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天下雲湧 第三十四章 京都之爭
京都之爭
曹操提出信都得建議得到了賈詡的讚同,徐庶則堅持濟南應該是首選之地,至於薊縣、金陵則被三人一齊否定。
京都得選擇不僅是大漢首府的問題,其中關係甚大,如果襄陽不再定為京都,那襄陽軍院、襄陽學府、長江學府、襄陽理工學府這些讓襄陽人自傲的四座大學府肯定也會離開襄陽,京都落在什麽地方,這些學府就會去那裏,相應得中央太學府也會調走。
整個大漢的經濟、文化、軍事重心都會偏離,而且更重要的是京都落在哪個州,哪個州就會得到無數的好處。
在劉協和曹操、賈詡、徐庶無法統一意見之後,關於京都討論的事情開始傳開,讓各地官員參與討論。
孫堅、魯肅和主要的商社都認為定在金陵是最合理的,因為現在揚州經濟發展已經超越荊州,隻是由於人口的劣勢而沒有升到大漢第一州的位置,但整個經濟的優勢是無與倫比的。
周瑜、張昭等朝中要員則堅持要麽不搬離荊州,一旦搬離荊州,首選仍然是洛陽,而大量的荊州本地人才,包括龐德公和司馬徵這些老字號的人則堅決支持襄陽。
徐庶代表的統帥府很多大將則認為濟南承北接南,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荀攸和馬滕、皇甫嵩、皇甫驪、皇甫康則認為長安才是最佳之選。
獨沒有人支持薊縣這個選擇,直到最後。眾人逼著荀、陳群和郭嘉三人表態支持其中一方,三人便選擇了薊縣。
他們選擇薊縣的意見很簡單,守住漠北,東連興、遼,中承幽、並、驪、冀。南接徐、青、揚,又靠著沿海,他們三人一表態,不站在任何地方勢力地諸葛瑾、蔣琬等接班人選也表示支持薊縣。但短時間不應該換京都。
如此一來,長安、信都、洛陽、薊縣、金陵、襄陽六個地方成了爭論的焦點,各方支持者都選了代表,為了這場爭奪京都得戰爭鬥到底,畢竟京都落到哪裏,哪裏就注定是大漢經濟、文化和軍事重心。。,。
劉協自己也沒有很清晰的想法,長安是盛唐之都,自然有它的優勢,除了防禦態勢,可以融合東西方文化。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信都承上啟下,冀州有昌盛地基礎,隻要用心治理,完全可以帶動北方的經濟。
洛陽承南接北,東西貫通,也是優異之選;薊縣做為後世的北京,曆朝國都之地,優點更不用說了,尤其進入海洋時代。薊縣的優勢就更大,而且可以鎮北觀南,就是對西域和東西方交流不利,而且就目前而言,幽州地經濟情況和底蘊實在太差!
金陵是劉協前世的故鄉,在南京從幼兒園讀到研究生,感情不可謂不深厚,加上揚州經濟繁華,也是未來整個南方的經濟重心。進入海洋時代,其經濟地位更加提升。
襄陽現在經曆了二十年的治理,早就是大漢的經濟文化和軍事重心,荊州也是自己翻身之本,荊州人對自己的支持也是最高的,沒有荊州百姓就沒有今天的大漢。對於這一點。劉協心中也非常的清楚,就算最終襄陽落選。他也要給荊州和襄陽留下足夠他們自豪千年的名盛之地。
大漢地疆域過於廣闊,可以選擇的地點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劉協自己都無法選擇的地步。
仰望著茫茫星空,劉協輕輕的詢問自己:京都啊,京都,我到底該把你放在哪裏呢?
