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鳳尾焦琴

不覺已到了酉時,下人們奉上輔食來,現在蔡府還是一日兩餐,輔食較為簡單,一碗菜粥,一盤煮得很爛的豆子和肉羹,這也是與蔡邕的經濟能力相關的,畢竟他現在還是閑賦在家沒有複職,自然就沒有俸祿,隻能靠張溫等朋友周濟,不過多年的流亡生涯使得蔡邕對物質生活沒有什麽奢求,一簞食,一瓢飲,反而樂在其中。

劉澤很感慨,以蔡邕如此身份,倘若擱在現代的話,何以如此困頓。首先蔡邕做為知名學者,隨便上《百家講壇》之類的地方發表點演講,再發行點著作,搞幾場簽名售書,金錢名利便自然滾滾而來;其次,蔡邕是大書法家,其作品收藏的人趨之若騖,隨便寫點出來,那也是字字千金;還有作為大音樂家作曲家古琴家,開幾場音樂會,光門票掙得錢就數都數不過來了。

這就是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的不同之處,在古代,不論你有多高的才學,沒有仕途,你就是一無所有,而現代社會,則可以充分地體現每個人的價值,象蔡邕如此優秀的人才,換作在現代社會,那將會大放異彩,而淪落到漢代,隻能流亡天涯,寄人籬下,可悲可歎!

吃著那近乎糟糕的飯菜,讓劉澤感慨的情緒再一次爆發,這算什麽世道?不過他可不敢有半點表露,就算再難吃也比在趙雲家吃的那頓強多了,何況天下還有許多人連飯都吃不上。想到此處,劉澤感到他肩上的擔子愈發地沉重了,為天下百姓謀福梓,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看似簡單,真要實現起來,還是相當的漫長。

蔡琰一邊吃著,一邊看劉澤,見他似有心事,淺笑盈盈地道:“劉公子乃大富大貴之人,恐怕寒舍的粗鄙飲食難合胃口吧?”蔡邕從小視這個女兒為子,無論是講學吃飯,蔡琰都是和師兄們在一起,不似別家內外有別。

“那裏那裏,在下幼時家貧,饑荒年月,多以野菜充饑,雖然現在條件好些,但在下對飲食並如苛求。”

蔡琰“唔”了一聲,道:“原來我以為象劉公子這樣出手闊綽之人每餐必是山珍海味。”

“與我而言一簞食,一瓢飲足矣,錦衣玉食,人之小欲也,以天下人之溫飽,乃澤之所求也。”

以天下人的溫飽為己任,如此豪言壯語若旁人說出來,恐怕要被人笑掉大牙,但說這話的是劉澤,恐怕沒人能笑出來,轘轅關的百萬難民連朝庭都不管他們的死活,但劉澤卻甘為天下先,舍粥濟民,如此大義之舉,天下無人不敬佩。

蔡邕聞之也不禁點頭,嘉許道:“潤德以天下蒼生為重,賑濟萬民,實乃青年士子之楷模。”

阮瑀臉色陰鬱,冷哼一聲,低聲嘀咕了一句:“沽名釣譽。”

聲音雖然不大,但在場的人都應該聽得明明白白,正好是蔡邕聲音剛落,他就這麽來了一句,分明有否定蔡邕的話的意思,搞得蔡邕目光都十分嚴厲起來。

劉澤啞然失笑,妒令智昏,阮瑀的腦袋跟被驢踢了也差不多了,居然跟蔡邕唱起了反調,悲哀呀!對於這種人,劉澤都懶得辨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想做什麽是自己的事,想怎麽說是別人的事,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蔡邕沒說什麽,倒是一直沒開口的顧雍說道:“元瑜師弟,此言差矣。劉公子舍粥濟萬民,日耗萬貫,真要是逐名求利,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吧。在下嚐聞何謂有錢?腰纏萬貫耳。而劉公子每日在轘轅關的花費,便是一個腰纏萬貫,此等魄力,天下幾人能及?大漢朝有錢之人不在少數,但真正拿得出錢來救濟難民又有幾人?劉公子胸懷天下蒼生,此等胸襟,又豈是爭名逐利之輩能有的?”

劉澤抱之以微笑道:“顧兄過獎了,劉澤不過是一俗世之人,何來什麽魄力胸襟,隻是親眼見如此之多的難民饑寒交迫,心中不忍,出手相援而已,至於花費多少,在下倒也沒有考慮。但在劉某能力所及的範圍,自當盡力而為之,至於旁人如何想那是他們的事,我無權幹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顧雍由衷地欽佩地道:“劉公子淡泊名利,卻以天下民生疾苦為己任,在下欽佩之至。”

蔡琰插口道:“哎,你們再不吃,飯都快涼了。”

顧雍不好意思地道:“劉公子,請。”

劉澤點點頭,你別說,吃慣了三頓飯的劉澤可真是有點餓了,眼前的食物雖然粗鄙些,但也聊可充饑。他驚奇地發現,蔡琰居然吃得很快,大半碗的粥和大半盤的菜已吃得差不多見底了。

看著如此一位絕色佳人將粗茶淡飯就這麽美滋滋地吃下去,劉澤不禁心中湧動著一絲不忍,恨不能將天下的錦衣玉食全部拿來奉獻給她,隻有傾盡天下的榮華富貴才配得上這位絕世美人。不過劉澤想歸想,可沒有衝動地去做,默默地將幾案上的飯菜吃完。

接下來,便是等待天黑的到來。似乎感受了室內的沉悶,蔡邕吩咐蔡琰道:“琰兒,去把為父的焦尾琴拿來。”蔡琰很聽話地站了起來,嫋嫋而去,不多時,她便抱著一架七弦琴返了回來。

劉澤很激動,想不到今日真得看到了與齊恒公的“號鍾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關於焦尾琴的來曆,劉澤倒還是知道一點的,蔡邕在吳中避難之時,鄰居家有用桐木燒火做飯,蔡邕在隔壁聽到了灶火中梧桐木爆燃時發出的劈裏啪啦的聲音,他急忙跑到灶火邊,將那塊已經燃著了的桐木從火裏抽了出來,自己的手也被燒傷了,鄰居驚問何故,蔡邕說這是一塊極好的造琴材料,並出價將它買了回去,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便叫它“焦尾琴”。

後世有聯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有眼無珠的漢靈帝不識人才,致使蔡邕落魄天涯;而焦尾琴何其有幸,得遇蔡邕這樣的音樂天才而幸免葬身火灶,終成千古名琴,人生的幸與不幸,也許真得隻在一念之間。

蔡邕道:“琰兒,你來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