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北平(上)

胡四海指揮著侍從們將豐盛的午餐撤下,回頭看見太孫站在窗前發呆,暗暗歎了口氣,上前微笑勸道:“殿下怎的又隻吃了這麽一點?若燕王妃知道,必然又要擔心了。”

太孫苦笑:“我這幾個月沒少讓王叔、王嬸擔心,實在是不孝,對不對?”

胡四海忙道:“您怎麽能這樣想呢?燕王殿下與王妃關心您,是因為您身份非同一般,貴不可言,他們既將您視作自家子侄,也奉為日後的主君,關心原是應該的。”

太孫歎了口氣:“別說了,如今我算是什麽?除了這個身份,什麽都做不了,總是給王叔、王嬸添麻煩。我有時候會想,若不是因為顧及父親的情份,又有我在,王叔也許就不會走上今天這條路,更不會落入眼下的困境中了。自打朝廷的旨意傳來,我心裏就沉甸甸的,總擔心會害了王叔,那我就真是萬死不辭了!”

“您千萬不能這麽想!”胡四海有些急了,“那建文帝本就忌憚燕王殿下,他本得位不正,時刻都提防著先帝遺臣反抗於他,尤其是燕王這樣身份高又有名望、有兵權的人物,他必然欲除之而後快。即便沒有您,燕王殿下也不可能歸順建文帝的。正因為有您在,他還得了一條生路呢!”

太孫默了一默,又苦笑了:“你說得對,建文帝為了皇位,什麽事做不出來?連祖父與父親他都不放過,京中諸王也多有因違逆他而殞命者,再加上先前弟弟提過的他欲與蒙古議和之事,可見他根本就是個無道昏君!我若實在無能為力也就罷了。既然王叔有意將他推翻,又有用到我之處,我自然是義不容辭的!”

胡四海笑著連連應是,隻是轉念一想,又覺得有些不對:太孫這個說法,隱隱將自己放到了從屬的位置上。這好象不應該吧?太孫才是主君呀!

隻是此刻太孫與燕王關係親近。相處得極好。他不好說出來,隻能將勸誡的話又吞回肚子裏,心裏想著:燕王對太孫是誠心誠意的,太孫既然年紀還小。燕王多幫著處理軍政事務又如何?隻看他平日行事,也不象是有不臣之心的,況且燕王的皇室血統又遠了一層,不可能對那皇位有什麽企圖,若是換了先帝的其他皇子,那還真信不過。

想了想。胡四海又笑著勸太孫:“殿下既有心。平日閑了。不如到書房多走動走動?燕王殿下也常常勸您常過去熟悉政務,哪怕是聽不明白。多向那幾位先生請教也是好的。奴婢瞧那幾位先生都是極忠心和氣之人,又常常指點殿下功課,殿下多與他們親近,也能有所進益。”

太孫猶豫了一下,點頭道:“你說得有理,我也願意多向他們請教,隻是……”他頓了頓,“之前我犯了兩回過錯,如今見到他們,怪不好意思的……”

胡四海忙道:“那如何能算是過錯呢?頭一回是底下人寫文書時寫錯了,您又不懂得這些,看不出來也是有的,況且袁先生發現後,馬上就告訴您了,不是麽?他還有意為您隱瞞,隻是您堅持,方才報給燕王殿下知曉,燕王也不曾怪您啊!”

太孫歎道:“你知道什麽?那錯處是明明白白的,我粗心才沒發現,是我錯了,原該受些教訓,可是他們所有人都沒怪我,反而讓我心裏過意不去。還有後來那一回……”

“那就更不怪您了。”胡四海懇切地說,“那是地方小吏利欲熏心,貪沒了興修水利的銀子,又意圖瞞騙王府,才故意將文書編得天花亂墜,您哪裏知道這些?”

太孫又是一臉苦笑:“可是燕王叔一瞧就瞧出來了,還把他文書中的破綻處一一點給我看,都是再淺顯不過的了,我卻什麽都沒發現。若不是有燕王叔把關,我就耽誤大事了!那地的河壩若是不曾修好,今年秋雨泛濫時,還不知要淹死多少百姓呢!”

