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暗使離間
靖軍弓箭兵聞令,立即是張弓搭箭,望黃忠的船上射去。
黃忠此次的行動本來就是偷襲,準備實施斬首行動,所以根本就沒有帶領大隊人馬,僅僅是帶了數百人的敢死隊,乘了兩條快船,上岸搞突襲,一擊未能得手,黃忠自知一旦陷入敵軍圍困,將很難脫身,所以他才果斷地撤離上船。
但黃忠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追兵乘馬,來勢極快,而船在江邊,就算是拚命地來劃,也決計短時間內無法逃出弓箭的射程,上千支的羽箭,都瞄準了這兩艘快船,在江麵上,兩艘船成為了眾矢之的,如雨的箭矢之下,想要逃出生天,幾乎很難。黃忠揮舞著大刀,撥落疾射而來的羽箭。
黃忠武藝非凡,一把大刀舞得水潑不進,密不透風,但他身邊的士兵卻沒有他那般幸運,在密如傾盆大雨般的箭雨之下,一個個地倒了下去。眼瞅著士兵越來越少,黃忠心急如焚,連聲催促快點劃船,務必先逃出弓箭的射程之外。
徐榮瞧著黃忠快要逃出射程之外,恨無戰船可追,正在氣惱異常,忽然看到火箭兵增援趕來,大喜過望,急令火箭兵搭弓射之,大笑道:“黃漢升,今日便送你升天!”
火箭可是對付戰船一等一的利器,戰船一旦被點燃,在水麵之上,幾乎就沒有半點逃生的機會,徐榮見普通弓箭傷不到黃忠,便想以火箭射之,直取黃忠的性命。
劉澤卻伸手攔住火箭兵,徐榮大奇,道:“主公緣何要放黃忠一馬?”
劉澤笑而不語,隻是看著江麵。黃忠已經逃出了弓箭的射程範圍之外,便吩咐收兵回營。
剛回到營帳,諸葛亮便來求見。劉澤將他請入帳中,道:“孔明何事?”
諸葛亮微微一笑道:“主公既有意招降黃忠。亮倒是有一計獻上。”
劉澤故意道:“黃忠差點就取了我的性命,我為何要招降於他?”
諸葛亮輕笑道:“主公方才不讓火箭射之,手下留情,若不是想招降黃忠,又何必如此。主公求才若渴,這黃漢升可是荊南第一大將,亮如何不知主公思賢之心?”
劉澤一笑道:“知我者孔明也。隻是這兩軍對壘,黃忠效命於韓玄。如何輕易肯降?”
諸葛亮道:“此事易耳,黃忠雖然武藝高超弓馬純熟,但據亮所知,黃忠性格直率,為人正派,嫉惡如仇,最是見不得阿臾奉承拍馬溜須之輩,與郡丞黃齡多有不睦。黃齡為人陰險,又貪好賄賂,主公可遣人秘密前往長沙。遊說與黃齡,黃齡必向韓玄進獻讒言,召黃忠回長沙。黃忠在羅縣寸功未立。必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之,如此一來,韓玄定然生隙,主疑臣臣死。主公可遣一軍繞道劉陽,從東路直取長沙,此為疑兵也,隻讓黃忠知曉而不進軍長沙。黃忠疑心長沙有失,故而定然會回兵救援長沙。主公可遣人在長沙散布流言,稱黃忠已然投敵。此番回兵就是要詐取長沙,韓玄疑心。定不肯放黃忠回長沙,黃忠進退維穀。除了投降主公之外,恐怕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劉澤點頭道:“果然好計策。”當下便秘密派遣能言善辨之士,攜帶厚禮前往長沙求見黃齡。
黃齡一聽是劉澤派來的使者,待之甚為傲慢。“劉澤不是來勢洶洶嗎,為何還要派你來見本官,這是何意?”
使者道:“我王本意征討荊南,奈何曹操準備兵犯襄陽,隻得回兵救援,此番在下前來,便是請求黃郡丞在韓太守麵前美言幾句,雙方就此罷兵,以後互不侵犯。”
黃齡聞言大喜,請求曹操出兵救援可是他出的主意,如今曹操真得出兵襄陽了,這可是黃齡他的一件大功呀,於是得意非凡地道:“果然不出本官所料,劉澤自恃兵強馬壯興兵犯我長沙,須知這天下還是有治得了他的人,回去告訴你家主子,長沙有我黃齡在,他休想飲得湘江水。”
使者嗬嗬一笑道:“曹操欲進兵襄陽,也隻是風聞而已,此番我主退兵回荊州,長沙人恐怕隻會認為是黃忠在羅縣阻擊有功,這退兵首功,自然是非黃忠莫屬,黃郡丞恐怕是給他人做了嫁衣。”
黃齡聞言臉色了陡然一變,這使者說的一點也不假,曹操現在還沒有進軍襄陽,劉澤隻是暗得了曹操欲要進兵的消息才會匆匆退兵,如此一來,韓玄和長沙民眾都會認為是黃忠在羅縣阻擊有功才迫使劉澤退兵的,原本是他黃齡的功勞,可就都落到了黃忠的身上,這讓他黃齡如何甘心,而且黃齡和黃忠關係本來就不睦,如此成人之美的事,黃齡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去做的。
使者看到黃齡的表情極是難看,知道他必定會心生歹念,也不再多說什麽,獻上厚禮,拱手道:“我王不日將會退兵,些許禮物不成敬意,請黃郡丞笑納,在韓太守麵前陳言方便。”說罷告辭而去。
黃齡雖是貪財,但此時也是心不在焉,無心清點禮物,他左思右想,坐立不安,既然劉澤退兵在即,那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黃忠搶了首功,想阻止黃忠立功,當務之急便是要想辦法將黃忠調回長沙,如此一來,退劉澤的大功就落不到黃忠的頭上了。
想到此節,黃齡便立即去太守府見韓玄,請韓玄下令將黃忠調回長沙。
韓玄很是奇怪,黃忠在羅縣拒敵有功,劉澤大軍始終未能跨過汩羅江,此時召黃忠回來,卻是為何?
黃齡其實也沒太好的說辭,這個時候他也不敢說劉澤已經準備退兵的事,隻好編了一套說辭,來誣蔑黃忠。“太守明鑒,外麵可有消息傳來,黃忠在羅縣不思退敵,與劉澤暗中有書信來往,密謀投降劉澤,隻是他的要價過高,尚未談妥,故而尚未投敵,劉澤隻要許以高官厚祿,黃忠必然會率軍投敵,太守不得不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