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3.22

甄老夫子年紀漸大,尋常的事情他都不管,沒有大事或難以決斷的事情,季宣和也不會勞煩他。聽了季宣和講述的情形,甄老夫子陷入了自己的思緒當中。

唉,這才過了半年,變數就這麽大,雖還沒有明文確認,季宣和前往錦城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看起來有熱鬧瞧了,要不是顧慮到季宣和的心思,甄老夫子早就提議他去當世子的先生了。誰讓他運氣好壞參半,碰到一個在仕途上有天分,卻沒有多少野心的學生,要換成旁人,還不絞盡腦汁努力向上爬。

這下好了,也不用他說什麽,上麵人直接透露了意思,看起來用不了多久,調任的文書就該發下來了。這些都隻是小事,不說甄老夫子,就連季宣和也清楚,他總有一天會進入權力中心,不過是早一點晚一點罷了。麻煩的是,季宣和的父母也可能會定居錦城,這就沒有那麽美妙了。

父母這關是尋常兒女過不去的檻,以往一個住在雲州府城,一個住在康平縣楊家埠,兩地相距不遠,到底也得走上近兩日,有這一層阻隔,雙方都能平安無事。要是同居一城,還同在官場行走,雖說分屬兩個郡,但都是錦朝人,不可能全無來往,這樣季宣和天然就處於弱勢地位,確實有些難辦啊。

既然問到了眼前,甄老夫子又視兩個學生為孫輩,豈能熟視無睹:“若你父母真遷居錦城,你就按尋常分家的兒子那樣對待你的父母就成。該送的禮照送,旁的就看你自己,你要願意就顧著點,要不願意,就不用管他們。要是你父母行為太過,你也用不著擔心,你不是還有個二舅嗎,有他護著,你吃不了虧。再說,你是宗主,除了你的父母叔伯等長輩,季氏其他族人管不到你,無事正合你意,有事就找你二舅頂上。”

甄老夫子這可謂是肺腑之言,長輩通常都很維護自己的權益,很少有人會對後輩這麽說。要是被旁人知道,還不清楚他們要怎麽說道甄老夫子呢。

季宣和詢問甄老夫子,也就是想上一層保險。他不是本土人,邵雲辰對這些也稍有欠缺,環境使然。兩人雖從小有人教規矩,到底不如那些從小到大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子弟,怕自己有疏漏,得到甄老夫子中肯的意見,季宣和夫夫才放下心來。

見兩個學生受教,甄老夫子很有成就感,兩人越大越有主見,需要他拿主意的時候更是少之又少,難得有他發揮的餘地,甄老夫子難免有些得瑟,見天色還不算太晚,便出門會友去了。住在官邸就是這點方便,出門走幾步路就到了其他官員府上,不然,大晚上的,甄老夫子哪能隨意走訪,還不得先遞個帖子,才能上門叨擾。

季家二進正房內室,季宣和還是有些不暢快。他打算的很好,分宗之後,兩府間隔著千山萬水,跟斷親也沒什麽區別了,誰想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才過了半年,就有了諸多變數。

從安王舉家搬遷來看,靖王也該差不離,那他那個作為靖王側妃的便宜大姐,自也少不了隨行。有了季錦嫻這個中間人在,季府別的幾房不好說,大房同行或稍後跟上的可能性非常高。季宣和不會自欺欺人,將一切想的太過美好。

身處錦朝,規矩實在是多如牛毛,無論父母怎麽樣,子女孝敬父母都是應該的,允許父母對子女不好,卻不興子女忤逆父母。不孝子孫是有,那都是特殊情況,通常情形下,多數子女都會老老實實,他們要仰仗父祖輩,長輩把持著家業,沒有經濟基礎,他們說話腰杆也挺不直。

季宣和也算得上是特殊情況的一種,奈何他走了仕途,原本不相往來,他還能無視雲州府城季府的存在,要是共同生活在王城下,麵子情怎麽也得撿起來。

此事還沒有定論,都是他們自己猜測,說不準季府邵府等人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現有的生活,那就最好不過了。

季宣和有這樣那樣的麻煩,邵雲辰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當初他年紀小,季家家業也不大,邵雲辰每回送給邵府的年禮都不豐厚,邵府以為他日子隻是過得湊合,生怕他上門叨擾,也就不會對他家起什麽心思。

如今可不同以往,季宣和現今的官職是從四品,調往錦城的話,怎麽著官職都隻高不低,最少都是平調,一個從四品官職少不了。到了那時,季府交際麵拓寬,邵府遲早也會清楚季家的狀況,瞞是瞞不住的。到時候邵府中人要是上門,邵雲辰還能將他們打出去不成?

