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單發火銃
許洋一路高歌猛進,可謂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勢不可擋。而戚景通節節敗退,雖然撤退不似先前在山西的戰爭中難慌亂無序,早有此態當年不敗,許洋做出了一個高位者的居高臨下的批注,但縱然如此,殘明依然是在敗退。殘明的兵馬本來對將軍的撤退還有些不忿,但後來發現原來殘明對陸家簡直是無可奈何。人家每五十人中就配備了一挺多連發火銃,人手一隻十五連發的單手持火銃,但最具殺傷力的還是一次一發的長火銃。
陸炳總是不追逐潮流附庸眾人,當所有人都覺得陸家的厲害是因為火銃之利,而利在連發火力凶猛強悍射速高的時候,陸炳已經做到了一次可打一百連發的火銃。依照現如今的製造工藝,這樣的火銃已經是極限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單方麵就能決定的,比如製造火銃涉及了金屬工藝製作和火藥配置的問題,火藥配置又需許多化學原理在其中,而非想怎樣就怎樣的,需各項科學技術等一起融合才能造出來。想要更厲害的火器,還得在化學研究上多下功夫,改善火藥的配比。另外除此之外,想要鍛造出適合的火器,就要消耗大量的資源,這和礦業木業都有關了。如何修熔爐呈更高的溫度,練出來精鋼,如何打造煉製利用什麽才能拉製膛線,怎麽才能模具定型,統一標準化設置。讓每把火銃的規格都一致,以便大批量生產和可以裝填一個型號的火藥包,這些都是問題。
所以陸炳的思路是對的,他不窮於一樣。而是在方方麵麵下功夫,讓社會整體進步。現如今的陸家軍火銃火藥略有改進,而火銃除了可以作為小單位重火力的多連發火銃每個人都有一短一長兩把槍。短的就是那製作精美小巧玲瓏的十五連發單手持火銃,長的則是陸炳返璞歸真之作。這種長火銃每次隻能裝填一發彈藥,彈藥和連發火銃的火藥配比包還不同。雖然是從後填充。又是裝好的,但每次打完了都要往外空空槍管內的殘渣,這是火藥和彈藥樣式無法克服的問題,看起來這種長火銃十分麻煩也根本沒必要。
陸炳一經推出這樣的火銃,立刻引起了士兵們甚至將領們的不解。本來陸家就勝在火力猛上,如今怎麽又弄這種單發火銃了。看樣子雖然比以前的長火銃設計的更加合理,也更加美觀,後麵的肩托可以保持射擊的穩定性,但火力不行了啊,這不成了越活越到退了嗎。如此一來怎麽火力壓製大片殺敵。了這麽多錢,造出這樣製式武器,又是全軍必配還不好用,聖上圖得個什麽,莫非朝中有了佞臣,借機貪汙製造之錢,故意早出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不顧前線將士們的死活隻圖自家撈財?
當眾人不解而上麵又不給個合力解釋。為什麽這種中看不中用的火器可以作為製式武器批量製作,又為什麽向來英明的皇上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的時候,有人嚐試了這種長火銃。結果實驗的結果令人大為震驚。眾人瞬間明白了聖意,並感歎聖上的英明神武。
一般火銃的射程是一百步,但五十步之內才能有威力,可就是這樣的距離不打到頭基本都死不了。如此距離實在太近了,如果是單發火銃的話,根本來不及裝填。最多裝填一次,敵人就衝到跟前進行肉搏了。這也就是為什麽火銃在明朝的時候雖然有了。但用的並不算多的原因。火銃有自己的弊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實乃雞肋。後來火藥的威力和射程穩定了許多,也提高了些許,這才應用於戰場之上。但是其準確度依然很差,主力還是弓弩,比起麻煩的火銃,或許弓弩的射速或射程更是略勝一籌。
但陸炳的出現卻讓火銃煥發出了它的作用和威力,連發火銃彌補了弓箭要求士兵較高、訓練較難、無法上百次拉弓體力不支的問題,也彌補了弩的射速問題。雖然射程隻提高到一百五十步,但有效射程卻達到了一百步,也就是一百步之內子彈的威力都能保證。五十步之內,中彈雖然依然可能不至於死亡,但保證失去戰鬥力,不似以前老火銃那般,中了鐵砂還能渾然不知,嗷嗷的往前衝。
陸家的火銃射程遠、威力大,而且最主要的是因為連發火銃的出現,以及火藥配比包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射速,解決了裝添麻煩的問題,形成了火力壓製的全新概念。連發火銃一次六發,打出去就相當六個人在射擊,這本是為了彌補陸炳手下士兵數量不足,提高整體戰鬥力的舉動,現在卻成了戰場上的必須。也就是五十步之內,隻要士兵訓練得當連番射擊,保準能把敵人射稱馬蜂窩,絕世高手除外,就是鐵打的漢子也扛不住這樣的攻擊。若是製作特別精良的火銃,還可以達到八十步的精準射程,比如空騎兵所用的就是,但造價太高,難以讓全軍配備。
