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3.22
第一次暫停談判的時間很快就過去,談判重啟之後,依舊是老樣子,老調重談,沒什麽根本性的進展。談判已經持續一個多月,很多人都有些著急上火,此時倒還耐得住性子,隻是相較其他三位來說性子稍微急了點的莊王和壽王,此時已是繃著一張臉,昭示著他們的不耐煩。
季宣和心裏樂嗬,安王他們五人明知這樣不行,卻能拖就拖。其實,隻要有一方開了口子,其他四方就能打蛇隨棍上的跟進。並不是說誰先說出口誰就失去更多利益,隻是沒人願意先低頭罷了,大家都在硬撐著。
按理來說,莊王和壽王先開口的可能性最大,問題是他們不是孤家寡人,底下有的是出謀劃策的人,兩人脾氣又不至於急到火爆,到目前為止,雖心裏厭煩,卻尚能按捺的住。
如此又過了些日子,安王將底下的文官武將和謀士,但凡能說的上話的,都叫到了一起。看著大堂上嚴肅的氣氛,季宣和心中有數,想必這次是要動真格了。多次試探下來,眾人都知道想要占到大便宜難度係數太高,安王他們已經放棄。剩下的隻能是摳一些邊邊角角,這些暫時還無暇理會,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新的都城問題。
既然已經形成了五方割據的局麵,那就不可能再由誰統管,皇帝一統天下的情況至此告一段落,至於以後還會不會出現,那都是以後的事,現在需要的是向前看。
錦朝經濟繁榮,就算經過了六年戰亂,國力弱了不少,但隻要安王他們能不相互扯後腿,錦朝依然是天~朝上國,要對付外敵,不說是小菜一碟,至少頗有餘力。要是錦朝分為五個國家,這些優勢就將蕩然無存,雖然依然能應付邊境國家,境況卻不會比他國好上多少,想要其他國家朝貢,那更是成了空談。
如今最不希望錦朝再合為一體的就是這些邊境國家,他們是千方百計想要破壞這次談判。安王他們也防著,湖北是錦朝腹地,外族人想要侵入沒那麽容易。能從邊關過來的,隻能是小股人馬,還得是喬裝打扮,千方百計融入當地人生活之中。
符合這些要求的人不多,在兩國交界地方生活的百姓倒是滿足了最基本的要求,起碼不會讓人乍眼一看就是外族人。光這些還不夠,還得精心培養,語言這一關就不好過,各種習俗之類,更是不能含糊,在人口流通不多的古代,想派奸細到敵國還真得費一番心思。考慮到種種問題,能培養出的合格人員,少之又少。
錦朝是突然之間就大規模內戰,在此之前,各個要向錦朝上供的屬國,隻是常規培養,人員不多,在錦朝六年內戰中已基本投入使用,加上戰爭期間陸續培養,還沒使用的,總共也沒多少。
要朝貢的屬國都知道這麽做,錦朝又豈會落後,散到各個國家的人員也不少,相互之間,不少細作都是剛有行動就被斬殺在搖籃之中,要想起到決定性作用,可能性微乎其微。棋子隻有不被暴露的時候才能發揮效用,一旦泄漏了消息,能不被抓到,那是他厲害,多半情況下,都是犧牲棋子來達成目的。
能直接混進軍隊的細作幾乎沒有,錦朝戶籍管理非常嚴格,征兵時新兵的上下幾代都要查探清楚,外來人員不是機緣巧合之下,想進軍隊根本就不可能。除非本就是錦朝人,直接被敵國給收買了,這樣成功率還能高一些。也有那毅力強的,幾十年上百年布局,就為了有朝一日這釘子能成為殺手鐧。
這樣的事情曆史上不是沒發生過,隻是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數。一代兩代人還好說,時間一長,後輩子孫都將自己當成了當地人,有多少人會放著好日子不過,而為了沒生活過一天的母國放棄一切?
