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一百五十章夏禹九鼎(兩章合一)

那些突然出現的巫師似乎是與那禹相識很久了,仿佛就是那禹的隨從,對禹十分的恭敬,這些突然出現的巫師,來到陣前之後,立刻紛紛出手,當下就擋下了雲髠道長他們的詛咒之術,那旁門左道的方法不起作用,那麽剩下的就是用活人真刀真槍的幹了。

接下來,雙方多次大戰,互有勝負,各有傷亡。在戰爭之中,那巫師與也盤王的後裔們多次交手,逐漸占據了上風,但是由於那禹是在異地作戰,而南山虯他們確是在本土之上,所以雖然戰局上是禹占據了優勢,但是卻沒有辦法立刻獲勝,這戰爭一直持續了二年多。

直到第三年秋天,那禹看見這樣打持久戰對自己不利,而且自己多年不在中原,恐怕那舜會有什麽動作,於是那禹命令手下的巫師,一方麵與那雲髠道長他們相持,另一方麵派剩下的那些巫師使用巫法,讓這三苗之地災難頻發,破壞那些苗民的生計,在禹的這一動作之下,一部分苗民不堪忍受戰爭帶來的災難,主張投降。

而以大酋長南山虯為首的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三苗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禹乘機用“反間計”促使南山虯殺了國師雲髠道長。雲髠道長的部下叛亂,聯合禹的軍隊一舉剿滅了南山虯的殘餘部隊。

那在最後關頭,那大酋長南山虯提出與禹決鬥,這南山虯以為那禹已經年老,必定不敢應戰,就想在死之前還要羞辱那禹一番,而就算那禹敢應戰,自己正當壯年,一定可以將禹一舉擊殺,死也要拉一個墊背。

可是讓那南山虯沒有想到的是,已經七十一歲高齡的禹一口就答應了下來,那禹答應之後,就叫人將南山虯的兵器一對巨大的青銅板斧交給了南山虯,而禹將那披在身上的甲胄一脫,**出上半個身子。

那已經七十一歲高齡的禹的身體沒有一絲的老態,周身肌肉勃張,比那壯年男子還要更強上數分,這禹一把就提過自己那重達一百七十餘斤的丈八開山槊,就隨意的一舞,就掃出一道風壓,吹的地上的塵土亂飛,然後禹一挺那丈八開山槊,就朝剛準備好的南山虯殺了過來。

槊形聲。字從木,從朔,朔亦聲。“朔”意為“新月”,引申為“空無”。“木”指長矛木杆。“朔”與“木”聯合起來表示“無敵之矛”。本義:無敵之矛。而由這無敵之矛的本義就可以看出槊的威力,槊是軍器裏最博大精深的、最難學的。是個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處亂敲,給他根槊就不知道怎麽辦了。

而槊的代替品槍就有有百兵之王的美稱,兩軍對陣戰將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長槊,槍矛刀棍還算不上一般隻是兵卒所用。而能夠使得一手長槊的定然是軍中猛將。

長槊若使得好的,長槊自己就有生命。馬踏連營之時,說是“槍似遊龍”但是使用的一定都是那丈長的長槊,一條丈長長槊把人馬團團護住,槊頭寒光到處,鬼哭狼嚎,大將百戰百勝,豈是靠運氣。長槊是改朝換代、掃蕩乾坤的神器,非刀、劍可比。

而禹使用的丈八開山槊也是驍勇非常,使將出來挑、刺、蕩、封、橫、壓、送、轉、攢、打、攔、搠、掃、紮,又借用那丈八開山槊的特性,借由這槊杆的彈性借力打力更是使用出彈、蹦、抽、等招式。

這丈八開山槊乃是禹為自己精心製做的兵刃,這丈八開山槊的槊頭,用的是禹治水之時,為了開辟水道,直通大海,需要將攔截在道路之上的山嶺開鑿出一條通道,每當禹開鑿完一座山峰,發現這山峰之中有礦脈,那麽禹就在那開鑿的山峰之中尋找一塊礦石。

在禹治水完成之後就將那收集而來的礦石熔於一爐,精煉九次最後才鑄成這丈八開山槊的槊頭,而這丈八開山槊的槊杆,則是那禹在黃河之上開鑿龍門山時遇到的一根萬年老藤,那禹費盡了力氣,才最後用開山斧將這老藤給砍了下來,最後才用一種獨特的藥液製成這槊杆,這槊杆可軟可硬柔韌異常,由於這槊皆是禹開山所得的材料而成所以名曰開山槊,據說此槊每舞一下就有開山之力。。

那禹手中使著開山槊,接連的猛擊,也不攻擊那南山虯斧法的破綻之處,反倒硬碰硬的用開山槊猛擊南山虯的青銅板斧,將那巨大的青銅板斧都擊打的變了型,然後那禹猛的一掃,那南山虯手中變了型的青銅板斧就被掃飛了出去,不見了蹤影,而那南山虯張著血淋淋的雙手,似乎發現了什麽隻聽那南山虯張著嘴顫聲說道:

“你練了巫…….”

