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曜領後軍本來走得不急不忙,這次朱溫偷襲河中是他一手安排的,但卻不是曆史上原本會有的一件事,這是一個變數,他無法以“先知”的姿態去應對。
在他設想裏,王珂雖然在曆史上被朱溫不戰而奪了河中,但那次是因為李克用無法出兵相救,王珂自知不敵,無可奈何之下才做出的決定。
然而這一次卻大大不同,李克用的河中大軍剛剛在關中平亂,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個時候朱溫偷襲河中,王珂應該不至於手足無措,隻要堅持到李克用趕到,此番大難也就該有驚無險的過去了,畢竟此時的朱溫應該不會生起和李克用戰略決戰之心。不過與此同時,朱溫畢竟已經統一中原,按照汴梁的戰略態勢,也應該會用這次對戰來試探一下河東軍的實力,以此來做一個敵我實力對比,所以朱溫雖然不會大打,但也絕不會不打,指望他如以前一樣看見李克用就退避三舍,那也不可能。基於這個設想,李曜才會故意掉在後軍,目的就是在梁晉雙方戰成僵持之時,以生力軍、救世主姿態殺入戰場,一舉決定勝負,從而為他下一步計劃打下基礎。
應該說李曜這樣的想法,還是有理有據,符合事情的正常發展脈絡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王珂居然隻撐了一天,就被朱溫的氣勢洶洶被嚇破了膽子,竟然直接開城請降了!這消息真是讓李曜這麽時刻控製自己情緒的人都恨不得破口大罵:豎子不足與謀!
不過,李曜心中雖然惱火,但他畢竟是個在戰略問題上很沉得住氣的人,麵上隻是微微皺起眉頭,問道:“安時,你來時,大王可還有別的話命你轉達?”原來這次來通知李曜的使者,居然是郭安時,也就是郭崇韜。
李曜與郭崇韜有一麵之緣,是上次從揚州回太原之前,那次李嗣昭派了任圜為其使者秘密會見李曜,而同時郭崇韜也作為李克用的使者去麵見楊行密和李曜,轉達了李克用希望李曜早日北歸的意思。
不過那一次時間緊急,郭崇韜與李曜並無多少交流,隻是例行公事一般地說了正事。李曜當時發覺郭崇韜與他說話,純粹公事公辦,沒有絲毫表示親近之意,這說明郭崇韜並不如何看好自己。李曜雖然知道郭崇韜的能力,有心盡早將他收之麾下,但這種事不能強來,人家既然還看不上自己,那說明自己這棵樹還算不得上好的梧桐,引不來鳳凰。他知道自己當時還如同易經裏說的潛龍在淵,最是需要低調隱忍,積累實力之時,也就沒有露出對郭崇韜的招攬之意。
然而河東的局勢在李曜北歸之後卻驟然大變,數月之間,李克用原本最有聲望地位的兩名義兒李存孝、李存信接連失寵,李曜卻因為那場令人拍案叫絕的所謂“三千對二十萬”之戰而再次名動天下。他用如此微薄的兵力將朱溫後院鬧得雞犬不寧,甚至一度拿下洛陽,使朱溫被抓一子,而汴軍重要人物張全義如今還被軟禁在太原,這般戰功,使得他在河東軍中的地位上升得飛快,雖然其本兼各職級別並不算高,但實際上他如今幾乎已是河東除李克用以及蓋寓之外的第三號人物,前途不可限量。
