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企改革勢在必行

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由於高負債率、冗員多、社會負擔重、攤派嚴重、員工勞動積極性不高,發展陷入困境,效益下滑,虧損麵逐年增大。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與國家對它的投資極不相稱,使國家財力吃緊,生產資料和人民生活資料長期處於嚴重短缺狀態。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改革如何改,從哪裏起步卻沒有經驗可循。

最初的改革目標是比較模糊的,隻想提高國企效益,當時有個籠統的提法叫“搞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包括了這樣的文字:“我國經濟管理體製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把“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這些描述打破了“**”時期所批判的“物質利益刺激”觀念,啟動了企業運行層麵的首次改革,掀開了企業改革的新一頁。

改革之初,國企改革是從放權讓利、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的,隨後演變成企業承包責任製,然後是砸“三鐵”,轉變企業經營機製。

盡管這些改革幾年一變,思路不同,內容和方法也各異,但是它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一是擴大了企業自主權,改變了企業作為政府附庸的地位;二是突破了計劃經濟體製壁壘,雙軌製為市場經濟開辟了空間;三是提高了企業效率,緩解了我國的經濟困難。而這三點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方向是一致的。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一個“四自”的目標,即讓國企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雖然這個目標在當時對解除計劃經濟的束縛,搞活企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改革經過多年艱苦的探索和發展,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國有企業的體製機製都逐步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轉變過程中,體製要改、機製要轉、結構要調、定位要變、觀念要換。改革使國有企業正在逐步將一個體係龐大、員工眾多的群體,轉製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參與市場競爭。

國企改革是一個難度極大、風險極大的係統工程。中央的指導、理論的研究和地方企業實踐的探索需要緊密結合,缺一不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我們看到改革是在“企業運行機製”“公司治理結構”和“資產管理體製”三個層次上逐步推進的。改革從易到難、從點到麵循序漸進,一直朝向“重塑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主體和利益主體”的目標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深入和發展,國有企業逐步向市場主體發展和轉變,這個改革過程分成這樣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計劃經濟下的改革。它是計劃經濟體製內部放權讓利的改革,重點是調整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權限和利益分配關係。第二個階段則是在經濟體製轉軌過程中的改革。在這一階段,國有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改革的目標模式,根本目的是使國有企業由計劃經濟的細胞轉變成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第三個階段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國有企業進入了在市場體製下的深化改革、完善製度的新階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