半年,突如其來的信用和貨幣緊縮使他們大批破產。1920年所發生的一切(農民破產)與應該發生的完全相反。”[4.20]
對於因為戰爭而過多發放的信貸,本應在若幹年裏逐步解決,但是美聯儲董事會在1920年5月8日聚在一起開了一個公眾完全不知情的秘密會議。他們在一起密謀了一整天;會議記錄多達60頁,這些記錄最終於1923年2月19日出現在參議院的文檔中。(美聯儲)A類董事,美聯儲谘詢委員會的成員參加了會議,但是B類董事,代表商業、貿易和農業的董事沒有被邀請。C類代表美國人民的董事同樣沒有被邀請。
隻有大銀行家參加了這個秘密會議,而他們當天的會議直接導致了信貸緊縮,並最終導致了第二年國民收入減少了150億美元,幾百萬人失業,土地和農場價值暴跌了200億美元。
威爾遜的國務卿布萊恩一語點破了問題的根源:“美聯儲銀行本應是農民最重要的保護者,卻成為了農民最大的的敵人。對農業的信貸緊縮是一次蓄謀的犯罪。”[4.21]
在對農業的“剪羊毛”行動喜獲豐收之後,中西部地區附隅頑抗的中小銀行也被清剿得滿目蒼夷,美聯儲又開始放鬆銀根。
7.國際銀行家的1927年密謀
本傑明.斯特朗是在摩根公司和雷波庫恩公司聯合扶持下坐上了美聯儲紐約銀行的董事長的寶座,他與英格蘭銀行的董事長諾曼(Montagu Norman)一起密謀了盎格魯-薩克遜金融業的許多重要事件,其中包括1929年世界範圍的大衰退。
諾曼的爺爺和外祖父都曾擔任過英格蘭銀行的董事長,這樣顯赫的身世在英國曆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在《金錢的政治》一書中,作者約翰遜寫道:“作為親密朋友的斯特朗和諾曼經常在法國南部一起度假。1925年到1928年,斯特朗在紐約的貨幣寬鬆政策是他和諾曼之間的一個私下協定,目的是使紐約的利率低於倫敦。為了這個國際合作,斯特朗有意壓低紐約的利率一直到無法挽回的後果發生。紐約的貨幣寬鬆政策鼓勵了美國20年代的繁榮,引發了投機狂潮。”[4.22]
關於這個秘密協定,眾院穩定聽證會(House Stabilization Hearing)在1928年由麥克法丹(Louis McFadden)議員領導下進行了深入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國際銀行家通過操縱黃金的流動來製造美國的股票崩盤。
麥克法丹議員:請你簡單陳述一下是什麽影響了美聯儲董事會的最後決定(指1927年夏的降息政策)?
美聯儲董事米勒:你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
麥克法丹:或許我可以澄清一下,導致去年夏天改變利息的決定的建議是從何而來的?
米勒:三個最大的歐洲中央銀行派他們的代表來到這個國家。他們是英格蘭銀行的董事(諾曼)、雅爾瑪?沙赫特博士(德國中央銀行的總裁)和法蘭西銀行的李斯特教授(Rist)。這些先生們和美聯儲紐約銀行的人在一起開會。大約一兩個星期以後,他們出現在華盛頓呆了大半天。他們一天晚上來到華府,第二天美聯儲的董事們接待了他們,他們下午就回紐約了。
麥克法丹:美聯儲的董事們午宴時都在場嗎?
米勒:噢,是的。美聯儲董事會有意安排大家聚在一起的。
麥克法丹:那是一種社交性質的活動呢,還是嚴肅的討論?
米勒:我覺得是主要是一種社交活動。從我個人來講,在午宴之前,我和雅爾瑪?沙赫特博士談了很久,也和李斯特教授聊了半天,飯後,我和諾曼先生與紐約的斯特朗(紐約美聯儲銀行董事長)也談了一陣。
麥克法丹:那是一種正式的(聯儲)董事會會議嗎?
米勒:不是。
麥克法丹:那隻是紐約會談結果的非正式討論嗎?
米勒:我覺得是這樣。那隻是一個社交活動。我所講的隻是泛泛而談,他們(歐洲中央銀行的董事們)也是這樣。
麥克法丹:他們想要什麽呢?