郭崇韜自投李克用沙陀集團,如今已經十四五年(無風注:郭崇韜投李氏時間史書無明確記載,且各資料多有衝突,拙作采用這一時間的說法,其緣由在本章正文之後以附錄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無興趣的朋友請無視。),如今仍舊不過區區左教練西宮使。而此時的李曜卻已然從潛龍在淵,逐漸有了見龍在田甚至飛龍在天之勢,其在河東軍中地位的突然暴漲,使得再遲鈍的人都意識到:在將來的河東,縱然李曜沒能如願繼承晉王爵位,也必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郭崇韜也是有抱負的人,從此以後自然也就對李曜開始變得關注起來。這一關注便突然驚訝的發現,原來李曜之前雖然低調,其實卻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且不說人所盡知的李嗣昭、李嗣源、李存璋那一批原本與李存孝交好的義兒兄弟如今個個都身居要職,在李存孝叛逆失寵之後幾乎都改投或者說團結到李曜門下,就說李曜自己竭盡心力培養出的開山軍、軍械監兩大體係,其真實實力就足以令人震驚。
開山軍是以原飛騰軍為基幹新建之軍,這支新軍雖然名稱是新的,但兵也好,將也好,都是有著豐富戰爭曆練的舊人。該軍不僅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擁有軍械監源源不斷生產出的最新武器裝備,且戰鬥經驗豐富,無論攻城略地、固守城寨,數年無一敗績,這一點連黑鴉義兒軍都不及——上次在魏博,黑鴉軍就跟著李存信吃了敗仗。
而從該軍的重要將領來看,更是強大:軍使李曜本人當初被稱為河東雙璧之一,曆來有算無遺策之美譽,其人作風嚴謹,深得軍中將領、士卒愛戴,一言既出,萬夫效死,乃開山軍之靈魂;副軍使李承嗣,屢有大功,在淮揚時開始接受李曜指揮,親身經曆三千騎兵牽著二十多萬大軍“遛狗”,同時還攻陷數城的神奇作戰,對李曜推崇備至。李承嗣對騎兵的訓練、運用十分老道,這也是李曜用他為副使的重要原因;都虞候史建瑭,白袍將史敬思之子,智勇兼備,為人沉穩果毅,執法嚴格,其神射之精,也是冠絕河東;牙兵旅帥朱八戒,在李存孝被束之高閣之後,多被人暗稱為如今河東第一悍將,兵器為軍中少見的精鋼棍,此人為李曜家奴出身,自幼受李曜大恩,對其忠心耿耿,開山軍牙兵旅的日益壯大,與他魔鬼式的訓練是分不開的;乙旅旅帥拔塞幹·咄爾以及丙旅旅帥處木昆·克失畢二人皆五院諸部之胡兒,二人性格迥異,但同時深諳騎兵之道;丁旅旅帥張光遠、戊旅旅帥劉河安二人為漢人,步騎皆精,幾年時間下來,二人軍中的胡人已經通過李曜的數次調整逐步分流,如今軍中七成漢兒,三成胡兒;己旅旅帥史儼,也是一員悍將,性格堅韌,對軍令的執行從不打折扣,從揚州北歸之時,如果說李曜為戰略戰術總指揮,李承嗣為副總指揮,那麽朱八戒、史儼二人就是衝殺敵陣的左右兩路先鋒官,其個人武力或許稍遜憨娃兒,但對騎兵的引導應用,卻要高出一籌。
既有名師大將,又有完備後勤,而其兵力也僅次於黑鴉軍,甚至已超越鐵林軍,顯然手握這樣一支軍隊的李曜,其在河東的地位是難以動搖的。
而除了開山軍之外,李曜手中還有一個不遜於前者甚至猶有過之的大籌碼:河東軍械監!
河東軍械監,在李曜未曾入主之前,在河東高層眼中,恐怕連屁都算不得一個。用後世的話來形容,那就是典型的“打醬油”。隻不過是河東軍事集團羽翼下的一個小小附屬品,什麽?你問地位如何?地位就是壓根沒地位嘛!
