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柏這個後世來的穿越黨來說,小時候還做夢學校爆炸了、班主任病倒了等各種奇葩事情。

為的其實就是能不去讀書而已。

可實際上,等他真正從學校走出來,並且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段時間以後。

他就能夠明白,學校帶給他的幫助究竟有多大。

尤其是在國外見識過一段時間以後,他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國內的義務教育,是何等偉大的國策。

或許會有許多人說這什麽應試教育扼殺了天性、掐死了不少天才的科研之路之類的屁話。

可實際上呢?

龐大的人口基數,讓華夏文明的領導者、統治者,在考慮問題時,從來不會著眼於某一撮人。

隻有著眼於所有人、具有強大普適性的政策,才是真正好的政策。

而顯然,義務教育製度,就是華夏堅定不移的國策。

固然這政策也有其弊端在。

可就是這樣的政策,幾十年堅持下來,給華夏輸送了大量中低層次的勞動力。

至於說高端人才?

隻能說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機會的!

而且,在朱柏印象當中,也不僅僅隻有華夏才是施行的義務教育。

還有一個國家,同樣是靠著義務教育崛起的,那便是普魯士。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1717年發布了普魯士義務教育令,也叫做《勸告上諭》。

這裏麵規定普魯士居民必須送其4~12歲的子女入學。

而學習的內容包含宗教、閱讀、書寫、計算及“一切足以增進他們的幸福與福利”的課程!

這義務教育可不僅僅是福利課程,他可是一項法令來著,違者嚴懲!

而且每名學生每周需交5分尼學費,貧窮家庭子女的學費可以從地方貧人救濟金中支給。

正是這樣的政策,讓普魯士擁有了大量粗通文墨的素質人口。

這些人不僅僅會是僅僅需要簡單培訓就能上崗的優秀工人,同時,配合普魯士的義務兵製度,他們將是優秀的兵源。

畢竟,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對於兵源的要求早就不是當年那種隻需要身前體壯就行的程度了。

能夠學會裝備保養、操作,能夠看懂地圖、作戰指令,同時還能通過簡單培訓迅速轉崗到其他崗位。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兵源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基礎上的。

而顯然,普魯士的義務教育令,在長久的堅持之下,做到了國民素質的提升和兵源質量的提升。

如今,到了朱柏這裏了。

在下定決心要普及教育之後,朱柏壓根沒用多久,便重新整理和發布了獨屬於大華的《義務教育令》

在朱柏構建的教育體係當中,現有的教育製度進行了重新分級、調整。

整個大華的教育體係將一共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小學,國中,大學。

原本朱柏是想著全程免費的,可隻是簡單測算一下以後,朱柏就被嚇住了。

那資源、資金的消耗量未免太過於嚇人了。

最讓人頭疼的是,這種嚇人的投入,還不僅是一次性的,而是每年都要投入的持續性支出。

關鍵是,這種支出將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越來越大。

所以,最終朱柏還是規定,隻有小學是免費就讀,相當於後世的義務教育了。

可即便如此,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得上一項極其先進的教育製度了。

此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恐怕都不可能大麵積普及這種免費教育製度。

隻有大華,隻有朱柏,才會在這種暫時還看不見功效、看不見結果的政策上,進行如此大刀闊斧的投入。

也正是這番政策的實施,讓現在整個上京城,這個大華人口最多的城市在教育方麵的開支瘋狂飆升。

從朱柏查看到的情況來看,目前上京的義務教育的開資已超過兩百萬兩黃金了。

這數字若是放在其他國家,是足以拖垮一個帝國的。

哪怕富有如大明也拿不出這等資源來,可放在朱柏身上,他卻覺著還好!

至少他掃了一眼自己係統當中的資源以後,還挺淡定的。

不過朱柏心裏也明白這隻是開始,伴隨時間推移,還有更多的開支出現。

可朱柏有信心堅持下去,而且大華也是在高速發展的,暫時又沒有什麽戰事之類的開銷,那麽,這義務教育也不是支撐不下去。

同時,伴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男女平等一事也被朱柏提了出來。

朱柏作為皇帝,首先開始作為代表招募女官。

這些女官可不僅僅是做一些服務型工作的,她們這些人是真的優中選優,而後直接跟以往那些男人一樣,同工同酬的開始了工作。

這對於整個大華來說,都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改革和巨變。

倒是大華疆域內,無論是上京城還是美洲的百姓,在得知朱柏所施行的一係列的改革後,簡直激動得不能自已。

對於他們來說,要求簡直不要太低。

原本想著,大華稅負低、政治清明,就已經很不錯了。

如今看來,大華對於他們的孩子也是有安排的,將來他們的孩子,不會跟他們一樣隻會傻乎乎的種地了。

這讓他們豈能不激動?豈能不熱情?

一時之間,整個大華都能聽到盛讚陛下英明的聲音!

而這,就是百姓最真實的呼聲。

……

而就在朱柏對大華的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建文帝這邊所在的大明已經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朱允炆原本就是個眼高手低的憨貨。

之前齊泰帶著十萬大軍直接送到了大華的嘴裏就不用說了,哪怕按照原本曆史上的各種操作,朱允炆也算是徹底把自己給作沒了。

而如今碰上了加強般的朱棣,那就更不用說了。

燕王朱棣的奪嫡之戰,算是徹底進入白熱化了。

李景隆作為朱允炆依仗的大將軍,或者說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大將,看似忠心耿耿。

可實際上呢,他作為李忠文的兒子,從小就是跟朱棣一起長大的,哥倆的感情簡直不要太好。

這要說李景隆跟朱棣沒聯係,鬼都不信!

而到了建文三年六月,燕軍駐紮龍潭,整個大明朝廷都不由得震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