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袁家

孫劉袁三家,劉備最強,孫權次之,四世三公的袁家墊底。?若按天時地利人和來區別,劉備手握漢天子劉協占據天時,孫權憑借長江占據地利,而袁尚要說占據人和還稍欠火候。大浪淘沙,袁紹雄踞河北時的人才如今大多已經凋零。

袁紹時期,武有顏良文醜,文有田豐沮授,而到了袁尚如今,文武方麵都拿不出足以匹敵諸葛亮、周瑜、關羽這類人傑的一流人才。袁尚雖然占據的地盤不小,但實際上實力卻是最弱,無論是哪方麵,袁尚都無法與其他兩家抗衡。

也正因為如此,在三家會談的時候,袁尚不得不選擇與孫權同進退,一起反抗劉備的圖謀。劉備很想做三家的老大,憑實力他也的確有做老大的資格,隻是無論孫權還是袁尚都不太信任劉備的人品,不願意聽從劉備的調遣。

劉備對此雖然很是惱火,卻因為大敵當前這個客觀原因的存在,不得不暫時放棄用武力讓孫權、袁尚屈服的念頭。畢竟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道理劉備還是懂得。三家就像是三隻豎起尖刺的刺蝟,小心的靠近同伴,尋找即可以相互取暖又不會刺傷對方的合適位置。

談判,說白了就是相互妥協。因為無法一口吞掉對方,隻能選擇同存。孫劉袁三家誰也不放心誰,諸葛亮之前設想的三家精誠合作根本就不可能出現,諸葛亮隻能退而求其次,先把西漢這個頭號敵人給擺平,再考慮對付孫袁兩家。

孫權其實不想讓周瑜主持談判一事,但江東能夠拿出來與荊州抗衡的,也就隻有周瑜。而周瑜的確是個顧全大局的人,雖然與孫權不對付,甚至有點勢同水火,但在關係江東未來的大事上,周瑜還是毫不含糊的。

有周瑜在,諸葛亮想要讓談判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下去就變得困難了許多。論智謀。諸葛亮與周瑜不相上下,形容惡心一點就是諸葛亮一撅屁股,周瑜就知道諸葛亮想要拉什麽屎。而論起經驗,周瑜更是甩了諸葛亮不止一條街。比起諸葛亮,周瑜要更加熟悉軍伍之事。相比起諸葛亮的紙上談兵,周瑜更有實踐經驗,而且周瑜在談判時還拉上了袁尚的代表審配。兩家共進退,這樣一來周瑜的話就變得比諸葛亮更加有分量了一些。

連續三天的談判。三家談妥的事情卻是一件也沒有。諸葛亮犯愁啊,三家不能齊心協力,又如何對抗強大的西漢。荀湛在長安頗有進展,派往其他各地的人也都有所收獲,唯獨自己這邊,遲遲沒有一個結果。

諸葛亮很清楚想要打破眼下的僵局,唯一的辦法就是破掉孫權與袁尚的聯手。可如何破解,諸葛亮必須要謹慎。周瑜不好對付,想要說動他跟自己聯手對付袁尚不太可能。不過說服袁尚還是有可能的。

袁尚很清楚如今的袁家已經日薄西山,人才凋零,民力枯竭,尤其是在與孫權聯手消滅了青州袁譚以後,雖然袁尚因此出了心中一口惡氣,但袁家並未得到太多的好處,相反因為對青州動兵入不敷出。治下財政比起之前更加惡化。

袁尚想要休養生息,但西漢卻是步步緊逼,絲毫不給袁尚休養生息的機會。與荊州不同,袁尚治下的邊防線過長,雖有壺關在手,但隨著幽州袁熙歸降西漢。整個冀州邊境都暴露在了西漢的兵鋒之下,可以說鄴城已經不是單憑守住壺關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西漢軍完全可以放棄壺關,選擇其他地點對冀州發起攻擊。再加上虎牢關又在西漢軍手中,袁尚想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都變得困難起來。

三家之中,擔驚受怕最嚴重的就算袁尚。之所以不惜代價也要拿下青州,為的就是可以有一個可以安心的大後方。

獨自單挑西漢這種事袁尚想都不敢想,如果此時袁尚接手的勢力還是袁紹時期的勢力。袁尚倒是不必考慮與孫權、劉備扯皮。但如果就是如果,不可能是現實。擺在袁尚麵前的現實就是袁家隨時可能覆滅,想要日後不被西漢獻降長安,袁尚隻有聯合孫劉兩家。

