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陳不飛這番回答,長孫皇後臉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失望神情。

她是希望陳不飛能夠有所誌向的,入朝為官,輔佐君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肆意灑脫,快活人生。

因為隻有入朝為官,效於皇命。

身份地位達到了一定的層次,才有資格迎娶長樂公主。

如果陳不飛隻是一介草民,那他絕對是沒有資格讓公主下嫁。

哪怕長孫公主和李世民同意,全朝的文武百官也不答應。

這其中涉及到一些禮法相關的事宜。

所以長孫公主對於陳不飛這樣的回答不是很滿意。這個年輕人雖然有大才,但卻有一點不思上進了。

“誒,陳兄還是這樣淡泊名利,不過我相信你最終一定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李承乾沒有察覺到自己母後的神情異樣,而是拍了拍陳不飛的肩膀感歎道。

他當然希望陳不飛入朝為官,這樣的人才如果不當官可真就可惜了。

李承乾現如今心中躊躇滿誌,就想著未來大展宏圖,陳不飛與他年紀相仿,等將來他繼位了,二人完全可以鑄就一段君臣相輔的千古佳話。

不過這些想法,李承乾自然不會說出口,畢竟現在父皇正值壯年,乃是如日中天的時期。

李承乾雖然性格有些大大咧咧,豪爽義氣,但並不代表他真的傻。

有些事兒自己心裏可以想想,但絕對不能說出來,哪怕他是當朝太子。況且母後就在一旁!

不過李承乾沒有察覺到異樣,心思細膩的陳不飛卻看出了一些門道兒。

長孫皇後貌似不太滿意自己的回答,這讓陳不飛心中有些忐忑起來,他從來不會小覷眼前這個看似溫婉大方實則外柔內剛的皇後。

長孫公主在曆史上都是極其有名的皇後之一,是難得的賢後。

要是她對自己心生不滿,到時候在李世民耳畔吹吹枕邊風,自己恐怕小命不保。

這畢竟是一個皇權至上的時代!

而且經曆了一些事情之後,陳不飛也逐漸明白入朝為官雖然會給自己帶上一層枷鎖,但是也有很多好處。

在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哪怕再有錢,也隻是被剝削的階級。

沒有一定的權力,說不準就哪天就會有滅頂之災。

因此陳不飛沉吟半響,再次開口補充道:“回稟皇後,草民也不是完全沒有入朝為官的打算,隻是近期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要做,等一切都安定下來,我也願意為我們大堂出一份力。”

“好啊,陳兄,我就等你這句話了!”

一旁的李承乾聽聞雙眼頓時放光,一臉欣慰的拍了拍陳不飛的肩膀。

長孫皇後也微微頜首,臉上又露出了一抹溫婉的笑容。

陳不飛見狀頓時舒了一口氣,剛才在某一個瞬間,他甚至感覺眼前這位皇後比李世民給他的壓力還要大。

“皇後,高明,那我先告辭了,皇上還在禦書房等我麵聖呢。”

陳不飛站起身來衝長孫皇後一躬身,然後又看向一旁的李承乾開口道:“去吧。”

長孫皇後擺了擺手,陳不飛見狀便退了下去。

跟著宮內的太監在皇宮之中一路穿行,過了一盞茶的時間,終於來到了禦書房。

這裏平時是李世民批閱奏折辦理朝政的地方,整個禦書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走入禦書房內,正中央掛著一幅牌匾。

牌匾上是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史可明鑒!

整個房內的擺設顯得古色古香,並沒有外部那一般的奢華,反而有一種書香的氣息。

李世民本就不是一個驕奢的人,這樣的裝潢風格倒是蠻符合他的性格。

陳不飛收斂起了所有心思,看向正端坐在書桌前批閱奏折的李世民,隨即深深鞠了一躬。

“草民陳不飛,拜見皇上。”

李世民淡淡的抬起眼眸,看了陳不飛一眼。陳不飛沒有下跪,不過他也並不介意。

大唐的君臣關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和睦的,並沒有後世清朝那樣主子與奴才的身份差距。

“賜座!”

李世民一聲令下,頓時就有太監抬著一把椅子走了上來。

陳不飛也沒矯情直接坐了下來,而李世民此時又繼續開始批閱奏折,陳不飛隻好規規矩矩的坐著等待。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李世民書桌前的奏折逐漸減少。

陳不飛有些百無聊賴地四處張望,顯然等的有些枯燥無味。

不過李世民依舊把他晾在一旁,一直盯著眼前的奏折認真批閱。

不過陳不飛很快發現李世民的眉宇之間帶著一抹憂愁,顯然心情不是很好。

又過了半晌,李世民終於放下了手中的奏折,抬起頭來看像陳不飛。

“你們都退下吧!”

李世民屏退左右,等到一幫太監退出禦書房之後,他才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誒,不飛啊,朕這次找你來是有要事相商,我知道你小子鬼主意很多,說不準能給我帶來一些啟發。”

聽到李世民這番話,陳不飛連忙起身。

“皇上謬讚了,草民隻不過是一個鄉野村夫,哪裏有什麽真知灼見。”

“嗬嗬,你就不用在我麵前謙虛了,朕這次找你來是想問問對現如今朝廷的人才選拔製度有什麽看法?”

李世民嗬嗬一笑,私底下跟陳不飛相處,他逐漸放下了皇帝的架子。

人才選拔製度?

陳不飛聽聞頓時揚了揚眉頭,他萬萬沒想到李世民居然會突然問自己這個問題。

前世的陳不飛也算是對曆史頗有研究,李世民的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個科舉製度。

根據曆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最早提出科舉製度的其實是前朝的隋煬帝楊廣。

在此之前的朝代,朝廷選拔人才的製度無非就是保舉製。

所謂保舉製,就是由一些大儒推薦,從豪門望族當中選拔人才,最終組成皇帝手底下的班底。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手底下的人才基本都是這種製度推薦出來的,清一色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

最著名的就是劉備聽人舉薦而三顧茅廬,諸葛孔明出山定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