就在他矛盾重重的時候,孫堅和司馬徵都私下召集大臣武將,商議京都擇遷之事,他們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但劉協清楚,這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京都留在襄陽或者金陵,得利的不僅是他們,當地老百姓也得利,出於對故土的熱愛,他們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在六個選擇地中選擇和自己故土最接近地城池。。16K。
孫堅自己在信都召集大臣,還發函讓三子孫權在襄陽召集大臣,讓次子孫翎在江東召集百官,可以說他對京都之事是最為熱衷,相應得說,江東人對這次京都擇址之事也最為重視,他們實在太渴望大漢第一州的名聲了,揚州的經濟越來越好,可就是因為京都在襄陽還總是不如荊州,憋屈多年的江東人自然想乘機將京都移到金陵來,實際上他們也有這個資本。
如今的金陵城在劉協多年支持下,無論經濟、文化和軍事都隻落後與襄陽,在城市規模上也已經成為大漢第一城,和長安、洛陽、襄陽相比,金陵才是集中展現大漢才華的地方,在引進羅馬建築學後,金陵也是領悟的最徹底的,他們逐步將東方建築理念和羅馬建築理念進行融合,在劉協當初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城市規模,並發展了四個周邊小城。
劉協清楚,無論京都移遷何處,金陵地經濟重心地位已經不可動搖,一旦東西方海上貿易開通,它的地位還將繼續穩固,最終成為大漢經濟中心。
劉協再想,是不是將金陵、長安、濟南作為大漢的經濟中心來建設,尤其自己之後的大規模擴展安、泰、興三州,金陵將毫無疑問的成為整個大漢的經濟中心;長安會成為東西方陸路貿易地中心,西部諸州發展地重心,也是開墾西藏的根據地;濟南則會成為中原經濟地重心;南方廣州的南海也會成為南方的經濟中
將時光推演下去,薊縣會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長安是西部的經濟中心,濟南則會成為中原的經濟中心。金陵則不僅是揚州地經濟中心,在上海這種地理位置的都市沒有出現前(等個一千五百年長江才堆積出上海來,現在的金陵還是比較靠海的),金陵毫無疑問是整個大漢的經濟重心,而南海則是南方地經濟中心。電腦小說站即使日後東西方海上貿易成型,依靠長江聯絡蜀、荊、揚三個大漢最富州的金陵仍然是整個大漢的經濟中心。
襄陽呢,隨著時間的發展,它地地位會慢慢下降。這是大漢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甚至隨著長沙和廣州的發展,以及長江的重要性繼續提升,江夏成為荊州治所已經是無可替代的事情。
放棄襄陽是一種痛苦,但為了大漢的未來,劉協必須選擇放棄襄陽。
信都如今看來也有一定的優勢,但這種優勢相比薊縣並不多,隻要大漢決心加快薊縣的建設,優勢和劣勢共同扯開的傷口很快就會縫合並消失。
這樣一來,在劉協看來。大漢的京都之爭也就剩下了長安、金陵、濟南、薊縣、洛陽,
無論怎麽說,除了薊縣經濟稍弱外,這五個城市都是非常有資格和實力地。
五個城市,長安、濟南都是軍事、經濟、文化都非常平衡的選擇,金陵的軍事性稍弱,經濟性非常強,薊縣則是軍事性最強,文化稍弱。經濟更弱,洛陽在經濟文化上強,軍事太弱。
劉協為此再次召集曹操、賈詡、徐庶和郭嘉四人,和他們說了自己的意思,曹操見信都首先被排除,則道:“選京都當以軍事優先考慮,薊縣雖然文化、經濟兩個方麵都很差,但這些都是可以調整地,隻需要十年的時間就可以讓它追上來。但軍事性是無法調整地,既然信都不可選,那臣以為薊縣為最優,它可以監管漠北,即使應對北方局勢,靠山背山。南可下中原各地。北可上漠北各地,而且將薊縣設為京都。對整個北方都是最大的經濟刺激。”
