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王國慶自比範蠡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書最齊的小說就是小說網編外四大家的成員也許並不知道,範蠡也是王國慶非常佩服的奇人。小說網(_)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這個人無疑都是最為成功的。但曆史上對這個人的記載和評價又少之又少,似乎中國曆史的主流並沒有完全接納這範蠡這個人。從這兩方麵考量,王國慶又覺得,他的命運和範蠡這個人又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也在自比範蠡,琢磨範蠡。

興一國,滅一國。“兵聖”孫武沒做到,“智聖”諸葛亮沒做到。兩人幾乎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隻活到五十出頭。範蠡做到了。他不僅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還善於“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壽終正寢。在省的官場上,韓華華、汪大洋、左中右、李大海這些表麵上的風雲人物,到底一個也沒有能超過他王國慶的。就連那個以長者自居的黃菊仙,又如何呢?還有省委書記白中傑,除了目前的官位高於自己以外,其它各方麵哪一點又勝過他王國慶呢?更何況,下一步,他王國慶還很有可能接手省委書記這一職務。到那時,他就是省政壇上無往不勝的範蠡啊!

官至相國、大將軍,爵至上大夫,毅然辭去。伍子胥沒有想過,文種沒有決心,兩人均被“賜死”。範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說出了“隻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名言,他可能是中國曆史上主動辭官的第一人。在這一點上,王國慶承認,他身上沒有範蠡的這種氣度。因為他對權力看得太重了。也許是時代不同了,他感覺當今社會的官本位不僅沒有消弱,反而有加強的跡象。權力,他是不會主動放手的。但他可以保證的是,他不會像韓華華、左中右、李大海那樣,被別人奪了權力。權力被奪了,自己還蒙在鼓裏。

治產經商,富至巨萬。同代人望塵莫及,後代人難望其項背。範蠡身體力行,飼養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總結一套管理術,專著《致富奇書》填補曆史空白。提出“物價貴賤隨供求關係變化”之理論,開認識價值規律之先河。後人對富翁以“陶朱公”相稱,即由範蠡而來。在這一點上,王國慶覺得他們這些當代的官員和範蠡沒有可比性,談不上孰優孰劣。範蠡是辭職以後憑技術成了大富豪,他們這些當代的官員們是靠手中的權力贏得了巨大的財富。可以範蠡也想不到,不用辭官,照樣可以成為巨富的。如果他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許,他就不會辭官了。

範蠡在政治、經濟、哲學、軍事、外交等重大領域均有建樹,集老子、孔子、孫子思想之大成,堪稱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界聖星(民間商人範蠡為財神)。他的重人重穀、韜光養晦、興國方略至今仍可借鑒;他的持久防禦、以柔克剛、後發製人軍事思想至今熠熠生輝;他主張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先富帶後富的經濟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性意義。在一點上,王國慶也承認,他自己雖然也有一套成熟的哲學,卻不能公之於眾。因為他的哲學是官場哲學,是自己多年以來悟出來的。在為官方麵,他的哲學又主要體現在謀人方麵,在謀事方麵考慮得相對要少一些。可以說,他王國慶的哲學是一門有重大理論缺陷卻十分管用的官場哲學。可惜了,他的這套實用哲學,也許要被他帶到墳墓裏去了。

從曆史的角度看,另人奇怪,像範蠡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傳奇人物竟然成了主流社會的另類。

一是史無傳。太史公司馬遷盡管對範蠡十分讚賞,說:“範蠡三徙,成名於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品德,但並沒有單獨為他立傳。隻在《越王勾踐世家》《貨殖列傳》中作為“附件”提到範蠡,“待遇”還不及“酷吏”“遊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書更不用說了。王國慶也知道,自己不屬於那些創造和改變曆史的人物,他死以後,在曆史上也絕對不會有什麽真正的記載。有時候,王國慶也有些悲觀。他這一生,如果能夠平安去職、壽終正寢,就屬於燒高香了。