而在李曜入主河東軍械監之後,河東軍械監五個字,簡直是令天下側目。其在軍備供應上的強大,隻消去看河東軍的武器裝備這數年來全軍換了兩遍、大型軍械足夠支持同時攻打四座長安級別的巨城就足以說明問題。而軍備生產的強大,還隻是河東軍械監的不到一半能力——甚至不到四分之一能力。
河東軍械監最叫人眼饞的,反而是它在民用方麵的強大。譬如說:如今在大唐境地內,甚至包括附近的契丹、奚等部族,若要買鐵器,一般有兩種:一是當地自行打造的,一是河東軍械監生產的。而河東軍械監所產的鐵器,不僅種類齊全,而且鐵製上佳,堅固耐用,雖然價格總比當地自產的要貴兩三成,但仍然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而河東軍械監所產鐵器,很難被造假:其上有非常精致細密的銘文,一般會有三條:“河東軍械監監製”、“乾寧元年某月某日”、“太原叁廠貳壹肆柒”等類似字樣。這一防偽工藝,在外人看來是極為不能理解的,因為按照一般工藝流程來說,一把鐵鋤頭打上這三行字的話,費時費力費工,豆腐弄成肉價錢了,完全沒有必要,但河東軍械監的產品卻偏偏一直堅持這個做法,不知何故。
李曜當然不會告訴他們:銘文工藝對你們來說有難度,對我軍械監來說,不過就是過一道類似印花一般的流水線罷了。之所以要這樣做,原因有三:第一,堅持精品戰略,使人一說好鐵器,直接想到的就是“河東軍械監監製”,這也就是後世名牌效應,有了這個,才有品牌溢價;第二,防偽,這個不用多解釋,外人要弄這樣的銘文,成本飛升,還不見得弄得像,如此就成了虧本買賣,自然就沒人願意假冒了;第三,責任到人,比如“太原叁廠貳壹肆柒”,就表示這件鐵器是軍械監太原三廠第二百一十七號工匠生產的。至於第二百七十一號工匠是誰,軍械監自然有檔案,如果出現質量問題,直接責任到人。這個製度是軍工製度直接用於民用器械的產物,其實反過來想,仍然是為了滿足前麵的“精品品牌戰略”。
製造並販賣鐵器農具,隻是河東軍械監民用商務活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此外還有許多生意。比如水陸運輸、布料、染料、煤炭、礦山、建築……甚至還有修路架橋,按照外間有些玩笑的說法:“河東軍械監除了沒開窯子,簡直什麽都做。”這話當然誇張了很多,但也能說明河東軍械監用後世的話來說,實際上就是一個橫跨多產業的超級大托拉斯。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大托拉斯沒有董事會,更沒有什麽股東大會,其事務基本上由其掌監李曜一言而決。這情況要是放在後世,估摸要被叫作獨-裁。
為何李曜在河東高層人緣好?有這樣一個軍械監在手,大夥為自家兵丁要武器裝備得找他,要戰爭儲備得找他,甚至想建個更好的營房都得找他,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那人緣還能差得了?李存信被殺之後,連李存賢都數次在公開場合附和讚同的李曜的話,還不是形勢所迫?
正是因為這些,郭崇韜這次麵見李曜,態度就好得多了。
隻見他拱手一禮,客客氣氣道:“大王還問,水運處的大船,是否可以在半月內趕到?”
附錄:
(一)關於投李氏之時間
(冊府》卷三0九:“太祖杖鉞雁門也,崇韜為李克修之綱紀、從定京師、平巢賊”。若依此,則崇韜之投李氏或在“太祖杖鉞雁門”之前,亦或在已授雁門節度之後。今由所謂“杖鉞雁門”之時間考之。
1.薛史《《武皇紀上》有誤
