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知道如何變革,難道他們看不到海津縣的賬單嗎?
不肯動腦,又不肯學習,這些人簡直是愚蠢的到家了。
朱元璋想到此處,心中有火。
他都需要下去取經和學習,而這些官員卻停滯不前。
好方法擺到了眼前,卻不知道借鑒,他又如何不上火。
馬皇後走進禦書房手裏還端著粥水。
這是心疼朱元璋熬夜批改奏折,所以特意的親手熬的一碗粥。
“飯桶,這戶部全都是飯桶!”朱元璋忍不住破口大罵。
“陛下這是怎麽了?為何發如此大的火!”馬皇後把粥放下。
“還能怎麽了,就是被底下的這些飯桶給氣的。”
“趙文泰這個大貪官都能把賬本做的一目了然,堂堂的戶部卻做不到這些。”
“一個縣城的賬單要比戶部還要厲害,咱都覺得丟不起這個人。”
朱元璋在說著趙文泰送上來的賬本的優點,馬皇後好奇的過來看了看。
雙方的賬本都擺在桌子上,所以隻要是簡單的對比就能夠得出結論。
馬皇後看完海津的賬本,忍不住的感慨。
“這賬本讓人看起來確實是很舒坦,再也不用煩躁了。”
“能想出用這種格式行文的人也是一個人才,想必也是考慮到了審閱賬本的人的難處。”
“趙文泰這個人還是很有本事的,處處都能讓人感到驚喜。”
“他上任隻不過半年就能夠有如此的政績,這也算是難得的人才又有上進心。”
馬皇後用手指著賬本的第一頁上麵記載的數字。
“陛下你看,海津去年的整體收入隻有二十萬兩,今年已經達到了八十萬兩了。”
“在看,去年的稅收,隻有十萬兩,今年的稅收翻了一倍,這證明種地和商業經營的人收入多了一倍。”
“在看囤糧食的產量,開荒的農業用地隻增加了百分之十,但是糧食的總產量卻增加了百分之八十。”
“這是農業方麵用了心,又用對了辦法,才能提升上來如此多的產量。”
馬皇後說完表麵文字的對比,又在說這文字看不到地方。
海津縣在趙文泰的治理下商業是井井有條。
而且,海津硬件建設的又非常的好,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縣城。
最讓人驚奇的是,趙文泰並沒有伸手從朝廷要銀子,這一切全都是自身解決。
曆朝曆代修橋補路都是地方籌集一部分經費,然後朝廷再撥付一部分。
能自行修建路和橋的地方,都是江南的那些富足的地方。
第一次一個小縣城也可以自行建橋修路。
海津縣的經商環境又非常的好,那些土匪受到了幾次的圍剿,再也不敢輕而易舉的踏上海津縣。
這其中的任何的一項拿出來,其他的官員都夠吹噓和炫耀幾年了。
聽到馬皇後的話,朱元璋歎了一口氣說道。
“趙文泰有本事這不假,就連咱都佩服他的頭腦和能力。”
“但是可惜這是一個貪官,這是不爭的事實。”
“難道官員的德行真的可以因為政績而掩蓋嗎?”
“難道黑心的人都能因為聰明的頭腦和做了點事情就把自己漂白了嗎?”
朱元璋一連兩個反問,其實這也是在問他自己。
他痛恨貪官,但又不舍得砍了趙文泰的腦袋。
他覺得自己陷入了兩難的選擇。
馬皇後倒沒想那麽多,她隻聽到了朱元璋在誇獎趙文泰聰明。
她倒是有了一個想法。
“既然你覺得趙文泰有本事,而且又有獨特的想法,咱們為啥不學學呢。”
“哪怕咱們學了,咱們也可以把孩子送過去學習。”
“等孩子學了這些本事,到時候都可以成為你的好幫手。”
“才能和頭腦可是不分黑與白,學到手了就是本事。”
馬皇後的話讓朱元璋眼前一亮。
之前他沒往這個方向想,現在一拍桌子說道。
“嗯!”
“咱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
“老四整天不著調,就願意有槍弄棒,不願意學習治國的策略,也不大願意動腦筋。”
“這次不如讓老四過去讓趙文泰好好的**一下,讓他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本事。”
之前征戰天下的時候,朱元璋認為萬夫莫當的大將軍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現在他可不這麽想了。
現在能治理天下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他的兒子根本就不必再騎在馬上帶兵打仗。
他隻需要讓自己的兒子具備文韜武略,而不是舞槍弄棒,這二者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的。
畫麵一轉。
禦書房裏。
朱元璋和朱棣說了讓他去學習的事情。
還沒等朱元璋提及要去哪裏曆練的事情,朱棣就瞪大了眼睛。
朱棣腦袋和撥浪鼓一樣:“不。”
“父皇,兒臣不去,兒臣死也不去。”
“我要封狼居胥,我要上戰場練兵,我要幫父皇開疆擴土。”
“讓那些異族臣服,才是兒臣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曆練。”
朱元璋恨鐵不成鋼。
他就知道朱棣可能有反抗的心思,卻沒有想到表現的如此強烈。
他拍著桌子在嚎叫道:“你再說一遍!”
“再說一萬遍我也不去。”朱棣拿出了倔強的一麵。
“砰……”
朱元璋一腳把朱棣踹倒在地,然後指著鼻子破口大罵道。
“咱怎麽生了你這麽個玩意兒。”
“學文化和本事有什麽不好的,隻會練武的人到什麽時候都隻是一個莽夫。”
“腦袋都不開竅,還當個狗屁的將軍。”
“諸葛孔明什麽時候拿刀親自上戰場了,人家會武功嗎?”
“你看他耽誤指揮千軍萬馬了嗎,人家憑的是腦袋。”
“你再看看你,氣死老子了。”
“還坐在地上幹什麽?給咱滾起來。”
朱元璋罵了一通,火氣消了一些,坐在凳子上盯著朱棣。
朱棣從地上爬起來不敢說話,但是仍然有不服氣的樣子。
朱元璋可不管朱棣是怎麽想的,總之他是一定要讓朱棣去學習。
“咱告訴你這一次去海津,少學那些沒用的,多和趙文泰學學治理地方的方法。”
“特別是那些對百姓有利的製度,一定都要學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