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交趾士家

麵對自身無力抵抗的入侵,無非兩種選擇,一是俯首聽命,還有就是尋求外部支援。敬請記住我們的網址:匕匕奇小說Ыqι.com。交州因地處偏遠而遠離戰火,在中原大亂時更是中原士子的避難之所。在交州,同樣也有士家這樣的當地豪強。

士家家主士燮師從漢室宗親劉陶,為人謙遜有禮,性情寬厚,在中原士子前來交趾躲避戰亂時廣結善緣,再加上士家在當地百姓中一呼百應,可以說想要令交州歸心,那就必須要讓士家歸心。

劉備憑借漢室宗親的身份早在剛剛拿下江陵與劉琦展開對峙時就派出心腹謀士馬嶠前往交趾與士家交好。這幾年沒看到馬嶠在劉備身邊出現,有的人還以為馬嶠是出了什麽意外,其實馬嶠一直人在交趾,為的就是說服士家歸順劉備。

馬嶠生有五子,長子馬孟馬伯常,次子馬康馬仲常,三子馬統馬叔常,四子馬良馬季常,五子馬謖馬幼常,這五子除了四子馬良和五子馬謖被馬嶠托付給諸葛亮照顧外,其餘三子這次都被馬嶠帶來了交趾。

論起生兒子,士燮也不輸給馬嶠,馬嶠有五個兒子,士燮同樣也有五個兒子,士、士徽、士、士幹、士頌五個士家兒郎被當地人稱為士家五虎。

這幾年待在交趾,馬嶠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已經說服士燮歸順荊州劉備,這次魏延、諸葛亮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抵達南蠻陰龐統一把,走的就是交州。如果沒有當地人帶路,魏延、諸葛亮想要安然無言的穿過深山老林到達南蠻,難如登天。

不過老話說得好,一家歡喜一家愁,劉備因為得到交趾士家的歸順而欣喜的同時,江東孫權卻不會開心。交州一直都被孫權視為江東嘴邊的一塊肉,眼下劉備搶了江東的廬江、壽春不算,又把交州這塊嘴邊的肥肉搶到了嘴裏,孫權會不生氣才怪。

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其實二人都明白孫劉相爭不可避免。兩家勢力緊鄰,想要發展就必然會爆發衝突,西漢勢大兩家又不敢去主動招惹,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就隻能從盟友的身上剜肉,但總是被剜肉,一點好處都占不到,這就叫人有點不能接受了。

孫權總是在吃劉備的虧,這叫孫權對劉備的恨意與日俱增,而當一個人的怨氣達到最大值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能幹出什麽事來。

周瑜可以不在乎孫權的心情好壞,但他必須為江東的未來考慮,今被人占一點,明又被人占一點,等日後傳到孫紹手裏的時候還能剩下什麽?自始至終,周瑜都不認為孫權是自己的主公,與孫紹之父孫策的兄弟之情讓周瑜對孫紹視若己出,隻不過為了孫紹的安全考慮,周瑜這些年才對孫紹不聞不問,但對於孫紹的情況,周瑜一直了若指掌。

孫權雖然有心除掉孫紹這個名正言順的江東之主,但自孫策死後,孫紹就一直由吳國太接到身邊照顧,妹妹孫仁更是以好武為借口組建了一支由女子組成的女衛營終日不離孫紹身邊,孫權想要下手卻一直找不到一個可以撇清關係的機會,隻能眼睜睜看著孫紹一天天長大。

辛苦經營數十年,最後全都便宜給孫紹那個什麽都不懂的侄兒,孫權不是那種大公無私的人。如果說早年間孫權不對孫紹下毒手是還顧念一點與孫策的兄弟之情,那現在的孫權就已經是視孫紹為眼中釘,欲殺之而後快。

很清楚孫紹處境險惡的周瑜必須要為孫紹,也為了自己的將來找到一個立足之地。本來柴桑是周瑜選定的立足之地,這些年周瑜一直在苦心經營,可惜時運不濟,到頭來卻便宜了別人。不過周瑜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回柴桑的想法,取交州的目的,隻是因為周瑜需要擺脫孫權的掣肘,可以在不依靠孫權支持的情況下奪回柴桑。