薛史《《武皇紀上》:中和元年(881)“四月……天子乃以《武皇為雁門節度使……《武皇即率韃靼部萬人趨雁門。五月,整兵二萬,南向京師。”然《新唐書·表·方鎮二》:唐之設雁門節度,乃在中和二年(882),此前雁門非鎮名,屬代州,為河東節度所轄。可見《武皇紀上》有誤。
2.《新唐書·沙陀傳》亦有誤
《沙陀傳》雲:中和元年“有詔拜克用代州刺史、忻州兵馬留後,促本軍討賊,克用募韃靼萬人。趨代州。”至中和二年(882),克用率二萬五千入南下,“自陰地(地處汾州南界,在今山西靈石縣南。關久廢)趨晉(即晉州,治所在今臨汾),會河中,帝聞,擢克用為雁門節度。”此亦有誤。
3.“杖鉞雁門”辨正
據《通鑒考異》卷二四所引《後唐太祖見聞錄》:中和元年三月,“陳景思齎詔入韃靼,召李克用屯蔚州(今山西靈丘),克用因大掠雁門以北軍鎮。”司馬光進一步考日:“是歲(筆者按,即中和元年),克用但攻掠太原,又陷忻代二州,明年十二月,始自忻代留後除雁門節度使。蓋此際(按,即元年三月)赦其罪,複為大同防禦使(按,大同軍治所當在朔州之馬邑,亦即今朔縣東),及陷忻代,自稱留後,朝廷再招之,始除雁門。薛史誤也。”《通鑒·唐紀七一》進一步訂日:中和元年,“李克用雖累表請降,而據忻、代州,數侵掠並、汾,爭樓煩監……詔(王)處存諭克用:‘若誠心款附,宜且歸朔州俟朝命”’。此皆明證:初,並未授忻代留後,而是複其大同防禦使,召屯蔚州;其忻代留後,乃為中和元年夏陷忻代後而自稱;當然,此時更未授雁門節度。關於其自稱忻代留後的時間,據《唐末見聞錄》、《太祖紀年錄》等載:李克用於元年五月南下,因“遇大雨,六月二十三日班師雁門”,三十日“卻回,收卻忻、代州”。可知,據忻代而自稱留後自當由中和元年(881)七月始,而天子詔命其為雁門節度,時在克用率部真正南向京師行至河中之時。其時間,《太祖實錄》訂為“明年(即中和二年)正月”,而《太祖紀年錄》與上引《通鑒考異》俱訂為二年十二月,據上諸考,當依張昭《紀年錄》及司馬光等十二月說。由上觀之,所謂“太祖杖鉞雁門”,實為陷忻代而自稱留後,其時間自中和元年(881)七月始,至二年十二月南向京師止。而(冊府》等所謂“杖鉞雁門”,乃為隱惡誇飾之語。
4.崇韜之投李氏,非在李克用自稱忻州兵馬留後之前
據《資治通鑒考異》卷二四所引《唐末見聞錄》、《太祖紀年錄》等載,唐乾符以降,李克用雖於大同兵變後自稱大同防禦留後,然國昌、克用父子之勢力隻在代北。於其時也,代州為河東節度所轄,李克用雖時南下侵掠,但代州始終為河東抵禦沙陀之前哨。於此期間,沙陀最大一次南下時在廣明元年(880)正月:據《通鑒·唐紀六九》可知,其一路風馳而下,意在剽掠,並未得攻入代州城內。故可知崇韜不可能於此時投李氏。又據薛史及《通鑒》,乾符六年(879)冬,李鈞將上黨(按,即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時為昭義軍治所,上黨為其秦漢時舊名)太原之師屯於代州;廣明元年(880)春,天子複命李涿率兵數萬屯代州;三月辛未,宰相鄭從儻充河東節度,由是沙陀不敢冒犯;至六月,李涿攻蔚州(山西靈丘),國昌戰不利,七月,“獨與克用及宗族北入韃靼”。
由上可見,廣明元年之前,在時人眼中,李國昌父子乃北蕃加叛逆,看不出日後將有飛黃騰達之勢,故崇韜於此時斷不會叛朝廷棄父老而投沙陀。設若居然如此,當國昌“獨與克用及宗族北入韃靼”之時,其將焉往?以是推定,崇韜之投李氏,肯定不早於中和元年五月李克用南下據忻、代之時。
由上可訂,崇韜之投李氏,當在中和元年七月至二年十一月間。
(二)隨李克修於昭義典軍務之時間
關於李克用何時得潞州及澤州,諸史所載錯訛紛亂、雜無頭緒。本文限於主旨,不能細陳爬梳考核之始末,今權將結論歸納如下:
