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解放全東北(2)

青年軍二○七師的全體官兵都是從各部隊挑選的國民黨黨員,十分反動而頑固,這時在沈陽有兩個旅(還有一個旅被調到廖耀湘兵團在遼西會戰中被消滅),駐紮在沈陽的西南部。五十三軍的起義軍官曾努力做過其中一個旅一些軍官的工作,希望能拉出一部分人參加起義,但沒有結果。東野總部首長曾專門下達了捉拿該師師長戴樸的命令:“二○七師師長戴樸極端反動,已令其部屬焚燒物資,望各部注意清查逮捕,以便戰後依法處辦。”但戴樸已在混亂中化裝逃跑,故而未能捉拿歸案。不過也由於戴樸已逃跑,所以該師在我軍的壓力下無法形成有效的反抗,10月31日下午,我十二縱和二縱在對沈陽進行包圍時,就在小郭莊與二○七師交了火。由於敵人事先製作了不少用3厘米厚鋼板焊成的“活動碉堡”,可以在裏麵推著走,猶如人力裝甲車一般,曾讓我先頭部隊遇到了阻力。第二天,我軍的大部隊到了,集中了18個炮連對敵人進行轟擊,然後衝到近處拚刺刀,在蘇家屯消滅了二○七師1.3萬餘人。與此同時,我一縱也在10月31日趕到沈陽,並在鐵西區與二○七師交手,攻破了敵人的防線,進入城內。二縱也從鐵西區向城中的縱深前進,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座大樓內抓獲了二○七師新一旅旅長李莊一以下4200多人。11月2日,我軍獨立第十二師和十三師在東大營拿下了二○七師的最後一個據點,另一部分在喬家窩棚企圖以假投降來尋機逃跑,未能得逞,也被我軍殲滅。殲滅二○七師,是我軍解放沈陽過程中進行過的真正意義上的戰鬥。

我軍在解放沈陽的過程中,一共殲敵13萬多人,其中有將級軍官106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與物資,其中有大炮1685門、機槍4811挺、步槍7萬多支、汽車841輛、坦克43輛、裝甲車114輛。這是我軍戰史上第一次在一次戰鬥中獲得如此多的軍用物資。我軍在沈陽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收獲,就是完整無缺地接管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沈陽兵工廠。沈陽兵工廠的中將廠長陳修和是陳毅的堂兄,為人正派,傾向進步,在他的艱苦努力之下,抵製了國民黨政府多次要他遷廠或炸廠的計劃,將設備8000台、職工1.2萬人的大兵工廠完整地保護了下來(該廠每月生產的槍支彈藥就可以裝備一個師),將大量的彈藥和設備交給了東北局,為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三、五大書記會餐

沈陽的解放,標誌著全東北的解放,也標誌著遼沈決戰的結束。

曆時52天的遼沈決戰,我軍共消滅國民黨正規部隊的一個“剿匪”總司令部、一個指揮所、四個兵團司令部、11個軍部、33個整師;還消滅國民黨非正規部隊的一個警備司令部、三個省保安司令部、一個騎兵司令部、13個師,總共消滅敵軍47.2萬多人,其中生俘32.4萬人,俘虜中包括國民黨將級軍官180人。繳獲各種火炮4700門、飛機16架、坦克76輛、裝甲車151輛、汽車2000多輛、騾馬5600多匹、各種槍械10萬支以上。更何況在被我軍消滅的國民黨軍隊中,有不少都屬於蔣介石的精銳(按: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的一致看法,在抗日戰爭中參加過遠征軍的美械裝備部隊,即視為蔣軍的精銳部隊。在東北解放戰爭戰場上,就有8個軍屬於這樣的精銳之師)。遼沈決戰是我軍有史以來所打的第一場大戰役,不僅大量消滅了敵人,也大量裝備了自己,為下一步全國的解放戰爭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在這場決戰中,我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共犧牲14010人,受傷53327人。

遼沈戰役之後,我軍在數量上第一次超過了國民黨軍隊。我軍這時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30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則下降到隻有294萬人。

11月2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和全體東北同胞:

熱烈慶祝你們解放沈陽,全殲守敵,並從而完成解放東北全境的偉大勝利。東北是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最大的中心,國民黨反動政府在美國帝國主義積極援助下,從1945年冬季以來就曾經用極大力量來搶占東北,先後投入兵力及收編偽軍胡匪共達110萬人。依靠我東北前後方全體軍民團結一致,英勇奮鬥,並得到我關內各解放區的勝利配合,在三年的奮戰中殲滅敵人100餘萬人,終於解放了東北九省的全部土地和3700萬同胞,粉碎了中美反動派奴役東北人民並利用東北以挑撥國際戰爭的迷夢,奠定了數年內解放全中國,然後將中國逐步建設為工業國家的鞏固基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謹向東北軍民表示感謝與敬意。希望你們繼續努力,與關內人民和各地人民解放軍親密合作,並肩前進,為完全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驅逐美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解放全中國而戰。