投降西漢的念頭袁尚不是沒有過,但袁尚不同於袁熙,從小就被寄予厚望的他不能,也不願為了個人的安危向西漢低頭。固執的袁尚認為,即便身死族滅,自己也絕對不能墮了袁家四世三公的名頭。

這次由荊州發起的結盟提議,從本心來說袁尚是讚同的。可荊州劉備的人品實在是叫袁尚不敢信任。袁尚不想因為自己的一個錯誤決定斷送了袁家,成為荊州抵抗西漢的炮灰。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袁尚聯合了同樣也不服氣荊州的孫權。在袁尚看來,孫劉之間矛盾重重,斷然不會有私下苟合的可能。

對於諸葛亮的拜訪,袁尚未見諸葛亮之前就已經猜到了諸葛亮此來的目的。此時的諸葛亮可沒有演義中那樣智多近乎妖的表現,在袁尚眼裏,諸葛亮隻不過是劉備身邊的近臣,遠沒有孫權手下的周瑜值得重視。不過袁尚也沒有因此就輕視諸葛亮,在接見諸葛亮的時候,袁尚命人請來了審配與逢紀。

這是袁紹時期留給袁尚的最後兩個老臣,河北六謀如今死得死,走得走,名氣最大的田豐沮授二人,一個被袁尚下令砍了腦袋,一個投靠了西漢,如今在幽州幫著西漢龍騎軍收拾烏丸人。

對於審配跟逢紀,袁尚是絕對的信任。這也是多年積累下來的情分。當初袁紹還活著的時候,身邊六謀士就各有立場。郭圖支持袁譚,田豐、沮授保持中立,唯有審配、逢紀是支持袁尚的。也正是因為這份支持,審配與逢紀才能成為如今袁尚身邊的親信。袁尚有什麽事都不會瞞著這二人。

看到審配、逢紀分坐袁尚兩側,諸葛亮微微一笑,躬身行禮道:“諸葛亮見過晉王。”

晉王是袁尚的父親袁紹向漢天子劉協討來的王號,雖然得不到西漢的官方認同,不過西漢不承認是西漢的事情,袁尚這邊還是以晉王這個身份自居的。別說袁尚,就是劉備的楚王,孫權的吳王,同樣也沒有得到西漢的官方認可。

“免禮。不知諸葛先生此時來訪所為何事?”袁尚不露神色的問道。

“外臣奉楚王之命,特來向晉王獻寶。”諸葛亮恭聲答道。

“哦?不知寶物何在?”袁尚聞言上下打量了諸葛亮一番,沒發現諸葛亮身上帶著什麽寶物,不由好奇的問道。

“此寶嬌貴,不可輕易示人。”

“審配、逢紀皆我親信,凡事不必避諱,諸葛先生不必多言。”

諸葛亮想要單獨跟袁尚談談。可袁尚卻不準備給諸葛亮機會,拒絕了諸葛亮的暗示。隻是催促諸葛亮趕緊把寶物拿出來。諸葛亮見狀也不好多說什麽,伸手入懷取出一物雙手奉上。

袁尚身邊的逢紀上前接過,掃了一眼後忍不住說道:“諸葛先生,這不過是一方玉璧,不知寶在何處?”

“逢先生,玉璧無暇,怎麽就不算寶物。更何況逢先生恐怕沒有細看,這玉璧可不是民間所有,而是宮中所藏。”諸葛亮微笑著提醒逢紀道。

當初荊州軍攻破許昌。將許昌裏的財物來了個卷包會,統統帶回了襄陽,其中就有不少曹操收集的寶物。這些年劉備賞賜手下所用的,基本上都是從許昌帶回來的繳獲。當然諸葛亮隨身帶著這塊玉璧隻是為了方便跟袁尚談話,倒不是真的奉劉備之命前來給袁尚送禮。

不等逢紀開口,袁尚已經有些不耐煩了。說實話,袁尚最煩別人在自己麵前裝高人。看到那種人袁尚的第一反應就是抽他,不過考慮到諸葛亮是劉備的人,自己要是抽他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小的麻煩,袁尚早就揪著諸葛亮的脖領打上了。看到諸葛亮故作神秘的樣子,袁尚就想著把諸葛亮打發走,也沒心情陪著諸葛亮雲裏霧裏的打啞謎。

“諸葛先生。此玉璧本王收下了,替本王謝謝楚王,不知楚王可還有別的事情?”

