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三大戰役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書最齊的小說就是小說網吳天然在山東濰坊以記者的身份見到了原壽光縣的老書記王伯祥,通過交談,吳天然認為,老王就是當代縣委書記的典範。小說網

辭別王伯祥同誌以後,吳天然又找到了現任濰坊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張桂昌同誌。他對王伯祥的事跡最為了解,因為他當年任壽光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和王伯祥搭過班子。

聽說麵前坐住的就是中組部地方三司的司長吳天然,張桂昌感到有些突然。他對吳天然說:“吳司長,還是讓我向書記和市長匯報一下吧。你親自到我們濰坊,可是我們這裏的一件大事啊!”

吳天然笑了笑說:“不必,不必,我這次是以個人的身份來了解一下情況的。”

聽說吳天然想了解老書記王伯祥的事跡,張桂昌顯得有些激動。他對吳天然說:“吳司長,伯祥同誌可是難得的好書記。他對壽光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他對於我個人的成長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吳天然說:“我聽說你對老書記的情況很了解,今天咱們就隨便聊一聊伯祥同誌的事情。”

張桂昌說:“好,好啊!吳部長,是這樣,近一個時期,我們濰坊正在開展向伯祥同誌的學習活動。我們準備將老書記的事跡推向全省。我手裏就有一篇發言稿,是我前幾天做報告時用的稿子。”

吳天然說:“好,像這樣的好書記,不僅要在濰坊市學,在山東省學,還要爭取在全國學。”

張桂昌有些激動地說:“太好了,太好了!”

吳天然看了看張桂昌遞過來的材料,題目是《讓政績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這是一篇演講稿。文章不是太長,吳天然就坐在那裏翻看起來。

五年多的時間裏,我親眼目睹了伯祥書記是怎樣憑著一個**員的使命和責任,憑著對老百姓的無限深情,憑著敢為人先的大智大勇,帶領全縣人民打響了壽光曆史上著名的史詩般的三大戰役,讓一個原本貧窮的壽光迅速崛起,讓政績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第一個戰役:發展蔬菜產業化,引發了全國的“綠色革命”。

1986年6月伯祥同誌接任縣委書記時,壽光是個濰坊市拖後腿的窮縣。我記得他上任之後,關在辦公室裏三個晚上,一直琢磨如何撐起壽光這個百萬人的“家”。壽光農民有種菜傳統,“一畝園十畝田”,解決溫飽後,他們便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菜上,而且北鄰勝利油田有30萬石油職工要吃菜,有潛在的市場。所以王伯祥決定把蔬菜產業化作為壽光打翻身仗的首場戰役。

壽光種菜也有過教訓,1983年曾一股腦地種白菜,賣不出去,5000萬斤爛在地裏。伯祥書記由此看到抓蔬菜關鍵是搞好流通,培育了市場就等於牽住了“牛鼻子”。而當時對市場姓“資”姓“社”還有爭論,看到人們有顧慮,他在縣領導班子論證會上說:“怕什麽?**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群眾的利益,隻要對群眾有好處,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幹。如果真有什麽責任,由我一人承擔!”1986年壽光在九巷村建起了蔬菜批發市場,拉開了發展市場經濟的序幕。

蔬菜市場就像他一手抱大的孩子。那時伯祥書記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蔬菜市場的價格表,價格升了,他的臉晴;價格降了,他的臉陰。他說:“這政治那政治,當幹部的想辦法把群眾的菜賣出去,是當前壽光最大的政治。”為了增加市場客流量,全縣集中完成了“十縱十橫”道路建設,保證村村連市場,晴雨都通車;針對市場出現的欺行霸市、聚眾鬥毆等現象,組織公安、工商執法人員堅決打擊不法行為,整頓市場秩序;他費盡周折,投資1000多萬元,從當時全省僅有的6部程控電話指標中爭取了一部,安裝到菜市場,為運銷商配上“順風耳”。他提出了“五渠通天下,四海集一市”的口號,舉全縣之力,發展運銷專業戶、聯合體,把全國大中城市幾千個單位引進壽光建蔬菜基地,吸引全國的商販來壽光蔬菜交易。1991年,九龍批發市場從20畝擴大到650畝,交易額增加到240億,正像王伯祥設想的那樣,這裏沒有賣不出的菜,也沒有買不到的菜,壽光成了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蔬菜市場這個橋頭堡抓好了,伯祥書記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高遠的目標。1988年春節前夕,聽說大連瓦房店農民韓永山冬天不用生爐子,在大棚裏種出了黃瓜,他立即安排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三闖關東,把“大棚技術連姐夫都不敢教”的韓永山請到了壽光。先在三元朱村搞試點,動員17個黨員帶頭,要求縣鄉兩級幹部幫他們調好地,貸上款,並親自去給大家鼓勁:“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1989年8月,三元朱村在韓永山指導下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當年大棚黃瓜喜獲豐收,每個大棚純利潤兩萬多元,三元朱村一下子就冒出了17個萬元戶。這在當時猶如一聲春雷,轟鳴在冰凍雪飄的壽光大地上。

