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3.22

“啊嫻,你遷往錦城,娘不在身邊,你自己注意著點。咱們郡是如此,想來其他郡也不會差太多。到時候錦城必將是五王齊聚,達官貴人遍地,你從高高在上的妃子淪落到要和其他各郡王妃們平分秋色,心態放平點,這樣自己也能好過一些。”季大夫人知道這種落差不好受,卻也沒什麽解決的辦法,事情已定,不是她一個婦道人家能隨意改變的,不說是她,就算是大老爺,在這上麵也沒有置喙的餘地。

“娘,這點女兒心中有數。當初在潛邸時,女兒不過是個小小的侍妾,那時都熬過來了,現在也受得住。”季錦嫻自己不擔心,該擔心的是其他那些一進王府就高高在上,或者直接是在王爺登上寶座時才進的新人,她們那樣才叫心高氣傲,和她們一比,季錦嫻的那點傲氣就算不得什麽了。

如今靖王爺不再稱帝,對她們這些後宮家眷管束就沒那麽嚴。住在京城皇宮時還好,規矩在那擺著,想要進宮探望兒女,都得要先遞牌子,經後宮之主同意才行。到了錦城後,規矩自是沒有在京城時那樣嚴格,和各郡王爺家眷往來也會逐漸頻繁,往日的尊榮不在,勢必有段時間會心緒不平。

季錦嫻看著自個母親擔憂的神色,想了想,說道:“娘,等女兒在錦城站穩腳跟後,咱們府上也可以過去啊。按現在的局勢來看,錦城早晚會成為錦朝最繁榮的地方,到時候京城沒落不可避免,雲州府城同樣會受影響,還不如早早就在錦城布置一手,也好與時俱進,不然就得被別人甩在背後了。”

“嗯,你說的有道理。隻是這是大事,需要老太爺點頭才行,娘基本沒有多少話語權。”季大夫人雖掌著家,到底隻是個女人,有長輩在時,哪裏輪得到她說話。這事牽扯甚大,不止要老太爺同意,還得說服族中元老才行。

“不一定現在就搬遷,如今宮裏管束比早前要鬆不少,女兒也能得些外麵的消息,其他大戶人家都是派遣家族子弟先行在錦城落戶安家,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將重心放在錦城。咱們也可以學學這些人家,先派旁支子弟探探情況再說。”季錦嫻不是無的放矢,對於自己所說相當確信。她說話細聲慢語,很有條理,雖說都快而立之年,容色依然鮮豔,怪不得能長期得寵。

“娘知道了,回頭就跟你父親說去。”季大夫人欣然接受了女兒的提議,她住在京城,為的還不就是京城的繁華?如今王城轉移,可以想象,錦城即將成為錦朝以後的中心城,她哪裏舍得下眼下的富貴榮華。

“娘,爹沒收到消息嗎?”季錦嫻有些納悶,她爹雖然官職在京中不上不下,好歹也挨上了高官的邊緣,怎麽就沒在此行隨官名單上?

從去年確定錦城為新的王城之後,被抽調為中央官員的人早就當即上任,隨後,陸陸續續有部分單管錦文郡的官員也赴任,到現在為止,跟隨靖王爺一起動身的官員家眷是最大的一批,過了這趟,還留在京城的官員就不多了,這些人要等靖王爺他們在錦城完全安頓好後才能出發。這時間就不好說了,快則幾個月半年,慢則拖個幾年都是有的。

先不說別的,季錦嫻是靖王爺的側妃,後妃中品級在她之上的就王妃一個,其他側妃最多就和她平起平坐,沒道理會將她父親留在京城。

“這個啊,啊嫻不是也不能確定什麽時候走,有沒有在這批隨行名單中嗎?你也清楚,你父親不是個輕狂的人,在還沒有塵埃落定之前,就算你父親知曉可能隨行,他也不會跟我說的。”季大夫人對於自己的丈夫還算了解,不過就算明知如此,她還是有些不渝,老爺太迂腐謹慎了,這樣的大事,跟自己妻子透露點風聲又影響不到哪去,她在外麵也聽到了點風聲,隻是都影影綽綽的,她就沒往這上麵想,要不是女兒提起,她還不知道有這回事。

照理遷都是大事件,奈何這回跟遷都還不一樣,比遷都動靜上小了許多,隻有政治嗅覺比較敏銳的人才早早安排妥當,不少人家等到收到靖王爺將常居錦城的消息時,才開始手忙腳亂的準備。

文家也是有不少子弟當官的,隻文卓成對走仕途不感興趣,有了他做榜樣,即使有文二夫人在邊上催促,兒子們身上的壓力也比別家要小,大多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業,走上仕途的就沒幾個。不管是放外任,還是留守京中,不過都是微末小官罷了,跟這次官員家眷大遷移扯不上多少關係。

雖則如此,影響還是有的。這回是官員,同行的家眷隻是極少一部分,稍後才是大部隊,等各家大族嫡支主脈都遷走了,京城繁華不再,文家無論是在人際往來還是生意上,都會受到衝擊。

文家這樣還算好的,家中生意多數都在外麵,在京城中所占份額很小,那些真正的富商才是最先感受到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好在他們人脈廣,朝廷剛有動靜時,他們就開始行動,京城的各種鋪子一日日在減少,往日隨處可見的王公貴族,現下也是蹤跡難覓。