米勒:他們對各種問題很誠懇。我想和諾曼先生談一下,我們飯後都留下來了,其他人也加入進來。這些先生們都非常擔心金本位的運作方式。所以他們渴望看到紐約的貨幣寬鬆政策和低利率,這將阻止黃金從歐洲流向美國。
eedy先生:這些外國銀行家和紐約美聯儲銀行的董事會達成了諒解了嗎?
米勒:是的。
eedy先生:這些諒解居然沒有正式記錄?
米勒:沒有。後來公開市場政策委員會(Open Market Policy Committee)開了一個會,一些措施就這樣定下來了。我記得按照這個計劃,僅8月份就有大約8000萬美元的票據被(紐約美聯儲銀行)買進(發行基礎貨幣)。”
麥克法丹:這樣一個政策改變直接導致了這個國家前所未有的、最為嚴重的金融係統不正常狀態(1927-1929股票市場投機風潮)。在我看來,這樣一件重大的決策應該在華盛頓有個正式的記錄。
米勒:我同意你的看法。
斯特朗眾議員:事實是他們來到這裏,他們開了秘密會議,他們大吃大喝,他們高談闊論,他們讓美聯儲降低了貼現率,然後他們拿走了(我們的)黃金。
斯特格先生:這個政策穩定了歐洲的貨幣但顛覆了我們的美元,是這樣的嗎?
米勒:是的,這個政策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4.23]
紐約美聯儲銀行事實上完全掌握著整個美聯儲的運作,美聯儲在華府的7人董事會僅僅是擺設,歐洲的銀行家與紐約美聯儲銀行舉行時間長達一周的實質性的秘密會議,而僅僅在華盛頓呆了不到一天,還隻是社交活動,紐約秘密會議的決策所導致的價值5億美元的黃金流向歐洲,如此重要的決策竟然在華盛頓完全沒有書麵記錄,由此可見7人董事會的實際地位。
8.1929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動
“美聯儲從1929年到1933年緊縮貨幣流通量達三分之一注定會造成大衰退。”
米爾頓.弗裏德曼
秘密會議之後,紐約美聯儲銀行立刻行動起來,利息從4%降到3.5%,僅在1928年就向它青睞的成員銀行發放了600億美元的貨幣,這些成員銀行用它們15天的銀行本票作抵押。如果這些錢全部兌換成黃金,將相當於當時世界全部黃金流通量的6倍!通過這種方式發放的美元比紐約美聯儲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入票據所發放的貨幣量高出33倍!令人更加驚愕的是,1929年紐約美聯儲銀行又向其成員銀行發放580億美元的貨幣![4.24]
當時的紐約股票市場允許交易商以1%的資金購買股票,其餘的錢由交易商的銀行提供貸款。當手持巨額信用燥熱難耐的銀行碰上了貪婪饑渴的證券商,兩者真是一拍即合。
銀行從紐約美聯儲銀行可借到利息5%左右的款子,再一轉手以12%的利息貸給證券商,吃足7%的利差,天下竟有如此美事!
這時候,紐約的股市想不暴漲都不可能了。
此時的美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人民被鼓勵拿出所有的積蓄來進行股票“投資”。甚至連華盛頓的政治家都被華爾街的大佬們發動起來了,財政部長梅龍(Mellon)在一篇正式的講話中向人民保證紐約的股市不算高,柯立基總統拿著銀行家們為他起草的講稿向全國發表講話也說股票還很安全。
1928年3月,美聯儲的董事在回答參議院的質詢時對於證券商貸款是否過高時回答說:“我不好說證券商的貸款是否過高,但是我肯定他們(證券商)是傾向安全和保守的。”
1929年2月6日,英格蘭銀行的諾曼再次神秘地來到美國,緊接著美聯儲開始放棄1927年以來的寬鬆貨幣政策。英國的銀行家們似乎是做好了一件大事的準備工作,美國方麵出手的時機來到了。
1929年3月,美國金融教父保羅.沃伯格在國際承兌銀行的股東年會上發出了警告:“如果這種毫無節製的貪婪繼續擴大的話,最終的崩潰將不僅會打擊投機者自己,而且還會使整個國家陷入衰退。”[4.25]
保羅在整整三年的“毫無節製的貪婪”的歲月裏保持著沉默,現在突然跳了出來厲聲警告,由於他的影響力和地位,他的講話一經紐約時報報道,頃刻引起了市場驚恐。
對股市的最後死刑判決是在1929年4月20日,當天的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發布了一個重要消息:
聯邦谘詢委員會在華盛頓的秘密會議
聯邦谘詢委員會已經形成了決議並提交給美聯儲董事會,但是他們的意圖仍被嚴加保密。聯邦谘詢委員和美聯儲董事會的下一步動向仍然被一種深深的神秘氣氛所籠罩。這次不同尋常的會議的保密措施非常嚴格。記者隻能得到一些模棱兩可的回答。[4.26]
1929年8月9日,美聯儲將利息提高到6%,緊接著美聯儲紐約銀行將證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投機商們頃刻陷入資金陷阱,除了不顧一切地逃出股市別無出路。股票市場局麵急轉直下,猶如江河決堤一般賣單在10和11月橫掃整個股票市場,1600億美元的財富立時灰飛煙滅。1600億美元是個什麽概念呢?接近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數量龐大的全部物資的總和。