劉協點頭道:“是啊,薊縣這個地方是騎兵、水師、山地、步軍都可以操練的地方,北上漠北、興遼,南連中原,海連揚州,就軍事性而言,這裏自然是再好不過的地方了,如果說經濟差,那也沒有什麽,可以集中精力建設起來,抽調襄陽的商戶、學府過來彌補,很快就可以讓薊縣繁華起來。朕考慮定薊縣為天京,定金陵為南京,定長安為西京,三京相互彌補大漢疆域過大地問題,但政治和軍事中心無疑仍然堅持在天京,西京和南京隻是經濟和文化中心而已。西寧城則是大漢在西部的區域文化、經濟和軍事重心,大漢要想和安息、貴霜兩個大帝國爭奪西部的權益,西寧城就是最關鍵的地方。”
“在京都得事情定來之後,大漢的工作就主要分成十個部分,首先是整個大漢的調整、治理,朕將親自領銜此事,包括儒、道、法和道教的修改,太學府工作的開展,和羅馬的交流,軍製、政務、經濟、文化各個方麵地調整,荀、陳群、賈詡、龐統和楊修以及其他統帥府、治略府、禦府的要員都將集中在這個方麵;其二是南方疆域安泰兩州和瀛州的平定、穩定和發展,這方麵的工作由元直領銜,領孫堅、郭嘉、文聘等人完成,諸大商軍也會相隨,朕也會抽調陸遜伴隨;其三是中原青、豫、兗的恢複和中盛之事,這將由法正領銜,領三州治略台負責;其四是北方冀、幽、並的恢複和重建、規劃,以及安定平叛事宜,這將由諸葛瑾和呂蒙領銜處理,尤其是天京和南平港地規劃和建設,南平這個名稱過於平淡,改為安泰港(今天津);其五是西域地管轄和向安息的征伐,實現和羅馬陸路貿易地暢通,這由荀攸領銜,石韜、馬滕和張頜等人隨同負責;其六是興、遼兩州的建設和穩定,以及興州繼續向北的開拓,包括對東鮮卑慕容等族的追擊、圍剿,這些事宜由曹操和孟建領銜負責;其七是漠北的強化管轄,以及對漠北的持續開拓,由周瑜領銜,趙雲、張遼、皇甫驪和程昱協助負責,程昱也將正式出任驪州治略總督,皇甫驪出任駐防總督;其八是國內學府工作的持續改進和擴充,這個事情還是由朕領銜,胡昭和戲誌才各分開負責文武兩邊;其九是黃河、長江的治理、灌溉工程,西寧道的部分工程,興江(原弱江,今天的黑龍江)的灌溉工程,包括大漢主要水域的治理,這將由張昭領銜負責,蔣琬等人具體負責;其十是大漢和周邊領土的勘查,這個部分將由楊修領銜,軍機院、理工學府和各商社也會具體負責。”
“這十件事情就是大漢未來十年的主要工作,屆時會製定成相對具體的規劃方案,你們覺得可有其他事務需要補充?”
賈詡四人皆道:“大漢之事皆為聖上列出,已經沒有必要再做補充了!”
劉協長籲一口氣道:“十年之內,朕一定要將這些事情略作了結,隻要完成這十件事情,大漢的也就沒有什麽遺憾了!”
賈詡道:“但願十年之內能夠完成!”
徐庶則說道:“在西涼之下,壅、蜀之右有大片高原之地,漢人雖然難以跋涉,但羌族卻可以在那裏生活下,不知道聖上該如何定奪?”
劉協一拍腦門道:“差點忘了這裏,那裏可是大漢的一處寶藏阿,且靠近西涼,就稱之為西藏,西藏這片地方可以讓魏延負責領軍開拓一下,具體地形如何,軍機院也沒有仔細核查,楊修會先勘查,日後在慢慢定奪,如果可以容漢族百姓生活,就慢慢開拓,如果適合羌、匈等族遊牧,就讓他們遊牧,如果上麵有本土居民,且過百萬,那就吸納進炎黃大族中來,不過那裏地勢高險,朕認為首先應該好好勘查,日後再做定奪,首先將眼前要緊事情定下來。”
徐庶、賈詡、曹操、郭嘉四人皆道:“此地遼闊,具體情況如何卻不得而知,應該是先勘查清楚再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