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老子 生之易第三部 5為什麽說老子的“治”是“半璧…

5為什麽說老子的“治”是“半璧之治”?

本章我們敘述的是老子三章的內容。

我們說過老子與易是同源的,所以老子與易一樣當然少不了有若幹“身為帝王之師”的言辭,這一點在本章就開始體現。本章論述的是“治”。關於“治”與“政”我們在上一部書有專門的一章文字來具體地論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過頭再去看一下。那裏的“治”與本章老子所謂的“治”說的是同一事物,隻是老子的“治”是自己半璧概念下的“治”而我們的“治”則是生之易係統意義上的“治”。

由於老子看不到混亂本身乃是係統意義上的升級與進步的表現,所以老子對“治”的理解就隻是盡可能地回複到原始的太極環時所處的結構狀態。這就是老子的半璧之治。

原始的當然是完美的,混沌的當然是統一的,但同時他們也是最為低級的。沒有誰願意生活在原始與混沌當中,盡管這原始與混沌是完美與統一的。所以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為了芸芸眾生的人心所向,這世界必須走向混亂,而且混亂是不可避免的,是概念分化的必然結果。但隻要這世界可以在混亂中統一,在混亂中完美,在混亂中清晰,則這世界總有一天會重新回複到他的統一、完美與清晰。混亂是係統分化、分割、發展、運行的結果,為了避免混亂係統可以不分化、不分割、不發展、不運行嗎?顯然不能。但老子的觀點卻明顯否認了這種不能,老子近似地認為,如果能夠避免混亂,係統是可以不分化,不分割,不發展,甚至不運行的。這恰恰是老子理論最大的敗筆之處,老子是否認發展的。但我們知道,係統正常的分化、分割、發展、運行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就是說,係統的統一並不僅僅隻是在概念上在理論上得以統一,而是要在自然中在萬物中得以統一,就是說關於“愛”與“費”、“藏”與“亡”,這世界這係統之所以生生不息運行不止,其根本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費”與“亡”的問題。係統的統一與完美不是為了係統的混亂而存在的。我們不是為了“失去”而“相愛”的,同樣也不是為了“被盜”而“富有”的,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更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和工作的重心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相愛”及如何讓更多的家“富有”。這世界正是為了這樣的美好的目的而存在的,係統的統一正是為了這樣美好的目的而生生不息運行不止並且在生息運行中自然統一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發展,發展要解決的是發展的問題,“愛”與“藏”、“善”與“美”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美好的問題才是我們所要麵對的發展的問題,才是我們要解決的發展的問題。至於他們的對立麵隻是“發展的問題”所具有的一個小小的屬性。“費”與“愛”、“亡”與“藏”的對立統一顯然不是絕對的,他們的地位顯然也不是同等的。而費、亡、惡、醜之類不好的東西一方麵會隨著其對立麵的擴大而萎縮,另一方麵還必然地受著噬磕子係統的鉗製。

當然依靠發展也就是依靠係統進一步的分割、分化來解決係統本身所出現的混亂,從表麵上看來顯然這種解決首先是進一步地增強了係統的混亂而不是對係統進行了一次係統性的清晰。但我們知道,係統依靠分割、分化來解決自身的混亂是係統唯一能夠的自然的選擇。太極環從其原始狀態開始分化並分割成一個龐雜的係統這本身就是一個由混沌走向混亂,由天然走向人為的一個過程。太極環原始的完美狀態是大自然天然的的完美,而太極環經過重重分裂而又回複到未濟狀態時,那時的統一與完美不再是自然天然的完美而是大自然融合了人為的完美。就是說當有了人之後係統之的分割、分化,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人的活動就是為了將自己融入自然的完美當中。所以融入自然並得以與自然共同完美才是人的最終目的。而放棄這種融入,放棄人的能動對自然的影響,完全地歸於大自然天然的完美,顯然就不是真正的人的最終目的。就是說,老子的目的,是純自然的天然的統一,是不加任何人為成分的統一,而生之易的目的,是自然與人融合的統一,是自然與人共同的完美。

就是說,自然之真實是一種自然,而人為之真實是第二種自然,而兩種自然的融合統一是第三種自然。而老子主張剔除第二種隻保留第一種,所以老子的“道”是純粹的自然之“道”,而不是生之易所倡導的第三種自然與人相妥協、相和諧的“道”。老子認為大凡第一種自然就是應當的,哪怕在當時看來是災或者是禍;而大凡第二種自然――老子對人為之自然基本上是反對的,但他基於此而提出的觀點卻是老子一書中最精華的部分――亦是從屬於第一種自然的,哪怕在當時看來是福或者是祉。所以,老子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消亡和剔除第二種自然,從而回到原始的混沌與完美當中,這是半璧,我們早就說過。我們知道混亂本身仍是自然之真實的一種存在,除非永遠處在太極環的原始狀態,否則隻要係統分化、運行,係統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混亂。而解決和清除這些混亂的方法不是回到原始,那太不切合實際,而是進一步分化和加強係統的這種分化。當然這進一步的分化和加強係統的這種分化肯定會帶來係統新的和進一步的混亂。看起來係統好像是依靠加強和產生新的更多的混亂來解決當前的混亂一樣,於是係統總有一天會因此而崩潰,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知道整個係統是一個封閉的統一的係統。混亂本身總歸會有一個節點,在那裏混亂會轉化為清晰,而清晰會轉化為混亂,隻要係統是在自己封閉統一的循環內運行,係統解決混亂的方法就是正確的,可行的。可惜的是由於老子是半璧其最終沒有看到這種依靠混亂而最終解決混亂的方法。這有點玄,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回到老子所說的“治”上了。顯而易見,老子本章的“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就是在人為之自然上消除人為。人之賢良,不應當在於“尚”與“不尚”,賢者自賢;貨之貴賤,不應當在於“難得”還是“易得”,貴者自貴;而眾生之**也不應當在於“推崇他”還是“貶低他”,人家喜歡自然會去喜歡。這當然充分體現了老子純粹的自然之真實的思想。將上述“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思想推廣到一個國家,也就成了老子所謂的聖人之治。當然老子論治,不過是執半璧之辭,論天下之正,如此而矣。

綜上所述,小景給出本章在生之易意義上的大概釋義。

老子三章 釋義

附原文: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人之賢良,不在於尚與不尚,賢者自賢),所以不要尚賢,這樣民眾就不會為了追求“尚”而爭賢了,(可賢者自賢,是爭得來的麽?);(貨之貴賤,不在於難得還是易得,貴者自貴),所以不要看重那些很難得到的貨殖,這樣民眾就不會象盜賊一樣到處搜尋了,(可貴者自貴,是搜尋得來的麽?);(人的**不在於被推崇還是被貶壓,深愛之人麵對深愛之物就一定會表現出來),所以不要推崇那些看似美好的**,這樣民眾之心就不會朝三暮四、朝思暮想了,(可愛者自愛,不愛者自然不愛,是思慕能改變的麽?)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的方法是:要民眾的內心和於自然而沒有也不體現上層的官方的想法,要填飽民眾的肚子,要削弱民眾自我的**及內心的想法,(這樣做同樣是為了和於自然),要增強民眾的身體素質。要永遠地保持這一政策讓民眾無知無欲和於自然,讓民眾中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為,這一政策的中心和重點是和於自然剔除人為,這樣做天下就沒有不自然、不安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