一位當年華爾街的證券商是這樣描述的:“經過精確計劃,紐約貨幣市場上投資股票的貸款供應量突然急劇減少所造成的1929年危機,實際上是國際金錢大亨們算計好的針對公眾的‘剪羊毛’行動。”[4.27]
麵對滿目蒼夷的美國經濟,紐約時報1930年7月4日不禁發出這樣的哀歎:“原材料商品的價格跌落到1913年的水平。由於勞工過剩,工資減少,總共有400萬人失業。摩根通過控製紐約美聯儲銀行和華盛頓平庸黯弱的聯儲董事會來控製整個美聯儲係統。”
華爾街不斷通過金融危機來翦除異己,從1930年到1933年,共有8812家銀行倒閉,絕大部分敢於和紐約5大銀行家族分庭抗禮、對美聯儲係統不買賬的銀行紛紛破產。
9.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毫無疑問,1929年的股票暴跌是在1927年的秘密會議上就敲定的事,由於紐約的利率被人為地壓低,倫敦的利率被有益地拔高,兩地之間的利差導致美國的黃金流向英國,以幫助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恢複金本位。
其實,歐洲的金融家早就知道以通貨膨脹的手段掠奪財富的效率要遠勝於放貸所得到的利息收入。以黃金作為貨幣發放的基石,並且紙幣可自由兌換為黃金,這一切無疑會大大製約銀行家放手使用通貨膨脹這種高效能武器的效力。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麽當時以英國銀行家為代表的歐洲金融界要恢複金本位呢?
原來,國際銀行家們在下一盤大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爭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羅斯爾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財。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253萬倍。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麵包或一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花出去。[4.28]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台的群眾基礎,並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比起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悲慘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當德國人的財富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德國的馬克也該穩定下來了。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調度之下,美國人民的黃金成了穩定德國貨幣的救生圈。
第二步棋輪到英國銀行家大展拳腳了。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潛艇在大西洋的頻繁襲擊,英國運送黃金的船隻無法出港,導致了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止黃金兌換,英鎊的金本位已名存實亡。
1924年,後來名震英侖的丘吉爾就任英國財政大臣,對金融事務完全沒有感覺的丘吉爾在倫敦銀行家的鼓噪之下準備恢複金本位,理由是必須捍衛英鎊在世界金融領域絕對的權威地位。1925年5月13日,英國通過了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當時英國的國力經過戰爭的劇烈消耗早已嚴重受損,其經濟實力已遠遜於新興的美國,甚至在歐洲也已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麵,強行恢複金本位勢必導致英鎊堅挺,嚴重打擊本已日益喪失競爭力的英國出口競爭力,同時還會造成國內物價下降,工資縮水,失業率大幅上升等經濟後果。
這時,一代宗師凱恩斯橫空出世了。凱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曾擔任英國財政部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對德國的嚴厲條款,並不惜以辭職來抗議。他力主廢除金本位,與倫敦的銀行家勢力形成水火不容的態勢。在英國政府調查金本位的可行性的麥克米蘭委員會上,凱恩斯慷慨激昂,痛陳金本位的弊端,在他看來,黃金隻是 “野蠻的遺跡”,是經濟發展的製約。英格蘭銀行的諾曼也不示弱,堅稱金本位對於誠實的銀行家是不可或缺的,無論英國的負擔有多重,無論多少行業嚴重受損,不然何以體現倫敦金融城銀行家的超級信譽。英國人民被聽糊塗了。和美國的情況一樣,倫敦銀行家在人民當中也是名譽不佳,既然是銀行家支持的,想必是不好的,而猛烈抨擊銀行家的觀點,應該是向著人民的。
