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談談打打(2)

這不是一般的鼓舞士氣,還有一個全國性的大局考慮在內。這時正是國共兩黨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調停下進行和平談判的重要時期,而東北正是談判的重點地區。3月27日,軍事調停處執行部的三人小組正式簽訂了一個《調處東北停戰協議》,能否執行,尚不確定。如果我們能守住四平,也就守住了長春,就有了和蔣介石進行談判的實力。假若能夠執行停戰協議,東北就會成為我占領長春、哈爾濱,國民黨政府占領沈陽的南北分治局麵。而我軍如果守不住四平,讓對方直上北滿,長春也就很難守住,這將置我方在談判中於極為不利的境地,蔣介石就決不會與我方停戰談和,我們在東北就更加被動。正是出於這種大局上的考慮,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電報上不止一次用了“死守四平”這樣的提法。

可是,林彪並不樂觀。在第一線的他很清楚:前一段時間的戰鬥,暴露出了我軍不適應這種陣地戰的很多毛病,如火力的配備、對付火箭筒和坦克的辦法、工事的修築等,缺陷很多。還有一個致命問題是彈藥的供應。長期的陣地戰對彈藥消耗很大,我們到東北後從日軍倉庫中取得的那點彈藥快用光了,自己的兵工廠還未建起來,如果把新調過來的部隊都拉上去,把彈藥打光,以後怎麽辦?為了補充四平前線的彈藥,羅榮桓出麵請蘇聯方麵幫忙,從海路經朝鮮調撥了八列火車的彈藥和藥品,誰知在梅河口火車站被國民黨空軍炸掉了。

南滿的敵軍在攻占本溪後,廖耀湘的新六軍等部被杜聿明調到四平前線,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從國外回到了軍中,加上陳明仁的七十一軍,國民黨軍隊的三支主力軍一齊壓向四平。

新一軍和新六軍同屬於國民黨軍隊中的五大主力之一,而且是一對孿生的難兄難弟。新一軍1943年1月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第一任軍長是鄭洞國,下麵兩個師長是孫立人和廖耀湘。這是國民黨軍隊中第一個全部美式裝備的軍。這支部隊在印度蘭姆伽成立後接受了嚴格的美式訓練,又增加了大批青年學生。這兩支部隊遂成為東北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支柱。這時,同時向四平展開了進攻。

由於敵軍三個主力軍一齊向我壓了上來,而且其中有兩個國民黨軍隊的王牌軍,戰鬥力很強,我軍的防線不得不拉長,兩翼長達100多公裏,形勢對我明顯不利。林彪曾將守四平的各種困難如實向中央報告,黃克誠更是明確向中央建議放棄四平和長春,用以保存實力,以求再戰。但中央從全局出發,仍要求林彪在四平死守,因為從全局來說,“四平街保衛戰支持的時間愈長愈有利”。

當杜聿明把他在東北的主力基本上都集中到四平之後,從5月14日開始以10個師的兵力再度向我軍發起了進攻。這時雙方的對陣形勢是:

黃克誠的三師和梁興初的一師對付西邊的敵七十一軍,新從南滿調來增援的程世才的三縱和三五九旅對付東邊的新六軍,楊國夫的七師和彭明治的七旅對付正麵的新一軍,萬毅的一縱增援製高點塔子山。15日,三個方向同時進行激戰。在三道林子北山陣地上,新一軍在飛機、重炮的支持下向我軍進攻,北山陣地高不過20米,寬不到100米,可是平均每分鍾都要承受100多發重炮炮彈和幾十枚重磅炸彈的狂轟濫炸,整個陣地完全成了一片火海和血山。新六軍用部分兵力和我作戰,同時用600輛大卡車運送部隊繞路向前衝,再用飛機掩護,突破了我三縱的防線,然後會同新一軍猛攻四平的製高點塔子山。我守塔子山的七縱和火速增援七縱的三師十旅的指戰員打到18日,傷亡殆盡,塔子山終於失守。塔子山一失守,四平就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更重要的是,我軍有被敵人切斷後路的危險。林彪在無法等待中央批準的情況下,下令全軍撤出四平。19日,敵軍進入四平。

四平之戰,是我軍進入東北後打的第一次大仗,我軍共投入了8萬人馬,結果並未保住四平,雖然消滅了敵人1萬多人,但是自己的主力部隊傷亡達8000人以上,有的師、旅基本上失去了戰鬥力。這一仗,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阻滯了敵人的北進,在當時,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中共中央在給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電報中說:

