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麽辦好了,一邊是她,一邊是義工服務所,我的良心就像杆秤,雖然對不起她但是保住了義工服務所,可是我的良心過意不去啊!”

聽到文一達那痛苦的聲音,夏惟雪心裏泛起陣陣委屈——他們都知道自己是一個好員工,為什麽還要開除自己!自己從來就是那樣兢兢業業,對工作認真負責,也很熱愛這個崗位,可是為什麽,偏偏一定要辭退自己!

夏惟雪看到文一達偷偷落淚了,她知道自己讓人左右為難,她也知道文一達很難過,這讓她有一種悲壯的犧牲感覺,但是她為此而很是感動,尤其是大家對自己的態度,想到這裏,她捂住了嘴巴,眼淚大顆大顆從眼睛裏湧出來。

其實夏惟雪知道文一達對自己有好感,她流淚不是因為文一達,而是因為作為同事來講,她對他的感激,畢竟他照顧了自己那麽長時間,雖然從今天開始,大家也許從此就陌路了,但是人至少還是要對周圍的人抱有感恩之心的。

一種委屈和感激的心情非常複雜地堵在夏惟雪的胸口,讓她喘不過氣來,夏惟雪實在是難受得忍不住了,跑到了辦公樓側麵的牆背後,蹲在地上長大了嘴巴卻不敢發出聲音,安靜地哭泣著,隻有喘息的聲音無法控製,讓她難受得要死。

不過,好在發泄之後,她感覺自己好了很多,站起身來擦幹了眼淚,微笑著,她始終沒有過去和文一達打招呼,她知道在這個尷尬的時刻,她怎麽做都不對——怨恨文一達?那會讓他自責並難受,而且也破壞了自己留給他們的最後一個印象;感謝文一達?那會讓他更加難受和自責。

甩甩頭發,夏惟雪為了不讓文一達發現自己,悄聲走進了辦公室裏。

看到夏惟雪回來了,之前一直對她有所誤解的同事們都圍了上來,他們之前曾經在夏惟雪被誤會的時候對她惡意中傷,本來就在想著該如何對她道歉彌補,而今天早上他們得知了夏惟雪因為這個誤會必須要被辭退的時候,大家心裏都很內疚,為了自己之前口出惡言而羞愧,又想要安慰她,總是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夏惟雪。

“惟雪,”之前在夏惟雪被誤會的時候,八卦了最多的大媽走上前來,她握住了夏惟雪的手,“你放心吧,我們在想辦法,我們不會讓你走的!”

“沒錯,我們要聯名抗議,”那個將印著高曉明照片的報紙放在夏惟雪桌子上的女孩兒也走了過來,“聯名抗議他們對你的不公正對待!”

“就是說啊,本來就是個誤會,這個社會簡直是太恐怖了,做了壞事無法無天的人到處都是,為什麽好人因為一個誤會就要丟掉工作?”

“可不是麽,簡直沒有王法,再說,隻是一個誤會,憑什麽就要靠一個誤會來判斷一個人?本來就是謬論,而且就算是做錯了事情也要有補救的機會,更何況根本沒有做錯事情,為什麽要被處罰!”

看到大家都在為自己辯解著,夏惟雪覺得鼻子酸酸的,眼淚好像又抑製不住了,她勉強讓自己笑起來,這個時候無論如何也不能哭。

在心裏反複對自己說了好幾遍之後,夏惟雪抬起頭,“非常感謝大家的好意,但是我覺得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上天的安排,他既然這樣安排了就一定有他的原因,也許是我之前做的不夠好,也許是他為我的以後安排了更好的路去走,總之我們要接受生活,不管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所有事情總會過去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看到夏惟雪的笑容,聽到她慷慨激昂的話語,人們紛紛為她的堅強而感動,為她受到的不公平對待而心酸,為她的熱情所鼓舞著。

大家一個一個上前和她握手告別,這些人中有曾經偷偷暗戀過夏惟雪的人,也有曾經很不喜歡她、在背後中傷她的人,但是現在,在分別的時刻,之前的恩恩怨怨好像一下都煙消雲散了,有些人微笑著祝福她,有些人不舍地熱淚盈眶。

夏惟雪默默地將自己的東西收拾好,她非常感動,至少自己在這裏認識了這麽多的朋友,他們是值得自己感激的。

手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回憶,比如一支很廉價的筆,也許是某個孤兒送給自己的禮物,比如那一罐子的千紙鶴,都是喜歡她的小朋友和老人一隻一隻折給她的。這也是夏惟雪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在這裏,雖然隻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兒,但是每件事情都能給予她莫大的感動,讓她打從心底地熱愛著這份工作。

她偷偷地擦了眼淚,因為每每想到自己從今往後將和這份工作、熟悉的辦公桌、朝夕相處的同事、可愛的孩子和善良的老人就此分開,她的眼淚就如泉湧。

和同事們做完了最後的告別,夏惟雪連連點頭答應他們以後還會回來看望他們,大家的不舍讓夏惟雪不敢再停留一分一秒,她生怕自己會忍不住在大家麵前哭出來。

最後一次環視這個自己待了這麽久的辦公室,這裏的一切東西都讓自己舍不得裏去,但是夏惟雪還是選擇了離開,她微笑著看著周圍的人們,希望自己這最後的笑容可以讓他們不那麽內疚,可以讓他們感覺到欣慰。

離開了辦公室,夏惟雪難過得想哭,就在這時候,她碰到了踩滅了煙頭正準備往辦公室裏麵走著的文一達,他看到自己突然站住了腳步,想要說些什麽卻欲言又止,兩人尷尬地對望著,文一達無奈地搖搖頭,他看到夏惟雪手裏抱著的紙箱子,才意識到離開有時候來的這麽突然,卻又真實得讓人無法接受,想到這裏,文一達知道有些話如果現在不說,以後可能就再也說不出口了。

然而他張開口來,說的卻是“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