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3.22
時間如梭,歲月如歌,轉眼就到了文昌六年。這一年,季宣和二十五歲,邵雲辰二十八歲。
長時間的戰亂,導致錦朝國力不進反退,此消彼長之下,麵對外族時不時的騷擾,侵襲力度一年比一年增加,文昌帝和僅剩的四個勢力掌權者握手言和,簽署了停戰協議,錦朝自此一分為五。
經過六年的戰爭,文昌帝依然占據錦朝最大的版圖,所占地方與之前相比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和京城相距近的勢力大部分囊括在他手下,遠的則多半被其他兄弟瓜分。
停戰協議已簽訂完畢,錦朝百姓總算迎來了難得的安寧。雖說戰事隻持續了六年,破壞性卻比以往任何一場戰爭都要強。一開始是文昌帝和占地為王的其他兄弟全麵交火,後來,實力弱和所處位置不佳的勢力,不是被他給滅了,就是給實力更強的兄弟吞並,再不然,就是相互合作,以共同抵禦對手。
最終,形成了四強鼎立的局麵。論單個勢力,文昌帝實力最強,其次是先皇兒子中排行第一的莊王和排行第五的安王,排行第四的壽王和排行第六的逸王勢力最弱,與其他三個兄弟實力差距不小。兩人為了不被殲滅,組成了一個相對鬆散的聯盟。如此一來,壽王和逸王組合勢力後來者居上,成了四方勢力中實力最強一方。
停戰協議依舊是按照五個勢力簽訂的,壽王和逸王隻是合作,並不能算是一個勢力。莊王盤踞東北和中北部,文昌帝占了錦朝中部和東部,安王統治西北和西部,壽王治理西南,逸王安居東南。
停戰協議簽署非常容易,決定簽協議那刻,誰占的地方就歸誰。相互間都是兄弟,打仗的時候恨不得對方去死,停戰了,一個個都表現的盡善盡美,仿似沒之前向兄弟開戰這碼事。
簽訂停戰協議之後,就是漫長的扯皮。因為光停戰,錦朝真正一分為五的話,那實質性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外族可還在邊上虎視眈眈,他們被錦朝欺壓久了,正憋著一肚子氣,不趁機為自己謀求點好處,那簡直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錦朝偌大一個國家,經曆這次戰亂之後,國力被削減了太多,又形成了五方勢力割據的局麵,國力一弱再弱,以一己之力想要抵禦外敵,就沒以前那麽容易了。兄弟終歸是兄弟,鬧得再凶,那也是兄弟,便宜自己人總比便宜外敵要好。
文昌帝他們都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幹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誰都不想成為令人唾棄的曆史罪人。說起這個,安王不由想起那起拐賣孩子的案子,查來查去,查到最後,種種蛛絲馬跡都指向他的三皇叔趙王。這次事件並非針對安王,事發之後,其他地方也都進行了徹查,邊關不少地方都被查出問題。趙王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看來仁泰帝上位,趙王非常不甘心,不然,他不會花費那麽長的時間,用這麽曲折與虎謀皮的方式來打擊報複仁泰帝。要知道,這事一旦被人得知,堂堂一國王爺與外敵合作,這樣通敵叛國的事情,性質太過惡劣,沒有哪位皇帝能容忍。明知道如此,趙王還是這麽做了,對仁泰帝的仇恨得有多深,他才會這麽做?
可惜沒有確切的證據,要動趙王並非那麽容易。仁泰帝不是昏君,不是他想怎麽樣就能怎麽樣,趙王府雖然逐漸失勢,仁泰帝在位期間卻依然好好的活著。直到錦朝內戰起,趙王才消失在戰火之中。錦朝到現在為止,也就出了個趙王,仁泰帝的兒子們互相爭權奪利,倒也沒到要讓兄弟非死不可的程度,更多還是立場不同,導致爭端不斷,相互之間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聯合外敵的事,他們還幹不出來。
迫於形勢,文昌帝兄弟五人坐在一起,商討接下來該如何行事。直接成為五個**的國家,顯然並非那麽合適。當然,若談崩了,就別無選擇。眼下眾人還聚在一起,就表明事情還沒到最壞的地步。
五年過去,季宣和不再是小小的西林縣知縣,此次談判,他也在隨行人員名單之中。談判地點定在湖北瀚州府城,這個地方是文昌帝、安王和壽王的勢力交接處,莊王和逸王屬地離此也不遠,正適合談判。
瀚州府城屬於文昌帝管轄範圍,五方勢力久戰不下,最高掌權人赴會,自然是集結大量兵力護送。如今剛有了這個苗頭,誰都防著一手,被人給陰了,那之前辛苦努力完全就是白費,陰溝裏翻船的事,誰都不樂意發生在自己身上。
瀚州府城並不是那麽繁華的城市,如今城外卻屯了五路兵馬,這樣的場麵,就是戰爭時期也從未出現過。會選擇瀚州府城,除了地點合適外,還有個原因,那就是瀚州府城遭受了重創,城裏百姓稀少,清場很是容易,對文昌帝之外的其他四人來說,威脅要小上許多。