可是還沒有等那南山虯說完,當禹聽道南山虯說出一個巫字,雙目之中爆出一道精光,手中的丈八開山槊猛然擊出,一擊就將南山虯的腦袋掃掉一半,那腦漿血液四濺,而那南山虯剩下的半個腦袋上,嘴在在張著,似乎在說些什麽,那就在一旁的禹聽得清楚,說的還是一個巫字,過了許久那南山虯才倒下了,最終這場戰役最後的勝者是禹。

禹南征三苗打的十分艱苦,戰爭持續了將近三年,最後終於獲勝。禹對戰敗的有苗一族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處理,主戰派的部分不論男女老少全都用鎖鏈索回為奴,共計有千餘人。其餘的族民一律遷往三危居住。

舜三十七年歲尾,禹率領南征軍押解著一千多名俘虜凱旋而歸。文武大臣和城中百姓都出城迎接,他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歡迎南征的大將軍歸來。

在禹南征期間,朝政名義上仍交給舜管理。但是,舜已經是八十多歲,雖然有心乘機恢複自己的舊製,無奈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朝中上上下下四梁八柱的主要官員都是禹的人,想恢複舊製談何容易,也隻好作罷。

舜三十九年,舜已經八十四歲,但耳不聾,眼不花,能吃能喝,身體非常健康。禹念念不忘當年先父遭舜的迫害,流亡於羽山,父親活活燒死的舊賬,如今舜已經年老無能,正好借機報複他一下,也給死去的父親一點安慰。

於是,禹在朝廷上宣布,為了體察民情,舜帝近日動身前往江南巡狩。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流放。眾所周知還沒有象樣的道路,遠行主要靠乘船走水路。

如果走陸路,必須要有一撥人在前邊開路,後麵的人才能順利通過。因此那時的出巡絕非像旅遊那般瀟灑,那時的巡遊極為辛苦,不要說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長途跋涉的遠行。

舜雖然年老,但並不糊塗,他對禹此舉是心知肚明。然而他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禹已經向全國了天子南巡的公告,按照曆代祖宗的規矩,天子在朝廷上向群臣宣布的事情是不能更改的,如果擅自更改,就是對天神的不敬,對祖宗的不恭。

舜此刻已經是箭在弦上,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實實的上路。禹對舜南巡十分重視,特意為他準備了好馬良車,還挑選了一百名年輕力壯的軍士為護駕衛隊,另外還派遣二百壯士為開路先鋒,專門負責探路,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為後麵舜帝一行人開辟一條暢通的路。

又過了數日,禹選擇了良辰吉日,並且在宮中設宴為舜餞行,同時為舜帝南巡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緊接著,禹宣布天子南巡正式出發,一時萬眾歡呼,鍾鼓齊鳴,滿朝文武大臣都徒步護送虞舜一行到城外才止步。

舜和他的妃子女英在衛隊的保護下乘車離開帝都,緩緩的南行而去。路途上舟車勞頓,果然是十分的辛苦。虞舜身邊好在有愛妃女英陪伴,一路上與他閑聊解悶,總還有一些快樂。

不知不覺行走了十餘日,這日來到了長江北岸。先行的隊伍已經備好了渡江的大船,正在等待著舜他們的到來。而一登上那早就準備好的大船,不知道為什麽原本還很健康的舜就病倒了。

但是,船上沒有醫生,因為禹根本就沒給他們安排隨行醫生,他們自己也忽視了這一點。如今又是在船上,大家幹著急沒有辦法,隻能用濕麻為舜冷敷降溫,以控製體溫的上升。女英催促船家乘夜急行,爭取天明時在江邊靠岸,期待著上岸找醫生瞧病。。

南巡的隊伍渡過長江,到達南岸後,舜一行來到一個小型的部落,而正好部落當中有一名巫醫,於是女英的強烈要求之下,那護送舜的軍隊才同意讓舜住下來治病。經過幾天的休息和治療,舜的病大見好轉。於是,在護送舜的軍隊的要求之下,還沒有痊愈的舜便又繼續趕路。