東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也就在這一天,在西柏坡,炊事員為五大書記做了一頓豐富的晚餐,餐桌上有毛澤東最愛吃的紅燒肉,有從滹沱河中抓來的魚,有戰士們打來的斑鳩,有米粉肉和酸菜炒肉絲,這是西柏坡罕見的盛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這五位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興高采烈地慶祝東北的大勝利。毛澤東一邊拿筷子,一邊說:“東北告捷,蔣介石完蛋的日子就不遠了。”

12天以後,即11月14日,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評論《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中這樣寫道:

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這是由於四個月內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英勇作戰的結果,而特別是南線的睢杞戰役、濟南戰役,北線的錦州、長春、遼西、沈陽諸戰役的結果。……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隻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毛澤東的上述判斷,是完全從客觀形勢的科學分析得出的。不僅得到了全黨全軍的堅決支持,就連杜聿明這位老對手,遼沈決戰之後在北平和傅作義私下談話中也承認:“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它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超過關內共軍。從軍事上講,共產黨在一年之內將統一中國。”幾年之後,在台灣回顧往事的蔣介石在《蘇俄在中國》

一書中談到東北戰局時,也這樣寫道:

是我們政策和戰略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將我們國軍精銳主力調赴東北,陷入一隅,而不能調動自如,爭取主動,最後東北一經淪陷,華北乃即相繼失守,而整個形勢也就不可收拾了。

四、接管沈陽

沈陽是一座全國性的大城市,在當時就有約200萬人口。在解放之後如何管理和改造這座大城市,我黨還相當缺乏經驗。所以,還在沈陽解放之前的10月26日,東北局就在哈爾濱召開了專門會議對接管東北後的很多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會議決定由陳雲擔任沈陽市軍管會主任,伍修權擔任副主任兼衛戍部隊司令員,陶鑄任軍管會副主任兼市委書記和衛戍區政委,朱其文任沈陽市長。東北局決定抽調4000名幹部進入沈陽進行接管。據當時的老同誌回憶,哈爾濱市的幹部除了少數留守之外,幾乎全部去了沈陽。而且,是28日動員,29日就上火車出發。11月2日,陳雲、伍修權等和早已在沈陽城外的陶鑄(當時陶鑄任遼北軍區政委)等一道進入沈陽。11月4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率東北野戰軍總部也進入了沈陽。

由於東北局事先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充分,對沈陽的接管相當順利,隻在城中戒嚴了三天,由擔任衛戍任務的一縱、二縱、獨立一師、獨立四師對城中重要部門和作戰物資進行接管,對敵人的散兵遊勇進行收容,組織對付蔣介石派來的飛機轟炸,著手組織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

三天以後,商店營業,水電暢通,軍管會從南滿調運來的糧食,從阜新調運來的煤炭都向市民保證供應,新生的沈陽各項工作和社會秩序逐步走上正軌。從此,沈陽這個東北最大的城市、全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獲得了新生。

五、百萬雄師入榆關

曆時52天的決戰結束了,東北野戰軍的指戰員們實在太累了,11月3日,東野總部發布命令,讓全軍休整一個月,總結經驗,縫補軍衣,補充新兵,集訓俘虜,傷員歸隊,理發洗澡補睡眠,治病療傷擦槍炮,準備下一步新的戰鬥。

就在東北野戰軍休整期間,根據中央軍委11月1日發布的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通令,東北野戰軍進行了整編。原來的12個主力縱隊改稱為軍,即:一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二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一直依次到十二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軍。原來在長春起義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改編之後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原來的第一至三十六師依次改稱為第一一二至一四七師。按中央軍委的規定,每個軍都是三個師,根據東北的實際情況,經中央軍委批準,東北野戰軍的每一個軍都編入一個獨立師,這樣,東北野戰軍每個軍都是四個師,6~7萬人。與此同時,總部負責人也有所變化。為了讀者閱讀方便,現將全軍統一序列之後的東野編製與負責人排列於下:

司令員林彪。

政治委員羅榮桓。

參謀長劉亞樓,副參謀長曹祥仁。

政治部主任譚政,副主任陶鑄。

後勤部第一部長周純全,第二部長李聚奎。

後勤部政治委員陳沂。

炮兵司令部司令員(缺),政委邱創成,副司令員賈陶、蘇進、匡裕民,參謀長匡裕民(兼)。

炮兵縱隊司令員蘇進(兼),政委邱創成(兼),副司令兼參謀長匡裕民,副政委劉登瀛,政治部主任吳濤,副主任張誌毅。

鐵道縱隊司令員(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蘇進、李壽軒(後),政委(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偉。

第一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副司令員陳伯鈞,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

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黃誌勇。

第三十八軍軍長李天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梁必業,副軍長兼參謀長曹裏懷,政治部副主任吳岱。三十八軍轄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五一師。

第三十九軍軍長劉震,政委吳法憲,副軍長吳信泉,參謀長王良太,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副主任賀大增。三十九軍轄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五二師。