而長火銃就不行了,沒了強大的火力覆蓋,可人們發現這種長火銃的精準射程已經可以達到一百步,而有效射程足以達到二百步。也就是說在二百步之內,都可以成“集團打擊”進行火力壓製,而敵人在這個距離基本是夠不到自己的。隻要訓練得當,一百步之內簡直是指哪兒打哪兒。故此所采用的火藥和火銃內部構造和短火銃大不相同,利用了陸炳一直想研發但是難以做到,現在終於實現的膛線技術,采取的是精鋼螺旋拉製法。
陸家軍全員上下都進行精準射擊訓練,耗費自然是巨大的,但是效果也是明顯的。本來殘明的軍隊所用的火器就射程略差,現如今即便沒有火炮的火力覆蓋地麵打擊,兩軍對壘層層推進之下也高低立下了。殘明還沒開槍,陸家軍就先開槍了。二百步之內反正士兵層層疊疊,隻要彈丸能打過去就能擊中人,一百步以內幾乎是槍槍能放倒一個殘明士兵,而殘明士兵打出去的子彈卻根本近不了陸家軍的身。
待到再近一些的時候,人家的連發火銃也同樣能發揮威力。而且威力更甚於殘明的軍隊。這還是說在兩方互相排隊走向對方射擊的時候,若是在壕溝中隔著老遠對戰,那效果更明顯,故此陸家的遠程火銃令殘明士兵心驚膽戰。縱然殘明的士兵現在訓練的再好,看到身邊的人不斷地倒下,到底還是有士兵忍不住發狂。還未到有效射程就開了槍,殘明的實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各種各樣的優勢下,陸家軍無往而不利。殘明大軍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而接下來第二關的宜昌,第三關的龍池山。第四關賀家坪,第五關長嶺都是幾個時辰就破了防守。幾乎兩三天就能到下一關所在,簡直比商人行商都要快。殘明軍隊放棄地勢較為平緩易於進攻的第六關,榔坪鎮,集聚兵力做死守在第七關野三關。並在野三關擺出再也不退,退之國家危機,決一死戰的架勢。但對此,陸家軍全員上下表示嗤之以鼻。根本能不在意殘明所謂的態度。若是態度決定一切,那要軍餉糧草武器做什麽用,平日裏還訓練什麽體能和陣法。直接全都練習態度去得了。
戰爭的消息傳回國內,國民大喜,新國處處張燈結彩奔走相告,作為新國人他們是自豪的,是幸福的,有一個仁義的君主。寬鬆的國治,嚴格公平的法律。越來越盡職盡責的官員,還有讓腰杆子挺的筆直的國之軍隊。有了這樣的軍隊。遇到番人也可自豪的說一聲,我是新國人,出去經商的腰杆子更是強硬了。畢竟陸家軍的名聲四夷皆知,威懾四方,而皇帝陸炳愛民如子,敢犯我天威者雖遠必誅。
同樣消息也傳到了殘明那裏,隻不過民間隻是風言風語,但陳洪巧妙地把風言風語轉換成了正能量,舉國上下形成一股悲憤之意,反賊得勢天不助我而助賊。民間時常有各種各樣的激情演講,讓人們熱血沸騰,哀兵必勝,不少人都自願從軍報效祖國。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朱厚熜自從進入巴蜀以來的確做得不錯,也頗得民心,而最主要的是巴蜀一直是明朝所在,並未被陸家染指,自由之風尚未形成,故此忠君愛國報效明王朝的思想還是行的通的。
而殘明朝廷之中則有人開始唉聲歎氣了,不是自暴自棄,也不是自艾自怨,而是真的為朝廷的命運前途擔憂。若是再這麽下去,隻怕不久之後,陸家軍就要打到巴蜀明政權的京都成都來了,到那時隻怕曾經的命運會再一次重演,而到時候又能往哪裏逃呢?
有人建議調回俞大猷部助陣,但朱厚熜都沒聽旁人建議就給回絕了。他明白其實西涼兵馬蠢蠢欲動,而夏大德現在化名吐洪伊.烏梁海,其實雖為一國之君但他也有難處。按兵不動是現在最好的選擇,因為夏大德本意上是想把巴蜀給陸炳的,讓他陸炳完成新國的大一統,繼承大明的一切,畢竟陸炳把西涼讓給了夏大德,這才有了夏大德這一屆莽夫的今天。
至於日後,兄弟二人若想合力打下韃靼或者開辟新的地方,再怎麽分那就沒有心理負擔了。在朱厚熜看來,陸炳和夏大德都是奇葩,雖然殘明不承認他們的政權,但他們畢竟已經君臨天下,不論名還是實都是皇帝,身為皇帝者竟然如此意氣用事,講什麽哥們義氣,這真是可笑。但就是這種可笑,反倒是要了大明的命,這反倒成了更大的笑話。兩個人用兵出奇,正主合,奇取勝,他們真是另辟蹊徑的成功典範。
不過夏大德的難處在於國家雖為皇帝的家天下,卻也不能光為一人考慮。這般做法兄弟義氣是足夠了,但國家卻受損了。西涼陳兵與巴蜀邊境所需軍費很高,這些誰來負擔,就為了帝王的義氣就要附加於民?隻怕民眾也會不答應的,而西涼這幾年發展的很好,已經成了東西方的樞紐國家,說明西涼的大臣也很聰明盡責。夏大德這般做隻怕朝中的意見也小不了,如此一來俞大猷就更不能撤了,隻怕這是壓垮夏大德撐住壓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撤尚且還可以讓夏大德借機隻做陳兵狀,用以牽扯大明的兵力,就等於幫助了陸炳。可是一旦撤了,巴蜀勢必如同一塊肥肉一般誘惑著西涼,西涼這頭餓狼到時候肯定眼饞,不啃一口都難。別說夏大德會心癢難耐,就算西涼的大臣將領們也會擅作主張,主動進攻大明的。到時候,出了兵見了血,再不要這裏白手送給新國,夏大德縱然有此意,但滿族也會造反不應。雖然他們兄弟之間可能會因為土地反目,但最終卻會令大明雙線受敵,加速滅亡,這是朱厚熜所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