更何況周瑜作為一個智者,他已經意識到日後孫紹想要順利接過孫權手中大權已是空想,到時勢必會有一場惡戰,自己作為孫紹的叔父,到時不幫忙可對不起當年孫策對自己的信任。

周瑜的兩萬人進入交州就如虎入羊群,對士家的統治構成極大的威脅。士家五虎遇上周瑜就由虎退化成了貓,五隻小貓壓根就擋不住周瑜兩萬人馬的攻擊,損兵折將,節節敗退。短短不過數月的光景,交州就有一半落進了周瑜的嘴裏。好在周瑜可能是為了得到孫權的更多援助,以休整為借口停止了對交州的攻伐,這才讓士家有了喘息之機。

士燮是個文人,喜歡來往的也大多是文人,吟詩答對,談論文學這些事情士燮擅長,可一談到打仗這種事,士燮就不怎麽行了。唯一的依仗就是自己的五個兒子,可結果去叫士燮很是失望,以前還覺得五個兒子猛如虎,但等遇上了真虎,士家五虎就被打回了原型。

周瑜是真虎啊,麾下兩萬人馬就如同摧古拉朽一般的將士家軍擊潰,損兵折將還是小事,但交州地盤嚴重縮水,這讓士燮不得不向荊州求援。

小弟挨了欺負,自然是要找老大哭訴,期望老大可以為自己報仇雪恨。隻是眼下劉備這個老大分身乏術,還真是事趕事趕上了,劉備此刻在江陵防備著西漢的劉福,哪有空來搭救士燮。可不救又不行,交趾士家的歸屬決定了交州最終會花落誰家,如果任由周瑜在交州胡作非為,難保已經答應歸順荊州的士燮不會變心轉投江東,這是劉備不希望看到的一幕、之前他截胡了孫權一回,可不意味著他就願意讓孫權也截胡他一回。

什麽都想要,什麽都不願放手,最後就會想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丟一個,到頭來落到自己手裏的還是少之又少。

為了安撫士家的忠心,劉備不得不抽出有限的兵力前往交州,拜荀湛為軍師,劉封為大將,不指望可以打敗周瑜,隻要可以保持與周瑜的僵持,劉備就已經謝天謝地,等抽出手來以後,再與周瑜一較高下。

荀湛能不能勝過周瑜,劉備不知道,但眼下除了荀湛可用,劉備身邊是真的沒多少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了。荀湛一走,劉備就變成了孤家寡人,身邊連個商量事情的人都沒有。為此劉備不得不啟用了閑居在家的蒯越。

雖然蒯越在許昌一事上對劉備幫助很大,但劉備卻並不信任蒯越。想想也是,蒯家在荊州根深蒂固,勢力龐大,遠不是劉備這個外來戶可比。如今蔡家已然中落,但蒯家因為蒯越、蒯良尚在,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對蒯家,劉備可用但不願重用。能夠為了家族利益舍棄舊主的人,劉備即便心胸再寬廣,在用的時候也會小心謹慎。唯一讓劉備感到欣慰的,就是蒯家後繼無人,可能是蒯氏兄弟過分聰慧,占盡了蒯家後輩的才氣,以至於蒯家的後輩子弟中一個可以擔負起蒯家家業的人都沒有,隻要蒯家兄弟亡故,蒯家如蔡家那樣中落也隻是時間問題。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蒯氏兄弟如今深居簡出,絲毫不給劉備動蒯家的機會。就如同不倒翁,劉備不派人相請,蒯氏兄弟基本上連大門都不出一步。不過別看蒯氏兄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對荊州內部及其周邊所發生的事情蒯氏兄弟知道的一清二楚。

對於劉備的快速擴張,蒯氏兄弟並不看好,過快的擴張不僅會導致自身力量的過分分散,也會給敵人太多可趁之機。眼下劉備所麵臨的困局,其實都是劉備自己造成的。不過這些話蒯氏兄弟是不會主動跟劉備提起的,身為貳臣,蒯氏兄弟很清楚劉備對自己的防備,而在蒯氏兄弟的眼中,劉備也非是他們蒯家的明主。

不過根基都在荊州,蒯家也隻能和劉備虛以委蛇,畢竟劉備手中掌握大軍,想要一統天下很困難,但想要滅了蒯家還是可以輕易辦到的,前提就是劉備不顧忌這樣做會帶來名聲上的負麵影響。