“您年紀還輕,又從小離宮,經驗略差著些也是有的,隻要慢慢學習,自然就能……”

“就怕我再學也學不到燕王叔那個地步!”太孫打斷了他的話,“小時候,我做完了功課,就到父親身邊去,看他是如何處理政務的。記得那時候,他就常常指著下邊官員呈上來的奏折,將折上文字的破綻處一一點出,抽絲剝繭,很快就能發現奏折底下隱藏的實情。那時候……”他麵上露出幾分懷念之色,“王叔也在邊上,托著腮聽父親敘述,有時也會學著分析一把,父親每次都誇獎他聰明有天份。我當時在旁邊看著,隻覺得父親與王叔都很厲害,盼望著長大了也能象他們這般。”懷念之後,他神色重歸黯然,“可惜……父親去世時,我年紀還小,很多事都沒來得及學。這幾年在嶺南,又耽誤了功課,王叔這燕國一地的政務,我就已經看得很是吃力了,若叫我日後處理天下政事,我……我……”

胡四海聽得一驚,忙道:“您不必擔心,您如今還小呢,慢慢學著,總能學會的,燕王殿下不過比您虛長幾歲,他離宮時才十六呢,不也將燕國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麽?您今年跟他當年是差不多的年紀,再學幾年,還怕無法主持政務麽?”

太孫低聲呢喃:“你不必安慰我了,我壓根兒就沒正經學過這些,小時候在宮裏時,也是父親叫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的。如今不給人添亂就算好了,哪裏還有本事主持政務?”

胡四海心中擔心不已。這才到了北平幾個月,太孫就失了信心,日後可怎麽好?在他看來,太孫小小年紀就遭遇宮變,被迫流落到嶺南偏遠之地受了幾年的苦,在這幾年裏別說讀書學習了,連筆都沒怎麽握過。也就是到了德慶有章家照應那半年裏,還能得章放、章敞兄弟指點些功課,對政務不熟悉,也是正常的,隻要認真學上幾年,自然也就會了。但他更擔心的是。這幾年因為太孫跟在章沈氏身邊。時時得她些“教導”。很多都是上不了台麵的。他那時候不曾與沈家人住在一起,很多事都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隻當章沈氏是為了太孫好。教太孫些人情世故,以防被人算計。但如今在燕王府待了幾個月,聽燕王派來的大儒們教導太孫功課,胡四海已經看清楚,那章沈氏所教的“道理”不過是婦人之見罷了,不但不夠光明正大。大部分還是有錯的。若是太孫依她所教導的行事。不但不能成為一代明君。還有可能會傷了忠臣之心!

可恨章沈氏,雖是太孫的親姨母。卻幾乎耽誤了太孫!

胡四海心中暗恨,麵上卻不敢露出半分。他知道太孫對這位姨母還是很敬重的。

於是他勸道:“殿下若是覺得自己學識不足,更該用心學習政務才是。燕王殿下總是勸您多用功,一心盼著您能盡快獨當一麵。您就看在燕王殿下這份心上,也該放下心中的顧忌,多向先生們請教才是。”

太孫深吸一口氣,又露出苦笑:“你說得對,既然我力有未逮,就更應該用心,免得拖了王叔的後腿。若是誤了大事,王叔自然不會怪我,我卻是沒臉再見他了。”

正說著,外頭侍從來報:“王爺來看殿下了。”太孫連忙整理了一下衣冠,親自出門去迎,不等他邁出門檻,燕王已經進來了,扶住他道:“不必如此多禮,你身份尊貴,本不該出來迎我的,以後也要謹守上下之分才是。”

太孫固執地道:“王叔是長輩,我怎能如此無禮?若是父親仍在,看到我在長輩麵前失禮,也要訓斥我的。”

燕王歎道:“你總是拿皇兄來壓我,也罷,今兒就算了,往後卻不該如此。你雖是我晚輩,但君臣有別,不該以私情壞尊卑。否則日後回到京裏,其他藩王見你這般禮敬於我,也要你禮敬他們,該如何是好?你年紀雖小,卻是儲君,萬不可叫人輕慢了去。”

太孫臉微微一紅,心下越發自慚形穢:“是……侄兒謹遵王叔教導。”

叔侄倆重敘了君臣之禮,各自安坐。太孫抬頭看了看坐在下手處的王叔,隻覺得他雖然年紀輕輕,又穿著家裳衣衫,卻氣宇軒昂,一派威儀,更隱有幾分先帝之風,即便坐在下手客座上,也象是坐在主座上一般,心下又是一歎,想起自己的贏弱模樣,越發覺得自己不堪了,一時間沉默下來。

燕王似乎沒有留意到太孫的沮喪,他的來意很簡單,侍從們報告說太孫午飯又吃得很少,王妃很是擔心,跟他說了,他便過來看望一下堂侄,看太孫是不是身體有什麽不適。

太孫臉色微紅,擺手道:“不是,侄兒隻是有些胃口不好,並不是……並不是什麽大事。”

“為何胃口不好?”燕王堅持追問,“是菜色不合心意?還是心下不快?若是菜色不好,我就讓廚房多做幾個你愛吃的菜。這裏雖是北地,又正值冬日,在京城慣吃的一些小菜很難找到材料,但隻要有心,也不是辦不到,我這就叫王府長史去辦……”

太孫忙道:“不必了!王叔雖是好意,但這隻是小事,何必勞師動眾?”