“四平我軍堅守1個月,抗擊敵軍10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曆史意義的。”

對於這個大仗在當時該不該打,如果要打又應當如何打,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以後,我軍的高級領導人都有著不同的意見。當時東北局的結論認為:“防禦戰不是消滅敵人的有效手段,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宜采取大規模的防禦戰。四平保衛戰是由於對時局估計的錯誤而形成的,以為守住了四平就能獲得和平。這種作戰按當時一般條件是不甚適宜的。”幾十年之後,親身參加了這一戰役的韓先楚上將在他的回憶錄中是這樣認為的:

四平保衛戰,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了城市防禦戰,是我軍進入東北後,領導層對和戰問題看法不一、掌握不定的集中反映。在我軍處於劣勢情況下,過多地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與敵進行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略上是失策的。不過,經過四平保衛戰和大撤退的反麵教育,徹底消除了和平幻想,對東北全黨全軍在和戰問題、根據地建設問題上統一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暫時的沉寂

四平失守之後,毛澤東命令林彪:“長春衛戍部隊應立即開始布置守城作戰,準備獨立堅守一個月,不靠主力援助,現時我主力則將在敵人兩側及遠後方行動。”毛澤東不是不知道大平原上的長春不利防守,也不是不知道我軍已消耗很大,疲憊不堪。這種考慮仍是從當時國共兩黨正在進行的談判這個大局出發的。

就在四平之戰之前不久的4月下旬,蘇軍已完全撤回蘇聯,東北的接收問題已不存在,存在的隻是國共雙方如何劃分在東北所占地域的問題,雙方如果再打,當然就是純粹的內戰。周恩來多次向馬歇爾和蔣介石談判東北的停火問題。這時中原並未怎麽打,馬歇爾還想暫時把內戰控製下來,所以也勸蔣介石停火。他甚至表示,如果再不停火,他就退出調處回美國。這時,中國民主同盟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共產黨的軍隊退出長春,國民黨軍隊也不進入長春,在這種情況下再行談判全麵停火。可是蔣介石非但不停火,反而在四平大打一仗。這時,毛澤東估計在我方和美方的壓力下,停火有一定可能。如果我們能守住長春,就可能在停火時多占有一片地區,就可以在談判中用退出長春來交換其他條件。

但是,事態的發展出乎毛澤東的預料。杜聿明在攻下四平之後,就命令部隊繼續前進,直指長春。杜聿明的考慮是,一則共產黨發動群眾、擴充隊伍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很快攻占長春,東北民主聯軍很快就會有強大的兵力來守衛長春;二則東北最大的水電站小豐滿電站就在長春附近,如不控製在手,整個東北包括沈陽在內用電就無法保證。本來這時蔣介石是沒有命令杜聿明立即進攻長春的,在沈陽督促戰事的國民黨軍隊總參謀長白崇禧也認為打長春把握不大,但杜聿明認為有把握,從而說服了白崇禧,這才指揮著軍隊向北推進。是不是完全有把握,杜聿明心中並不是真正有底。可就在這時,出現了一個突發事件——我軍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出現的最嚴重的一次叛徒事件,即王繼芳的叛變。

王繼芳是一個參加過長征的老幹部,這時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作戰科長。5月19日,當我軍撤出四平之際,他叛變革命,當了叛徒。

由於他原來所擔任的重要職務,了解我軍大量的機密,故而他的叛變給我軍的行動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後果(王繼芳叛變後進了軍統特務係統,四川解放後在重慶被捕,被送到當時第四野戰軍總部所在地武漢市槍斃)。

杜聿明從王繼芳那裏得知了我軍各部減員的情況和已經決定向北撤的部署之後,下定了向北進攻的決心,命令新六軍等部以汽車坦克急速向長春一線推進,並宣布首先進入長春的部隊賞東北流通券100萬元。

這時我軍主力都已投入到四平之戰,長春的兵力不多。在四平之戰後,我軍主力消耗很大,有的部隊在激戰中已經分散,在向長春轉移時,天上有敵軍飛機的轟炸,地上有敵軍機械化部隊不時的攻擊,速度不可能快。長春周圍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兵力少了是無法守住的。