1.關於昭義分為兩節及克用初隻取一郡說
(1)關於昭義之有幾郡。《元和郡縣誌》卷十及《舊唐書·地理誌》皆載,昭義節度,又稱澤潞節度、上黨大都督府,治潞州,領潞、澤(今山西晉城)邢(今河北邢台)沼(今邯鄲東北)磁(今河北磁縣)五州。然而,《新唐書·孟方立傳》所載之昭義,卻隻有“潞、邢、沼、磁四’。那麽,澤州哪裏去了?據宋人張齊賢《洛陽揞紳舊聞記》卷二《齊王張令公外傳》、《通鑒考異》卷二五、薛史《張全義傳》等考之,光啟二年(886)之前,澤州為河陽軍(治所河陽,今河南孟縣西)諸葛爽部所據。
(2)克用非同時取澤、潞二郡說。上引(孟方立傳》又載,因孟方立“謂潞險而人悍……乃徙治龍岡(即邢州)”,由是引起潞人懟言,遂致引克用取潞州。“自是,孟方立以山東三州為昭義,而朝廷亦命克修,以潞州舊軍畀之,昭義有兩節,自此始。”《舊唐書·僖宗紀》,薛史《武皇紀上》、《李克修傳》,《通鑒·唐紀七一》皆因此說,謂克修初隻取一郡。那麽,克用何時方得澤州?據《通鑒考異》卷二五所引後唐張昭《太祖紀年錄》、薛史《張全義傳》、《武皇紀上》、《李克修傳》考之,光啟三年,河陽軍內戰,李罕之、張全義以澤州賂克用以求相助,克用遂以安金俊為澤州刺史。依司馬光所考,其時間當在六月。
2.關於克用連得澤潞二郡說
《通鑒考異》卷二五“十月,克用取潞州”條引薛史(孟方立傳》(按,非今所傳之薛史),“四年二月克用自河中陝度河”條引《太祖紀年錄》及《舊唐書·王徽傳》等又認為,中和三年十月前已據澤州,或日,光啟三年時,克修既已“連收澤潞二郡”。
3.當以初隻取一郡說為是
考唐末之澤潞,乃為各家紛爭之地,易手頻繁,諸史之異,或各據一端。由中筆者疑中和三年(883)至光啟四年(887)之間,克用或曾一度占據澤州,既而複為河陽所據。今權采初隻取潞州一郡說。其取潞州之時間,薛史《武皇紀上》訂為中和三年十一月;而《李克修傳》及《通鑒考異》卷二五所引《孟方立傳》皆訂為十月;《通鑒》則進一步訂為“冬十月辛亥(十八)”。今依《通鑒》。由此,訂克修當於中和三年冬十月辛亥(十八)之後僅稱留後,至四年八月始表為昭義節度較為合理。
4.崇韜典軍務之時間
由上可知,崇韜之典軍務,自當在中和三年(883)十月辛亥(十八)之後。
(三)奉旨鳳翔及用為中門使
1.奉使鳳翔
此事詳情不見史載,筆者推測,事當在大順元年(890)夏秋之季張涪伐河東之時。據史,克修於大順元年三月卒,由是,崇韜“歸隸太原,以為典謁”。五月壬子,張?睿帥師發京師,六月,“會宣《武、鎮國、靜難、鳳翔、保大、定難諸軍於晉州。”至八月,克用部將李存孝擒孫揆,伐河東之眾遂節節敗退,至十一月大敗而歸。由此分析,崇韜之“奉使鳳翔”,時當在五月至八月之間,旨在遊說鳳翔帥李茂貞,以瓦解張涪伐河東之行動。據《通鑒》,此次進兵中,“邰、鳳之師未戰而走”,“(韓)建兵不利,靜難、鳳翔之兵不戰而走……靜難、鳳翔、保大、定難之軍先渡河西歸,溶獨有禁軍及宣《武軍合萬人,與韓建閉城拒守。”《通鑒考異》卷二四引《太祖紀年錄》雲:“邰鳳之師望風遁歸。”由上可以看出,如果說李茂貞的鳳翔軍在此次行動中起了什麽作用的話,那就是每戰率先“不戰而走”、“望風遁歸”,以陷張溶於孤立挨打之境地。據史,此後一段時間李茂貞漸與克用密切,故日崇韜“奉使鳳翔,稱旨”。(冊府》卷三四七、三0九俱載:“奉使鳳翔,稱旨”,遷左教練西宮使。依上考,事當在大順元年(890)六月間。
以上考證主要參照劉國賓先生《郭崇韜生平事跡考辯》,轉論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