“這怎會是小事呢?你若是胃口不好,吃不下飯,身體遲早要撐不住的。事關儲君,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太孫臉又紅了,實在不好意思說他是因為覺得自己太沒用了,才會吃不下飯,隻能期期艾艾地說:“我……我是擔心弟弟……他好不容易從嶺南回來,沒幾天又去了京城,我擔心他會遇到危險,又得不到他的消息,所以才……”

燕王的神色緩和下來,柔聲道:“殿下,翰之也是想為你這個兄長出力,才自告奮勇到京城去的。若不是當年皇兄留下的那些產業都交給了他,隻有他這個正主兒才能使喚得動,我也不會放他出去。你放心,他一切安好,我手下的人已經捎了信回來,說他已平安抵達京師,也聯係上那些產業的管事了,並無人背叛,情況比想象的要好得多。若你實在不放心,我讓人給他捎個話,叫他寫信給你報平安,如何?”

太孫隻覺得燕王處處為自己想得周到,相比之下,自己卻顯得有些任性了,便低頭向他行禮:“王叔不必如此,大事要緊,若是為了我這點小小的擔心,誤了京裏的正事,連累弟弟遇險,那豈不是我的罪過?我隻要時不時知道弟弟平安就好,您也不必告訴我詳情,我知道這事關係重大,不可泄露出去。”

燕王露出欣慰的笑容,隻是旁邊的胡四海有些為小主人抱不平:“燕王殿下,我們殿下是絕不會泄露消息的,您即便多說幾句又有什麽要緊呢?我們殿下如今隻有廣安王一個親兄弟了,日日提心吊膽,這日子也不知要幾時才能到頭。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其實您當初就不該讓廣安王去的,偏等王爺走遠了,您才告訴我們殿下!”

太孫輕斥:“住口,不許放肆!”胡四海低頭退下。

燕王卻笑道:“你別怪他,其實我也知道當初不該瞞你,但這是翰之的意思。他一心要為你出力,即便冒險也在所不辭,擔心你知道了會阻攔,才求我隱瞞的。我拗他不過,隻有答應了。殿下若要怪我,我也無話可說。”

“王叔誤會了,侄兒絕對沒有怪您的意思!”太孫頓了頓,“隻是……弟弟年紀還這麽小……父親留下的產業……也不知道是什麽情形……”

燕王微微一笑:“你不曾聽說過,是不是?其實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當年皇兄得歐陽太傅教導,歐陽太傅是個重視實業之人,見皇兄平日除了宮中供給,便再無進項,多有不便之處,就將兩處店鋪贈給皇兄。皇兄發現這果然有好處,也慢慢置辦下幾處產業,隻是東宮太子不該有私產的,叫禦史知道了未免惹來非議,因此就沒叫外頭人知道。其實這又有什麽呢?皇兄本來一向節儉,但娶妻生子後,總有些不好叫人知道的花銷,添幾個進項,也省得事事都找上內務府,興師動眾。”

太孫聽得臉上又是一紅。這幾個月裏,他常常與燕王聊起當年在宮中的舊事,因他年幼,有些事他隻是略有印象,卻早就忘卻了,在燕王提醒下才一一記起。他記得在他年幼的時候,因三姨母嫁入勳貴之後李家,外祖父也中了進士,入了翰林院,沈家全家遷入京城,因沒什麽進項,曾經有過兩三年清苦日子,當時大姨母章沈氏還未能執掌家務,沒法貼補娘家,是他母親時不時接濟,才讓外祖一家在京中過上安穩生活的。母親雖是太子妃,但手頭又沒什麽進項,那接濟的錢財從何而來?怪不得父親會想到添產業呢。這卻是母親與外祖家的錯處,他身為人子,又不好多說什麽。

燕王細細留意著他的表情,忽然問了一句:“殿下,皇兄這些產業,從沒向你這個嫡長子透露半分,反而全都留給了翰之,你……是不是有什麽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