誰知行至蒼梧,舜的病突然反彈,高燒不退,多方救治無效,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舜的妃子女英悲痛欲絕,在眾人的幫助下,把舜葬在了蒼梧之野。

女英在安葬舜之後,悲痛欲絕,獨自跑到竹林中痛哭。她的淚水滴在竹葉上,竹葉上便出現了斑斑紋絡,就形成了後來的“斑竹”。

女英是陪伴虞舜最久的一位愛妃,她痛哭之後,不願再苟活於世,遂投河而死。舜四十五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四十年,卒於帝舜三十九年,終年八十四歲。遺體葬在九嶷山下的零陵,帝號舜,尊號帝舜有虞氏。

舜病死在江南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帝都,禹的親信和那些見風使舵極力巴結討好他的大臣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都紛紛勸禹自立為帝。

麵對群臣的勸薦,禹卻不為所動。他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想的是要流芳百世,不想遺臭萬年。為了樹立自己賢明聖德的形象,他沒有采納大臣們的意見,而是出人意料地把舜的孫子美叔扶上了帝位。

許多人對此很不理解,這天下明明是他自己說了算,幹嗎還要弄個傀儡天子呢?當然,禹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因為這樣做既掩飾了他迫害君王致死的真像,又顯示了他忠君賢孝的美名,可謂用心良苦。

姚美叔是一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物,空長了一副好皮囊,思想頹廢,靈魂空虛,根本不堪為帝。他雖然坐上了帝位,但禹並沒有給他實權,和他祖父一樣,他隻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天子。

好在他這個人對權力並沒有多大興趣,在他心目中,人生的價值就是享樂,天下興亡無關緊要,每天隻要能盡情地尋歡作樂,身邊時刻有美女相伴這就足夠了。

其實禹早就看透了他,知道他是個不成器的花花公子,之所以把他扶上台,不過是讓他幫自己完成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根本不需要他有什麽作為。因此,禹便極力滿足美叔的奢華和**,讓他終日沉迷於音樂歌舞和美女之中。

美叔的宮中有妃子和宮女百餘人,都是禹從各地為他挑選來的美女。他貪色縱欲,日夜尋歡,強健的身體逐漸衰弱。然而,他卻對禹感恩不盡,認為是禹滿足了他生理上的種種**,禹才是他最值得尊敬的人。

在他看來,人生的最大的價值就是自身的享樂,除此之外,別的都不重要,至於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那都是身外之事,無關緊要。所以,他根本不在乎有權沒權,更不願操心費神地去管理什麽朝政。他認為管理國家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既然禹願意代他分憂解愁,他又何樂而不為呢

美叔元年,北方有一部落反叛作亂,宣布與中原政權斷絕關係,拒絕納貢。禹大怒,再次親自領兵北伐,征戰了數月,終於降服了這一部落。

美叔十六年,由於姚美叔終日荒無度,身體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陽壽不多了,便更加生活奢靡起來,美叔十八年,姚美叔病病殃殃的身子骨居然又活了一年多,這讓禹頗感意外。為了進一步滿足他的**,禹便再次派人前往江南,挑選了兩位極為性感的江南美女,敬獻給好色的帝君姚美叔。

姚美叔看見這兩位嫋娜多姿的妙齡女子,眼睛頓時放了光,喜不自勝,深深謝過禹。自此,他對二女愛之頗深,日夜不離,僅月餘便被二位美女靠的油盡燈幹,一命嗚呼。

二任舜帝姚美叔死了以後,禹並沒有立刻即位稱帝,他此時已經九十歲,但是不知道為什麽,那九十歲的禹依舊身體強壯如昔,甚至比自己的兒子啟看上去還要強壯的多,出於政治目的,他將國都遷到了陽城。禹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麽呢?很簡單,他不想就這麽繼承帝位,做一個虞舜政權的帝君,而是要改朝換代,建立夏後氏自己的天下。。

禹在陽城選擇吉日舉行了開國大典。他以中原霸主的身份謙卑地向臣民宣告:

“我夏禹乃一介莾夫,承蒙上天眷顧,萬民輔佐,得以平複水患,實在是不敢貪天之功為己功,也不敢枉自稱帝。自即日起改帝號為王,改國號為夏”

禹的一番表白,表麵上是尊重先帝,不敢與之處於同等地位;實際上他是徹底否定前朝,不屑與之同流。他對前朝的帝製政權予以徹底否定,他要建立起一套嶄新的王朝製度。於是,夏禹在一片歡呼聲中正式即位稱王,以辛卯年為夏禹元年。