想起這些,季宣和夫夫都是一個頭兩個大。那麽多年沒來往,也不清楚這兩家到底是何情形,希望別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事情總有兩麵性,季府邵府帶給季宣和夫夫的多半是麻煩,文卓成和潘明傑這邊就是驚喜。文家還成,不一定會遷到錦城,卻一定會在錦城置鋪子。潘家嗎,這就不好說了,要是潘宏力被調往錦城為官,那一切都好說,不然的話,潘家輕易不會挪動。

幾家當中,就屬潘家實力最為薄弱,這就是沒落之後的無奈,要興起,隻能靠後代努力。潘宏力已經夠努力了,奈何之前的故交親友雪中送炭的隻占少數,潘家重新立起,他們也不屑於求助這些潘家敗落之後視他們為洪水猛獸的人家,那少數還有聯係的,能幫他們的終歸有限,一切還得靠潘家自己。

好在還有潘宏力的親家為他籌謀一二,如今他已是一縣父母官,再加把勁,沒準還真有希望更進一步。

季宣和有些遺憾,他剛整頓應州府沒多久,還沒到收尾的時候,讓他就此放下,頗有些虎頭蛇尾的感覺。不能有始有終,那感覺就像如鯁在喉,不上不下的。季宣和不是優柔寡斷之人,隻在最初感到不爽,稍後就拋之腦後。男兒大好青春,該當拿得起放得下,既然前路已定,就不要猶豫不決,任何阻擋他前行的事物,都將被他斬落馬下。

季宣和難得雄心勃勃,過了那個點,又恢複成正常狀態,這才是他的本性。

沒讓季宣和久等,調任的文書很快就下達府衙。同時等來的還有他派遣出去監視對手的張一帶來的好消息,糧種以次充好事件主謀者此次謀一錦城官職沒成。

你道是為何?概因張一從中作梗。他從諸多雜亂的信息中,抓住了主謀者的一個疏漏,將此消息不聲不響地捅給了他的政敵,主謀者的籌謀很自然就被破壞。到現在,主謀者都還以為是自己疏忽,讓他的政敵抓住了機會,就差在家跳腳了。

上麵人留給季宣和赴任的時間還算寬裕,他派人去通知張一,讓他在必經之路上等候,到時候一起捎上他們。

季宣和接到調任文書沒多久,新任知府隨即到位。該當知府居住的官邸還由季宣和占著,接替的知府隻好先安置在其他空置的宅院中。

季宣和離任,影響最大的就是他所在的這一派係。對於此,季宣和早就有所預料,溫同知等人的處境不是很好,季宣和的意思是,讓他們能抓的權就抓在手中,抓不住的,也不要緊握不放。新官上任三把火,誰也不知道新任知府會將火燒在誰身上,作為前任知府的嫡係,還是老實一些為好。

季宣和來到錦朝二十餘年,身家越發豐厚,光箱籠就裝了好幾輛馬車,這還是除了床之外,桌椅板凳之類不貴重的家具都沒帶上,不然還不知道要有多少馬車才能搬走。

季宣和一將手中的府務和新任知府交接完畢,就投入到浩大的搬家工序中。

現代一大家子人,算上父母爺奶孩子,也不過五六口人,搬家有一輛貨車就夠用了。在古代卻不行,特別是像季家這樣全部家當都要搬遷的,工程很是浩大。

季家主子就五個,婢仆可是一大堆。有些可以發還他們的賣身契,多數還得跟著季宣和他們走。仆從也是有家當的,邵雲辰嫁夫隨夫,該狠時一點都不寬容,在婢仆沒過錯的情況下,他卻也不會強行要求他們隻拎著個包袱就跟他們走。

季家仆婦也懂得投桃報李,大件的明顯帶不了,他們是能賣的就賣,送人的送人,最後每人隻帶了細軟和幾套衣衫被褥上路。饒是如此,林林總總也裝了近二十輛馬車,這還是在田鋪多數仆從留下來收尾的情況下,否則車隊隻會更加龐大。

這些天,季家上下都忙得幾乎腳不沾地,邵雲辰隻在邊上督促,就已經感覺有幹不完的活,更不用說實際操作的仆婦。

季宣和不是不想幫忙,隻是他也有自己的任務,外麵的田莊鋪子他都要巡視一番,有合適的價格就要及時出手。忙過最初那幾日,餘下的時間季宣和倒是有閑暇時間,常在邵雲辰身邊搭一把手。

這要是放在其他大戶人家,季宣和如此行事就稍微有些出格,季家婢仆卻早就見慣了,見到老爺摻合進家事,他們也不至於大驚小怪。

說是桌椅板凳之類都不搬,實則少部分用貴重木料打製的家具也在搬遷的名單中。光季宣和夫夫和甄老夫子的床就占了一輛馬車,中間勉強塞進去一些被褥,馬車就被塞得滿滿當當。

季宣和原本想著能處理的就處理,這點不止邵雲辰不同意,就連段媽媽也持反對意見。普通料子的家具就算了,值不得幾個錢,那些好料子的可不能因為嫌累贅就賣掉。錦城是什麽地方,那可是新的王城,以後隻會比京城更加繁榮。

這點上,季宣和很是讚同。錦朝分為五郡後,中央官員總人數比以往多了很多,將造就新一批的權貴,也許像錦朝一統時那樣的頂級大戶人家沒以前多,但稍次一等的權貴必將超過以往,再次一些的就更多了。

錦城雲集整個錦朝的上層人士,繁華已可預期。同樣的,消費水平就會大大提高,季宣和作為從四品的官員,不需要炫富,卻也得有撐場麵的陳設。那可都不是便宜貨,好料子的家具自是能帶走就帶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