他們忙啊,忙著去靖王爺那打探消息,看他如何安排他們這些宗親。說來也就靖王爺的負擔最重,至今尚留存的宗室,多半都在他轄下,每年光花在宗室上的費用就不少,虧得錦文郡疆域最大,又最富饒,不然,他還不一定養得起他們。

靖王爺也光棍,每年給宗室那麽多錢,可不是讓他們花天酒地的,這次京城官府全體遷往錦城,他們願走就走,不願意就還待在京城,他不會少他們一個子兒,想讓他出錢安置他們,那是門都沒有,最多也就提供他們一塊地皮,想要豪屋華舍就自己建去。

遷居錦城這樣的大事,靖王爺所費不貲,沒那麽多錢搭理他們。知道靖王爺撒手不管,各個宗室反應不一,有的安於現狀,在京城呆慣了,不想動彈,有的則習慣了光鮮的生活,讓他們安安靜靜待著,顯然不大可能。宗室間走動開始頻繁起來,有相同目的的相約一起行動,路上也能照應一二。

文卓成家,正房大堂,文家眾人剛用過晚膳,文二夫人讓媳婦孫輩都下去,隻留下她所出的幾個兒子。

“俊浩,你爹怎麽還不回,這都多久了,他要待到幾時?”文二夫人很是不滿,文二老爺作為一家之主,又不是在外行商,哪裏能這樣一走半年的,這個家還要不要了。

“娘,你就當爹外出做生意,爹哪次出去不要花上幾個月的,爹不在,還有兒子們那。”文俊浩心中門清,他們這些作為兒子的還好,他那幾個妹妹可得了母親的真傳,除了外家,父親這邊的親戚,包括叔伯在內,都不怎麽親近,更不用說關係更遠一些的姑表親。

每回送禮,作為兒子的他們都要特意查看一番,不然,按照母親那樣做,厚此薄彼,失禮不說,還會遭父親厭棄。畢竟是生養自己的母親,待他們也不錯,有什麽地方不周到的,作為兒子的隻能盡力掩飾。

想起這些,文俊浩兄弟都很傷腦筋,小時候他們不懂事,父親又常出門在外,自是母親說什麽就是什麽,後來稍微長大一些,知曉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努力說服母親,忙著收拾善後,好懸在父親忍耐力告罄前,將事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不然,母親還在不在文家都兩說。

文俊浩尤還記得,那時文府還沒分家,各種節禮都統一由大伯母做主收發。這些都是明麵上的,各房還會根據親疏,私下裏再備一份,就像各房親戚送禮時那樣,給自家親戚那房的禮總會重一些。

自家母親倒好,給娘家親戚的禮那叫一個重,反正他們這房在文俊浩記憶中,就從來沒缺過錢,送重點也無所謂,問題就出在厚此薄彼上。母親要是拿自己的嫁妝備禮,那誰都無話可說,她拿的卻是二房公產,這就不妥了。

換成個有成算的夫人,給娘家多少,也會給夫家這邊的大小姑子送多少,那樣誰都不會多言,偏偏文二夫人就有這份能耐,娘家這邊包上厚禮,送給大小姑子的,看著很多,實際上攏共花不了幾個錢。

到底能成為文卓成妻子的文二夫人也不是個蠢人,麵子上還算過得去,隻要不同時將兩份禮放在一起比較,誰都沒法指摘。要是一直這樣,也就相安無事了,壞就壞在這樣的情形維持了幾年之後,被文卓成發現了。

夫妻夫妻,在沒有出現信任危機時,很少有人會去防備自己的枕邊人。緣於此,文二夫人的做法一直沒漏破綻。常言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夜路走多了,總有一天會出狀況。

等文卓成意識到後,他將後宅費用徹底翻查了個遍,文二夫人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家用被限製,她再也不能隨意在二房帳房上掛賬。

若隻是節禮問題的話,文卓成還不至於如此做,文二夫人對娘家貼心貼肺,那可是涉及到方方麵麵,他都不知道這些年中,文二夫人往娘家貼了多少,總之數目不會小到哪去。

當初可是差點鬧到休妻的地步,要不是看在兒女的份上,兼且撇開文二夫人太顧娘家人這點外,其他方麵都還不錯,估計這個家早散了。

自此後,文二夫人行事有所收斂,隻是一個人的性子定格後,很難全盤推翻後重新塑造。文二夫人是變著法兒折騰,虧得那時她的兒子們也不小了,知道母親再這樣下去,父親真要不能忍,他們就該沒母親了,這哪行?所以才有後來插手母親行事的做法,直到他們成親娶妻,家事由大少奶奶接管,才終於消停。

聽著母親的抱怨,文俊浩頗為無奈。舅家也是官家,奈何經營不善,手頭上總不大鬆快,也怪不得母親總想往娘家送錢,隻是做法有些過了,連他這個作為兒子作為外甥的人看了,都覺得有些肉痛,更不用說他父親了。幸虧文家富裕,換成普通的官宦人家,估計早晚有一天會被拖垮,不怨父親剛知曉情況時出離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