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易經――生之大原則?易道老子 生之易第三部 7德之為用有什麽重大意義?

7德之為用有什麽重大意義?

本章我們敘述老子五章的內容。

上一章老子對“道”進行了一番描述,說的是自然之真實。本章老子對“德”進行了一番描述,說的是人為之真實。道之為真而德之為用,德是複製和模擬於道的。所以老子由“天地”而至“聖人”,由“萬物”而至“百姓”,這本身就是由道至德、由真至用的一個過程。

“天地”說的是自然之真實,自然之真實即“道”,而“道”是混沌的,沒有你我之分,彼此之別,更沒有所謂的“仁”與“不仁”、“義”與“不義”等諸多繁雜的概念。“天地不仁”說的是道的這種自然統一的存在。自然之存在不會偏愛,不會厭惡,所以期間萬物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自然問題。強者則生,弱者則亡,於是能生存下來的也就是強者。天地不仁,所以萬物必自強,次半句說的是道。而下半句“聖人不仁”說的是德。聖人看到天地之為道所表現的這種自然之存在,就一定會複製和模擬這種存在在日常的功用上。所以聖人不仁,百姓必自強。

所以不仁即大仁,偏愛即無愛。這恰恰不脫離老子矛盾之絕對對立統一的觀念。此一句由道之真轉向德之用,述說不仁即大仁的道理,處處以天下蒼生為念,其大慈大悲之心溢於言表。這進一步印證了我們所說的老子的親民思想。

而下一句看似同樣在述“天地”,在述“道”,但實際上此一句是承接了“聖人不仁”而來的,是屬於標準的“德之為用”的範圍。

“天地之間,其猶橐?乎?”天地之間,氣也,但除了氣,還有風。風是怎麽來的呢?那麽天地之間一定存在一個大風箱,來吸納天下之氣,從而聚化為天下之風。那麽這個風箱是什麽呢?是“德”。我們知道,天地之間並不是真的有一個大風箱,所以天地之間的氣與風隻是自然之真實的一個存在。但這種存在體現在德上,就像是一個大風箱。風箱與氣與風是什麽關係呢?風箱吸納天下之氣,從而聚化天下之風,那麽風箱擁有這些氣與風嗎?當然不,風本就是氣,風箱不過是通過自己的操作化氣為風。所以看似風箱產生了風,但實際上風箱隻是個工具而已,所以德之為用的中心就是個風箱,其表現出來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的特點是其最大的特點。所以,風箱作為德之為用的代表其所處的恰恰是這樣一個位置:一邊是氣,一邊是風。氣小弱,而風強悍,二者同為一家,卻又通過風箱來互相轉換。風箱就處在二者的中間,並且“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守中。

當然德之為用的最大的用處就在於治,所以下一章老子就講“治”,隻是老子的“治”太含糊,不足以把道理論述明白。所以我們跟著會有專門的一章來論述德之為用的治國之道。

綜上所述,我們給出本章在生之易意義上大概的釋義。

老子五章釋義

附原文: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與地作為自然之真實,是沒有任何的偏愛之心、厭惡之心的,天地對萬物都一視同仁,任其自生自滅,所以天下萬物必得自強才能生生不息、欣欣向榮;聖人追求人為之真實,是沒有任何的偏愛之心、厭惡之心的,聖人對百姓都一視同仁,任其自生自滅,所以天下百姓必得自強才能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天地之間,有氣,有風,不正象有一個大風箱存在麽?風箱並不擁有風,但他卻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風,而且愈是行動就愈是多產。所以那些以擁有為目的的行為是行不通的,唯有不擁有,象風箱一樣才能守住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