要大麵積推廣蔬菜大棚,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當時的農民一無技術二無資金,抗風險能力弱,其難度可想而知,但王伯祥迎難而上,親任總指揮,在壽光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產業革命的人民戰爭。從1989年1月到10月,伯祥書記先後在三元朱村召開了五次由全縣領導骨幹都參加的座談會,每次會議都有的放矢,解決大棚生產的突出難題。農民缺少資金,他親自協調貸款,出台政策給以補貼;為保證種菜用地用水,要求鄉村統一調整土地,組織專業隊打井;為了留住技術專家,決定重獎韓永山,在大會上他明確地說:“在搞大棚這件事上,你們聽我的,我聽韓師傅和樂義的。”韓師傅和王樂義受了這樣的知遇和信任,就拚命地工作,平均每天跑數百公裏,每三天把全縣新上大棚指導一遍……

從此,蔬菜大棚在全縣紅紅火火建起來,大半年時間裏全縣25個鄉鎮、500多個村莊建起了5130個大棚,當年戶均種菜收入增加2萬多元,全縣大棚菜收入1.2億元。蔬菜大棚成了壽光人的搖錢樹,壽光菜也揚名四海。最後王伯祥書記又號召壽光人敞開大門,不搞技術封鎖,毫不保留地向外傳授技術,從此,壽光大棚蔬菜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四海燎原,掀起了一場全國“綠色革命”。今天到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你會看到一座有兩層樓高的白菜雕塑,這是壽光的“圖騰”,壽光的百姓都知道,是蔬菜讓壽光人拔了窮根,而王伯祥就是那個拔窮根的領頭人。

第二個戰役:決戰壽北,一舉改變了壽光經濟的“半身不遂”。

壽南的蔬菜市場紅紅火火,但伯祥書記沒有忘記貧窮落後的壽北。壽光以縣城為界,一條無形的鹹淡水線將壽光分成南北兩重天。壽南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宜耕耘播種;壽北120萬畝鹽堿地卻寸草不生,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種糧糧不收,種樹樹不長。當地人十有**都有要飯的經曆,誰家孩子找對象,要先問一問會不會要飯。不徹底改變鹽堿灘的落後麵貌,壽南發展得再好,壽光也隻能是富一半窮一半!王伯祥決心向壽北鹽堿灘宣戰!

1987年10月8日,“北伐戰役”正式打響。全縣調集了20餘萬民眾浩浩蕩蕩向壽北進發,人如潮湧,小推車、地排車、馬車和數千台機動車見首不見尾。20萬大軍埋鍋造飯,搭建窩棚,紅旗招展,人歡馬叫,機器轟鳴,一片沸騰。

在決戰壽北的日子裏,伯祥書記隨著大軍,把鋪蓋搬到了工地上。在一個放牛老漢的牛棚裏,安一張破桌子,放一把搖把子電話,用板凳撐起個大麵板,搭個床鋪,就算是辦公室和宿舍,牛棚頂上高高豎起“壽北開發總指揮部”的紅旗。在這裏他和民工一樣,奮戰了45天,天天卷著褲腿,穿著解放鞋,跟民工一個鍋裏摸勺子,一樣推車挑擔。縣委十一名常委,九名住在工地上。縣委常委、副縣長們都是七大戰區的指揮,各自統帥著一個方麵軍,每個鄉鎮一個作戰部,每個村一個戰鬥隊,分別由鄉鎮書記和村支書統領,展開了熱火朝天的競賽。

在連天暴風雪中,在數次大風暴的襲擊中,幹部與群眾一起風餐露宿,戰天鬥地,譜寫了幹群同舟共濟的壯歌;20萬大軍中有的是父子五人齊上陣,有310多對小夥兒和姑娘自願推遲了婚期,呈現出當年革命戰爭時期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動人景象。那時候大家唱的歌是:“豬啊羊啊送到哪裏去?送到那壽北大戰場”;喊出的口號是:“大旗不倒兵不散,一直幹到拿到驗收單!”

像這樣規模的開發連續幹了五年,巨龍式的大壩將海水攔在壩外,壩內60萬畝鹽堿地變成了高標準的棉田,40萬畝潮間帶變成了高標準的鹽田,20萬畝灘塗建成了高標準的養蝦池,三項年收入16個億,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壽北的老百姓動情地說,沒有伯祥書記,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我們祖祖輩輩感謝他,**好,社會主義好!

第三個戰役:掀起“工業革命”,打造壽光工業航母。

今天的壽光不僅蔬菜名聲大,而且工業品牌也在全國叫得響。目前壽光上市公司已達5家,擁有3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56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其中晨鳴紙業集團更是全國同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曆史上壽光是個農業縣,198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1.19億,在濰坊市12區縣中倒數第三!伯祥書記敏銳地看到富民強縣光靠農業不行,他決心再打一場工業翻身仗,當時有人善意地提醒他,擺弄企業期限大,最快也得三五年才見效,你說走就走,這不是養了雞讓別人吃蛋嗎?伯祥同誌卻說:“萬丈高樓平地起,總得有人打地基。錯失了機遇,耽誤了壽光將來發展,我就是罪人!”

此後,壽光出台了一係列發展工業的大膽舉措:不拘一格降人才,對現任五十多名企業廠長經理進行測評,不是優秀的一律更換,從全縣範圍推薦選拔新的企業領導人;放水養魚,減輕商業負擔。

這樣的政績,誰能不豎大拇指!這樣的縣委書記,曆史怎能忘記?

我為自己曾經跟從伯祥同誌一起奮鬥過而自豪,更為壽光有這樣一位優秀的縣委書記而驕傲!

看罷這篇材料,吳天然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嚇了張桂昌一大跳。但聽吳天然說:“好,太好了,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第428章 三大戰役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官場教父

小說。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官場教父VIP。閱讀精彩小說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