但是似乎有很多的人並不買那禹的帳,認為那禹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夏是對人族的一種背叛,那禹自立為王之後,就率眾往巡狩天下,在茅山大會諸侯,但是那防風氏的首領,卻故意遲到了,這禹大為震怒,就要以這遲到為理由將防風氏的首領處死,那防風氏的首領當然不願意,就想衝回自己的部落,招集部眾與禹開戰。

這防風氏部落是人族之中有名的巨人部落,那部落之中的成年人的身高都在三丈上下,而那防風氏部落的首領的身高更是達到了四丈多,更身兼力大無窮,那防風氏首領就手中抓著那宴會上的那重有千斤的大鼎當作武器,狂打之下,居然沒有人能夠阻擋的住,眼看著這防風氏首領就要衝了出去,那禹決定出手了。

隻見那已經九十歲的禹,將手中的丈八開山槊朝著那防風氏首領就是接連的三擊,第一擊就將那防風氏首領拿在手上的大鼎擊碎,第二擊就將那防風氏首領直接掃斷,第三擊就將那防風氏首領的首級削了下來,這一下殺雞警猴後,就再也沒有人敢和禹作對了。

雖然那禹已經九十歲了,但是身體依舊強壯的如同青年人,但是那禹麾下的眾臣卻不這麽認為,紛紛要求禹選擇繼承人,迫於無奈禹就選擇了當時很有名氣的賢臣皋陶,在朝廷上宣布立皋陶為王位繼承人。

皋陶,名庭堅,字聵,顓頊帝與鄒屠皇後第七個兒子,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皋陶有一隻獬豸(獬豸又稱直辨獸。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皋陶審理案件,遇到疑難,就牽來獬豸,獬豸隻觸有罪的人,皋陶在掌管司法時,“劃地為牢”,成為最初監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場所。

不過就在那禹將皋陶定為自己繼承人的第二年,那皋陶就成就了天仙道果,騎著自己的那一頭獬豸飛升而卻了,那禹親眼見證了皋陶騎獬豸飛升,心中若有所思。

不過皋陶騎獬豸飛升之後,那禹隻好在尋找一個繼承人,經過仔細斟酌,禹又推舉伯益為帝位繼承人。伯益觀念上因循守舊,做事情瞻前顧後,沒有主見,禹內心裏並不喜歡他。但他在朝中人緣好,許多大臣都認為他是賢臣。沒辦法,他隻好尊重大家的意見,推舉了伯益。

但是在確立伯益為接替人的同時,他卻把國家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啟。他讓啟率國家的常備軍駐紮在安邑練兵,並把朝中一些精明強幹的大臣派到啟身邊去輔佐他。

當禹安排好一切之後,自己獨自一人進入了宮殿之中,然後通過一條悠長的暗道,來到了一個山洞當中,在山洞當中有許多人不知道在幹些什麽。

禹朝那迎接他的一位老者道:

“大長老,準備的如何了如今那皋陶已然飛升,不知我何時才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這巫門之法當真又有嗎?”

隻聽那老人開口到:

“陛下不用心急,這九鼎即將成型,若非當年軒轅黃帝有那闡教襄助,這人族之中還未必是黃帝掌權,而且不是那玄帝顓頊對我巫教一脈殺伐過盛,使得我巫教之中斷了多門傳承,我巫門何至於到今天這等地步,也不用如此麻煩了,不過陛下,自己不是修了我巫門的肉身之法嗎?應當明白這巫門之法的奧妙您也不必憂慮,自九鼎功成,人族自然為天下之主角。您將永為人族之主,您隻管放心便是。不過陛下這九鼎成後,鼎上當鑄何種圖案,請陛下名示”

那禹一聽,就從懷中取出一卷獸皮,獸皮上用人族文字寫著《山海圖經》四個字,那禹將獸皮卷交到老人手中後道:

“將《山海圖經》不論圖畫文字全部鑄於九鼎之上”

這老人一聽,連忙將獸皮卷小心的收取,點頭稱是,那禹見事情已經交代完了,就通過秘道返回了宮殿之中,而此時那天空之中降下大雪來,那禹看見紛紛揚揚的大雪,眼神迷離,似乎想起了什麽,口中吟歌一曲,歌聲古樸,富有韻味,歌曰:

“一夜北風寒,萬裏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麵觀太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鹿過小橋,獨歎梅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