根據這種實際情況,東北局為了保存實力,避免無價值的犧牲,做出了退出長春的決定。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軍隊占領長春。杜聿明本想繼續向北進攻拿下哈爾濱,但他卻在鬆花江南岸停了下來,讓我軍得以沿鬆花江為界暫獲休整。杜聿明所以會停下來,是由於以下兩方麵的原因。

第一,蔣介石為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就在國民黨軍隊進入長春的那一天,他偕同夫人宋美齡,在白崇禧等大員的陪同下,飛到沈陽視察,30日又飛往長春視察。他一來,大小頭目都得陪同或等候召喚,各路軍事行動隻得一概停止。

第二,為了緩解北滿方麵的壓力,中央軍委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我南滿地區部隊在本溪地區尋機殲敵。我遼東軍區部隊在蕭華的指揮下從5月15日開始行動,發起了鞍海戰役。5月22日,我四縱收複鞍山。

在我方的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海城守軍在潘朔端師長帶領下於5月30日宣布起義。6月3日,我軍又攻占了大石橋。整個鞍海戰役共殲敵3300餘人,爭取起義2700餘人。特別是潘朔端的起義是東北第一次整師起義,也是東北戰場上我軍第一次吃掉一個整師的戰例,對東北戰場戰局影響很大。

由於國民黨軍隊已經占領了長春,控製了大半個東北。所以,蔣介石於6月3日飛返南京之後第三天,在和馬歇爾商議之後,宣布停戰15天,以便在下一步的談判中取得主動,在全國人民麵前撈取政治資本。

同時也是為了休整部隊,準備更大的進攻。

停戰期間,國共代表又進行和談。種種情況表明,和談進入了關鍵時期。如果這次和談破裂,國共兩黨之間的和談很可能徹底破裂,內戰將全麵拉開。6月18日,蔣介石通過馬歇爾向中共代表團提出《東北整軍及中共軍隊在關內外劃地駐留之方案》,他要占領包括哈爾濱在內的大部分地區,我黨隻能在佳木斯和齊齊哈爾地區活動。我黨當然不可能接受這種條件。不能和平解決問題,就得準備大打。1946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就向全黨發出了準備大打的指示。6月22日,又給東北局專門發出了類似的指示。6月24日,林彪給中共中央發了一份長電,報告東北如果要大打將會遇到的困難,認為“目前能爭取和平為有利”,為此,可以“作暫時的一定限度的讓步”。6月25日,中央給林彪本人發出了“國民黨一切布置是打,暫時無和平希望”,“全國大打”,“全靠自力更生”的指示。

中央的估計是正確的。6月26日,蔣介石就開始全麵進攻我中原解放區,全麵內戰爆發。7月2日,周恩來和蔣介石進行會談,毫無結果。

國共兩黨進行了大半年的和平談判從此停止,此後再也沒有進行過正式會談。雖然周恩來仍在國統區與各界人士進行聯絡,做各方麵的統戰工作,還與美方多次討論過停戰問題,但國共和談實際上已經徹底破裂(周恩來等在11月19日返回延安,參加軍事調停處執行部的葉劍英等人則一直到1947年2月21日才回到延安),全麵內戰已不可避免。

全麵內戰開始後,從全國來看,由原來的“關外大打,關內小打”,變為“關外小打,關內大打”,因為蔣介石把內戰的重點放在中原、陝北和山東。東北地區大致保持了以鬆花江為界的對峙局麵。由此,我東北局把主要力量放到了根據地建設上來。

四、戰南滿

東北地區雙方的對峙隻是相對的沉寂,局部的戰事仍然存在。

1946年8月,杜聿明命令鄭洞國指揮十三軍、九十三軍、七十一軍向我熱河地區進攻。由於敵我兵力相差太大,我軍主動撤離,敵十三軍於8月29日占領承德,敵九十三軍於10月4日占領赤峰。承德和赤峰被占以後,我軍和關內聯係的主要交通線基本上被敵人所控製。

杜聿明認為,北邊已基本安定,他製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後北”

的方針,妄圖一步一步吃掉整個東北。所以,這一時期,他把兵力和精力都放到了南滿。

從1946年10月中旬開始,杜聿明調集了8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我南滿根據地發起進攻,妄圖消滅我南滿主力。其主要的進攻矛頭是安東(今丹東)、寬甸地區。

這時我南滿地區的主要負責人是我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遼東省委書記蕭華。

為打退敵人的進攻,我遼東軍區在蕭華的率領下做了周密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