季宣和坐在安王這邊中間靠前位置,座位的排法基本代表了他在這個勢力中所處的地位。他看著安王和他的四個兄弟各據一方,麵無表情,發言人認真闡述各自主子的觀點,努力說服其他四方認同,說的起勁時,還帶上了肢體動作,儼然不似平常時候那樣擺著官員的架子,大堂內一時之間火花四濺,個別不善言辭的武將,甚至差點就捋袖子上演全武行。
這樣的事情從未發生過,也沒有定例可循,想要商談出五個勢力都能接受的方案,談何容易?季宣和已經在瀚州府城待了一個多月,實質性的進展半點皆無,照眼前的進度看來,扯皮還將繼續進行。季宣和有點意興闌珊,現在發言人的論調他已經聽過多次,雖然每次都有所改動,卻是萬變不離其宗,本質的東西並未變。
這次的商談,仍然同之前的一樣,在觸及各自利益時,再次卡殼。看來,想再進一步商談,這個問題勢必要先解決。這樣下去不行,安王五人決定暫停談判三天,到時候還拿不出令五人都滿意的方案,就繼續回各自暫居府邸同下屬官員幕僚商議,定要在最快的時間內處理好這件麻煩事。
安王五人能聚到一起,心中早就有數,想要一人霸占整個錦朝,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下,保持錦朝的完整性非常有必要。錦朝立國才一百多年,老祖宗打下如此強盛的天下,若斷送在他們手上,那他們真是無顏麵對先祖。
錦朝是曆朝曆代以來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皇子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忠君愛國,當然再好的教育,到了個人,理解也是千差萬別。忠誠於父皇也就算了,輪到自己的兄弟,那就又是兩說。不過,雖然兄弟間不睦,但隻要還有這份心,拱手將江山讓與外敵的事,他們都做不出來。
說起來,這裏邊落差最大的要算文昌帝,他一開始還以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將錦朝的疆域再次統一,誰想事情出了偏差,兄弟們太過能耐,縱使他手上攥著最好的棋子,卻也隻占據了最大一塊蛋糕,地盤是左手進右手出,除了國力下降,對他來說,這場戰爭,他並沒有得到實質的好處,反而還吃了虧。以一敵眾,果然沒這麽容易。
至於其他四位王爺,但凡能坐在這裏的,無一不是實力大漲,地盤增多,心緒比之文昌帝要平靜許多。談判卡在這裏,倒不是文昌帝一人的問題,安王他們也沒好上多少。權益嗎,自然是越多越好,主動舍棄一部分,對於掌權者來說,無異於割他們身上的肉,那個痛那。事情一拖兩拖,直到拖無可拖,文昌帝五人才不得不麵對現實,要麽談崩,各占一方,要麽每人出點血,錦朝仍是錦朝,隻是組成形式不再與之前相同。
這回是到了真正割舍部分利益的時候,不在自己身上動手,五方談判就將無止境的持續下去,誰都沒有那麽多閑工夫浪費在扯皮之上。談判的大堂清淨了好幾天,五方勢力府邸倒是鬧騰得很。朝自身動手,那個難啊,割多了怕痛,割少了估計其他四方都不會樂意,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實在是難煞眾人。
季宣和聽著安王底下文官武將各自的提議,眼眸暗了暗,換湯不換藥,根本性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他估摸著其他四方勢力應當也是大同小異,如今的情況,按這些人的意思做,那五個勢力最終還是一盤散沙,稍微□□亂子,錦朝瞬間又將一分為五,聯盟太鬆散,很容易被人一擊即潰。
能夠被安王帶出來談判的,沒有哪個是廢物,季宣和是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又和他們沒有多少接觸,理所當然被人無視、被人排擠。季宣和並未在意,他雖然成了知府,卻屬於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不能相比。安王轄下知府不少,無論怎麽排,季宣和都輪不上。他能來這裏,不用說跟安王離不開關係。
季宣和同安王扯上關係已將近十年,此前,兩人卻從未照過麵,這次談判,季宣和是第一次見到安王的真容。基因經過幾代後妃的優化,安王五人沒有一個是長相醜陋的,三四十的年紀,一個個保養得當,不是壯碩長相英挺,就是五官柔和,風度翩翩,一個個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權勢加上平均水平之上的容顏,出現男女都為他們趨之若鶩的情況,就很容易讓人理解了。
也不知道安王是怎麽想的,把他安排在中間偏前的位置上,卻不強迫他發表看法,每次商量,都給他留了位置,排在他後麵的人,平均下來,每人都闡述了不止一次自己的論調,季宣和顯得有些鶴立獨行,他出現在會議上,想不引人注目都難。
季宣和承受著其他官員有意無意的注視,心中很是無奈,隻能盡量減小自己的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