一聽袁尚這話,諸葛亮不由一愣,再看袁尚臉上流露出的不耐神色,諸葛亮知道自己不能再裝,免得到頭來賠了玉璧還什麽也沒談成。那樣自己這回的買賣就做虧本了。

“晉王容稟,外臣除奉我家大王之命前來獻寶外,還準備與晉王商議一下三家結盟公抗西漢一事。”諸葛亮向袁尚說明了來意。

袁尚還沒說話,審配開口說道:“既然是商議三家結盟,你我兩家又如何能談,不如將周公瑾請來再談不遲。”

諸葛亮當然不想讓周瑜在場,這樣一來跟自己前幾日的談判又有何區別?聞言搖頭說道:“當日三家結盟攻打青州,事成之後孫袁兩家以荊州不與青州接壤為由拒絕荊州分享戰果。而如今孫劉袁三家合力抗漢,要知與西漢接壤的可隻有劉袁兩家。莫非袁家這次也打算與孫家分享戰果?”

青州袁譚雖被消滅,但袁尚跟孫權在事後卻因為分贓不均而起了一些齷蹉,不過為了不給劉備占便宜的機會,這才跟孫權一起抵製劉備,倒不是說袁尚就真的跟孫權好的穿一條褲子。如今聽諸葛亮舊事重提,袁尚的臉色頓時一變。不過袁尚終究已經不是當年的愣頭青,袁家如今的困境已經將袁尚打磨的油光水滑,諸葛亮的幾句話雖然叫袁尚心中暗惱,但也沒有因此勃然大怒,失了方寸。

平白給孫權占便宜袁尚當然不願意,可袁尚更清楚眼下正是決定三家結盟以後誰做一把手的關鍵時候,這時候與孫權起了齷蹉最終隻會便宜劉備。眼下劉備最強,孫權、袁尚唯有聯合才能不至於日後被劉備當做炮灰。

“諸葛先生此言差矣,既然是三家結盟,自然都需要出力,想要不勞而獲,空手套白狼,那純屬癡心妄想。”最後一句話袁尚是盯著諸葛亮一字一句說的,諸葛亮自然也明白袁尚嘴上說的是孫權,實際上同時也包括劉備。

眼見袁尚是這種態度,諸葛亮也沒辦法繼續談下去,隻能告辭離去,在退出大廳之前,諸葛亮輕聲歎息道:“沒想到昔日四世三公的袁家現如今也淪落到需要仰人鼻息生存的地步,真是可悲可歎。”

……

沒有得到預料中的那聲請留步,諸葛亮隻能帶著鬱悶的心情回去繼續想辦法。等到諸葛亮走後,袁尚狠狠的將那塊諸葛亮送來的玉璧給砸在了地上,呼哧呼哧的直喘粗氣。審配與逢紀見狀無奈的對視一眼,形勢不如人,有些屈辱也隻能生受著。

“審先生,速派人去請周公瑾前來。”袁尚平複了一下心情後對審配說道。

“主公,你想要做什麽?眼下大局為重……”審配一聽這話心裏不由一驚,連忙出聲勸道。

袁尚聞言向審配解釋道:“審先生多慮了,事情輕重緩急我還是分得清的。那諸葛亮想要說服我們不成,難保不會再去遊說江東,我讓你去請周公瑾來,隻是不想給諸葛亮離間孫袁兩家的機會。”

“主公見諒,審配想多了。”審配連忙請罪道。

“不妨事,審先生的為人袁尚很清楚,快去吧。”袁尚搖頭說道。

打發走了審配,袁尚扭頭對逢紀說道:“逢先生,煩你去準備一份禮物回贈劉備。”

“是,微臣這就去辦。”逢紀答應一聲,也匆匆退下。

等到逢紀也走了,房間裏隻剩下袁尚一人,袁尚起身回到後堂,屏退了左右之後,袁尚的眼淚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倒不是因為諸葛亮的話讓袁尚感到難堪,而是袁尚覺得自己愧對袁家的列祖列宗,尤其是自己的父親袁紹,如今袁家落到這步田地,袁尚覺得自己真的死後都沒臉去見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