二是書絕版。範蠡生前寫有不少專著,兵法、經商全有,甚至養魚亦有“養魚經”。可惜他的“兵法”隻在《漢書?藝文誌》上保留一個《範蠡(兵法)兩篇》的題目。闡述經商之道的《致富奇書》,也隻在其他史籍中看到書目,無法看到兩部宏著的全文。人們研究範蠡,隻能從《史記》、《國語》等典籍有關部分,捕捉其閃光思想,吸收有價值的信息。他王國慶就更不用說了,他的官場哲學無法示人,隻能自生自滅於自己的胸中。也許,隻有身邊的那些有心人,才能從他身上學到一點從政謀人的經驗來。

三地無物。國人對重要曆史人物紀念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修繕、重建、新建人物生前故居、官邸;或在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立石刻碑。一個孔夫子,全國有文廟;一個諸葛亮,多處武侯祠,就是明證。範蠡沒有這樣紀念性建築物。他老家南陽沒有,他生活、戰鬥過的浙、蘇、魯等地也沒有。雖然華東等處有“蠡城”、“蠡口”、“蠡園”等,但除了地名,並無實際內容。“蠡園”中樹起的不是範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範公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王國慶想,自己在這一點上會和範蠡的命運是一樣的。他王國慶不屬於曆史人物,他身後不會有什麽紀念館之類東西。頂多,在他的家鄉,山陽市西山縣王家川,會有一後人指著他們家的房子說:“看,這就是當年省委書記王國慶家的老宅子!”有時候,王國慶也感歎自己生不逢世。以他的能耐,如果他和孫中山同期,或與小平同誌他們同期,生於亂世,說不定他就能成為創造曆史的英雄。可惜,他生在和平時代。能走到今天,也就很不容易了。

王國慶也在想,範蠡在曆史上為什麽會是一個這樣的待遇呢?大概是範蠡犯了古代為官為人的三個大忌。

一是不愚忠。封建文化需要大臣的“忠”達不到“愚”不行。亡國可以,不忠君不行,這就是“標準”。符合“標準”的典型是貫徹“終身製”的諸葛亮。明明看出後主劉禪是個窩囊廢,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範蠡看出勾踐陰險狠毒,“不欲功於臣下,疑忌之心已見”,不可再處,一甩袖子把相國辭了。“晚節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後遭貶,就一點不奇怪了。時至今日,應以新眼光審視“忠”字,提倡“忠於事業”的典型。範蠡正是這樣的楷模。他不把個人進退榮辱係在某個人身上,而是寄托在事業上、對社會的貢獻上。治國成功,又去經商,為世人樹立了一個成功榜樣。

二是不清貧。傳統文化,是歌頌“隱士”的。不居廟堂,就退隱山林,或吟詩作賦,或修道成仙,脫離百姓生活才高尚。“相國級”的漢初三傑之一、留侯張良功成身退,雲遊名山,修煉氣功,後人倍加稱頌。至今秦嶺留壩尚有規模宏偉的張良廟,供人瞻仰追念。範蠡辭官,若真是“泛遊三江五湖”,無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亞於張良。他不願老死山林,毅然選擇“士農工商”的第四等級職業,親自飼養販賣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裏巴人”滾在一起,大**份,犯了“不清貧”的大忌。盡管人們羨慕他的富有,但卻羞於談他經商之道、致富業績,更不用說為他樹碑立傳建廟了。重官輕商,是中國文明曆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在終於認識到“無商不富”的今天,更應該為範蠡這樣的先行者“落實政策”。

三是不檢點。習俗文化很看重個人行為。尤其是“作風”是否清白。範蠡生前身後沒有受到應有尊重,有一個致命原因,是傳說他辭官後把美女西施帶走蕩舟於江湖。把世人矚目之美女帶走,這還了得!一向重視人品的國人,如何向這樣不檢點之人頂禮膜拜。

功高遭妒,名高受謗。範蠡興越滅吳,功垂青史;辭官經商,富甲天下;娶妻西施,舉世矚目。這種刺激性“傳奇”把範蠡毀了,弄得身後連魂魄都不能回歸故裏。

王國慶想,即使自己真的能功成身退、平安著陸,以他的不愚忠、不清貧、不檢點,他王國慶的名聲也好不到哪裏去。

第554章 王國慶自比範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官場教父

小說。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官場教父VIP。閱讀精彩小說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