如今劉備派人相召,蒯氏兄弟一商量,蒯越應召來到了劉備的帳前效命。蒯越不愧是荊州有數的智者,劉福在永安的小花招可以瞞過一時,但卻不可能瞞過一世。蒯越已經懷疑劉福是在虛張聲勢,但這種猜測蒯越並沒有告訴劉備。凡事都有個萬一,萬一劉福頭腦一發熱,真的帶兵進入荊州境內,到時蒯越難免會受到劉備的詰難,要是給蒯家帶來災難,那是蒯越不願意看到的。

演義裏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如今蒯越也是這樣,雖不會像演義裏的徐庶那樣一言不發,但讓他主動開口提醒劉備,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哪怕有過,也不能是打過。這樣即便日後劉備也發現了永安的劉福隻是在虛張聲勢,對自己也不過是個無能的評價,不會禍及整個蒯家。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劉備想要得到蒯越的建議自然是難上加難。好在劉備也不強求蒯越一定要給自己想出一個破敵之策,在劉備看來,隻要能夠保證身在南蠻的魏延、諸葛亮成功,江陵之危立解。

而被劉備寄予了厚望的魏延跟諸葛亮,此時的日子卻並不好過。南蠻王孟獲就是一個頭腦簡單的莽夫,而龐統在得到法正、徐庶的鼎力相助以後,諸葛亮再想要設計龐統已經變得很困難。

都是才智出眾的人,隻要有了防備,不輕敵冒進,想要占到對方的便宜很是困難。龐統有劉福不遺餘力的支持,完全不需要像諸葛亮那樣急躁。憑借手中的優勢,龐統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斷蠶食孟獲所控製的地盤。

孟獲也組織過多次反擊,但結果卻是輸多勝少。孟獲的兵是當地的土著,而龐統帶的兵對深山密林同樣也不陌生,憑借優良的裝備,在同樣熟悉地形的前提下,龐統的平蠻軍比起孟獲的南蠻軍要略勝一籌。

也就是這略勝一籌,讓孟獲屢嚐敗績,不得不將希望寄托到了諸葛亮跟魏延的身上。對於諸葛亮跟魏延的來意,孟獲不是不知道,但孟獲寧願投靠劉備也不想向龐統請降。原因很簡單,不是孟獲不知道投靠西漢比投靠劉備能夠得到的好處更多,對南蠻的百姓也更好。而是孟獲與龐統有私仇。

雖然孟獲跟祝融之間並沒有什麽,但在孟獲眼裏,祝融這個自己命中注定的妻子被龐統硬生生的搶走,是自己平生的奇恥大辱。這世上有兩大仇難以化解,一是殺父之仇,二是奪妻之恨。因為這個私仇,孟獲不願意向龐統低頭,更不願意在日後看龐統的臉色活下去。

孟獲很清楚西漢軍的強悍,也明白繼續這樣下去自己敗亡是遲早的事情,但孟獲就是不願向龐統低頭。一想到龐統如今還活蹦亂跳的活著,孟獲就有點埋怨當初自己手下射中龐統的那支毒箭為什麽就不能毒性再強一點,如果是那種見血封喉的毒藥,此時自己就不必再次麵對龐統,而自己也就有了說服自己向西漢請降的理由。不過孟獲忽略了一點,如果龐統真的因為毒箭而亡,一向看重龐統的劉福是絕對不會輕饒了孟獲的。

“軍師,可想到破敵良策?”在荊州軍的營地內,魏延一臉希冀的望著諸葛亮問道。而諸葛亮此時正為這件事心煩,聽到魏延老調重彈,不由心生惱意,反問魏延道:“不知文長可有什麽主意?”

人與人相處是講究緣分的,也不知是什麽原因,諸葛亮看魏延就是不順眼,當初魏延投降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曾在私底下建議劉備除掉魏延,隻是劉備並沒有采納諸葛亮的這個建議。

後來也不知是誰把這件事告訴了魏延,從那以後,魏延跟諸葛亮就變得相互看不順眼,隻要有機會,雙方總是想讓對方難堪一下。就像現在,魏延向諸葛亮問計是假,嘲諷諸葛亮名不副實是真。諸葛亮也正是看穿了魏延的真實意圖,這才會反問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