第四十軍軍長韓先楚,政委羅舜初,副軍長沙克,副政委劉西元,政治部主任卓雄。四十軍轄一一八、一一九、一二○、一五三師。

第四十一軍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副軍長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文,參謀長李福澤。四十一軍轄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一五四師。

第四十二軍軍長萬毅,政委劉興元,副軍長吳林,副政委唐凱,政治部主任郭成柱。四十二軍轄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一五五師。

第四十三軍軍長洪學智,政委賴傳珠,副軍長楊國夫、李作鵬,副政委劉其人,第一參謀長雷震,第二參謀長黃一平,政治部主任鄧飛。四十三軍轄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一五六師。

第四十四軍軍長鄧華,政委吳富善,副軍長曾克林,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譚甫仁,參謀長高體乾。四十四軍轄一三○、一三一、一三二、一五七師。

第四十五軍軍長黃永勝,政委邱會作,副軍長張天雲,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段德彰。四十五軍轄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五八師。

第四十六軍軍長詹才芳,政委李中權,副軍長楊梅生,參謀長袁淵,政治部主任王逸群。四十六軍轄一三六、一三七、一三八、一五九師。

第四十七軍軍長梁興初,政委周赤萍,副軍長方強,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孔石泉。四十七軍轄一三九、一四○、一四一、一六○師。

第四十八軍軍長賀晉年,政委陳仁麒,副軍長周仁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楊春圃,參謀長何廷一。四十八軍轄一四二、一四三、一四四、一六一師。

第四十九軍軍長鍾偉,政委袁升平,副軍長熊伯濤,政治部主任陳誌芳。四十九軍轄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一六二師。

第五十軍軍長曾澤生,政委徐文烈,副軍長葉長庚,參謀長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五十軍轄一四八、一四九、一五○、一六七師。

上述的整編工作是在全軍中統一進行的。整個人民解放軍共分為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個野戰軍。華北兵團作為中央軍委直屬的機動兵團,當時也稱為華北軍區野戰軍,所以人們往往也稱之為華北野戰軍。野戰軍之下有兵團,兵團之下有軍。地方部隊則以警備旅、獨立旅為最高單位,隸屬於各軍區建製。當時的一級軍區有5個,即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軍區。二級軍區有3個,即晉綏、豫皖蘇、冀察熱遼軍區。隻有遊擊部隊還保留縱隊和支隊的名稱。由於當時全國各部隊的整編都是在戰爭中逐步完成的,此時又正值淮海決戰和平津決戰之時,所以當時留下來的絕大多數軍史檔案都還是按習慣的稱呼,稱的是原來的番號。為了不致產生混淆,後來在絕大多數軍史資料和曆史著作中,在敘述淮海決戰和平津決戰的曆史時,仍然是按原來已成習慣的叫法稱為縱隊,對師一級的稱呼也仍然是按原來的番號稱呼。一般都是在1949年4月中央軍委將四個野戰軍統一編號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之後,對各軍各師才用新的番號。為了與大多數已有的著述一致,不致讓讀者產生歧義和誤解,我們在《平津戰役》的敘述中仍按大多數已有的著作的習慣處理的。

按照中央軍委和東野總部的計劃安排,東北野戰軍的將士們是應當多休息幾天的。但是,中國革命戰爭的形勢發展太快了,中共中央已經決定要乘勝前進,在一年中完全打敗蔣介石反動政府,取得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這時的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成為我軍幾大集團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後勤供應最充分的野戰兵團。中共中央要給它加重擔,要讓它去接受新的戰鬥任務。

1948年11月18日,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立即結束休整,迅速入關,提前發起平津戰役。這一天,距東北大地停止戰火、部隊休整剛剛半個月。

其實,早在沈陽還未解放之時,即在10月29日,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東野總部就已派遣四縱、十一縱的全部,以及三個獨立師、一個騎兵師共約11萬人,組成先遣兵團,在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參謀長黃誌勇的率領下先行入關,挺進了冀東。

東北野戰軍總部得到軍委命令之後,立即動員全軍,星夜準備,僅僅用了5天時間,即1948年11月23日,其主力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四十三軍、四十四軍、四十五軍、四十六軍、四十七軍、四十九軍,炮縱、鐵道縱隊全部集結完畢。除特種兵外,每個縱隊編入一個獨立師、一至四個獨立團、三千至一萬名解放戰士。總共73萬餘人,分兵三路,西路由喜峰口、中路由冷口、東路由山海關秘密入關,猶如鐵流滾滾,開赴平津戰場(如果加上先遣兵團的四十一軍和四十八軍,東野入關部隊總數是84萬多人。屬於東野建製的五十軍留在吉林整訓,1949年6月14日奉中央軍委命令入關,所以一般都說是“80萬大軍入榆關”)。

11月30日,林彪、羅榮桓率總部離開沈陽入關。一場新的決戰,即將在關內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