這才是戲的精彩部分。
來曆很不簡單的凱恩斯扮演了為民請命的角色,而銀行家們則以黃金衛道士的形象出現,這出雙簧演得出神入畫,輿論和民心就這樣被輕鬆地操縱著。
果然不出凱恩斯的“預言”和銀行家的計劃,英國經濟在恢複金本位之後一落千丈,失業率由1920年的3%猛漲到1926年的18%,各種罷工此起彼伏,政局陷入混亂,英國政府麵臨嚴重的危機。
而銀行家們要的就是危機!隻有製造危機才能推動“金融改革”,在一片強烈呼籲修改法律的呼聲中,通過了1928年貨幣和銀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該法案砸碎了套在英格蘭銀行頭上長達84年的以國債為抵押的貨幣發行上限的緊箍咒,1844年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以國債為抵押的英鎊發行上限為1975萬英鎊,其餘的英鎊紙幣發行必須用黃金作抵押。以國債為抵押發行“債務”貨幣而繞開討厭的黃金製約,就像後起之秀美聯儲一樣,這實在是一個讓倫敦銀行家夢牽魂繞的境界。在新法案通過後僅幾個星期,英格蘭銀行就發行了2億6000萬“債務”英鎊。新法案還授權英格蘭銀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無限製發行“債務”英鎊,隻要財政部和議會事後認可就行了[4.29]。美聯儲的近乎無限製的發行貨幣的大權終於被英格蘭銀行也搞到手了。
第三步棋就是美國這隻肥羊又到了該爆翦羊毛的季節了。1927年的秘密會議之後,由於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國價值5億美元的巨額黃金外流,在1929年美聯儲猛然提高利率之後,造成銀行缺乏黃金儲備而無法有效發放信貸,美國這隻健壯的肥羊由於極度失血而休克。國際銀行家們隨後一擁而上,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超低價格大舉吃進藍籌股和其它優質資產。麥克法丹議員這樣描述道:“最近僅一個州就有60000處房產和農場在一天中被拍賣。在密西根州的奧克蘭郡,有71000戶房主和農場主被掃地出門。類似的情況正發生在美國的每一個郡縣。”
在這場美國空前的經濟浩劫中,隻有最核心圈子裏的少數人事先知道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投機大戲即將落幕,這些人得以及時拋出所有股票轉而大量持有政府債券,他們都與倫敦羅斯切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係。這個圈子以外的人,有些即使是超級富豪,也未能幸免於難。這個圈子裏包括JP摩根和庫恩雷波公司,以及他們選定的“優先客戶”,如夥伴銀行、和他們保持親善的著名實業家、重要政客、和友好國家的統治者。
當銀行家默裏森從美聯儲辭職時,1936年5月30日的《新聞周刊》是這樣評價他的:“大家一致認為美聯儲失去了一位能幹的人。在1929年(股票崩盤之 前),他召集了一個會議,命令他屬下的幾家銀行在9月1日之前全部結束對證券交易商的貸款業務。所以,在隨後的衰退中乘風而起。” [4.30]
喬伊.肯尼迪(Joe Kennedy)的身家從1929年的4百萬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1 億美元,翻了25倍。伯納德.巴魯在大崩潰前賣掉了所有股票轉而持有國債。亨利.莫金撒(Henry Morgenthau)在“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 前幾天匆匆趕到銀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命令他的公司在3天之內賣掉總價值達6000萬美元的所有股票。他的手下困惑不已,建議他在幾個星期的時間裏逐步清倉,這樣至少要多賺500萬美元。亨利.莫金撒勃然大怒,衝著手下人怒吼:“我到這裏來不是和你討論!照我說的去做!”
當我們在經過近80年後回過頭來看這段曆史,我們仍然要驚歎這些國際銀行家們的智商,他們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最為聰明的一群人,這樣的手法,這樣的權謀,這樣絲絲入扣的設計,這樣玩弄天下於鼓掌之中的膽略,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甚至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都完全不相信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操縱在極少數人的手中。
在國際銀行家們羊毛喜獲豐收之後,凱恩斯的“廉價貨幣思想”成為了銀行家們的最新財富收割機,在他們主導下的“羅斯福新政”開啟了一個銀行家們新的收獲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