可行性比較高的,反而是美人計。自古溫柔鄉,英雄塚,能逃脫這個定律的人比例不高,明知道是外族人,而依然中圈套的人也不在少數。據季宣和所知,安王他們五人,身邊都有外族美人,隻不知道這些人有多少心懷不軌。
這次錦朝五個勢力趁著和各國停戰的空檔握手和談,著實出乎了其他國家的預料,瀚州城又是臨時選定,有奸細的話,那也是之前就有的,敵國想再派遣細作已經晚了。
其實季宣和覺得挺可惜的,錦朝國力這麽強盛,除開國和第二任皇帝熱衷開疆擴土之外,之後的皇帝竟然再沒這個心思,雖有太~祖遺命,不得重文輕武,變相打壓武將的事卻層出不窮。
也不知道這些後繼的皇帝是怎麽個想法,換成是季宣和這樣野心不大的,一旦讓他坐上了皇位,在國力能支撐的情況下,不向外擴展領土那實在對不起他抓了這麽一手好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個想法隻在他腦中一閃而過,隨即便泯滅在眾多思緒當中,這些事用不著他來操心,他還是省省心為好。
錦朝已經過了太久的太平日子,從這點上來說,此次戰爭倒也算是讓錦朝因禍得福,國力雖弱了一層,錦朝子民的戰意卻重新被喚起,這也值了。富貴榮華,柔情蜜意,最容易讓人沉醉其中,鐵骨錚錚,變得兒女情長,一旦這樣的人占了多數,這個國家也差不多完了,再繁榮富強都沒用。
季宣和有些溜號,好在時間隻是短短一瞬,很快他又支著耳朵傾聽各人的發言。這種集體進言的場合,官員都很謹慎,沒有足夠的把握,輕易不敢闡述別具一格的言論。
安王有自己的親信,核心問題自然是關起門來,仔細籌謀。能放在這樣的時刻討論的,基本是已經有了眉目的議題。
季宣和猜測的沒錯,這次商討總算有了進步,新的形式,自然要有新的製度予以配套。五個勢力合一,勢必要有五個說話聲。這點上,五人已經默認了,在誰都不服誰的情況下,這樣的安排實屬無奈之舉。
考慮到五個勢力實力有強有弱,話語聲當然也應該有大有小,實力最強的文昌帝占據五票,莊王和安王一人四票,壽王和逸王一人三票,總共十九票,獲得半數以上票數,政策就通過,反之則擱置,前提條件是沒人投反對票,五人都有一票否決權。
這點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選擇中央行省,目前看來四川貴州湖北交界地帶最為合適。中央行省的確立非常重要,直接定在這兒的話,莊王和逸王肯定有意見,兩人屬地不與這一帶交界,他們要常年往返此處,安全性太低。
其他三人也知曉這點,不把這問題解決,之前說好的一切都將成為空談。折騰來折騰去,最佳處理方法就是重新調整屬地,讓莊王和逸王的轄地也與中央行省接壤。這次事情隻與相鄰的勢力有關,怎麽調整都是私下裏商討。
中央行省最終就確定在三省交界處,地方你出一點,我出一點,總麵積約有大半個湖北那麽大。文昌帝和安王壽王都出了血,自是要從莊王和逸王那找補回來。解決了這一樁,其他屬地調動問題就不用五方全都出動,私下裏協商就成。
安王將陝西的一部分出讓,自然也得到了莊王的補償。自此,屬地問題搞定,安王就看著文昌帝在那折騰。沒辦法,文昌帝的地盤最富庶,和其他四個勢力都有接壤的地方,特別是莊王,離新確定的中央行省有段距離,安王讓出了陝西的一部分,更多地方則要文昌帝出,因而屬地調整起來很是麻煩。
好地換孬地,誰都不樂意,即使補償的麵積更大,實際上還是文昌帝更吃虧一些。都已經坐在一起和談了,又是文昌帝提議的,那他隻好摸著鼻子受了。
文昌帝心裏也苦,他原先轄下的疆域,有直通邊關的,後來戰爭持續時間長了,邊關太遠,他有些照顧不到,不得不舍棄,按理,他不用受到敵國的侵擾,該當高興才對,隻是形勢比人強,文昌帝要麵對的是其他四個兄弟的聯手發力,雙拳難敵四手,再打下去,估計他最先討不了好。文昌帝的勢力最強,想要停戰,隻能由他起頭。
屬地調整完畢之後,接下來就是中央行省官員的安排。每個勢力屬地官員自行負責,中央行省的官員沒有直接管理權,隻負責草擬政策,兼管理各屬地上繳的三分之一賦稅,用來對外戰爭和賑災以及發放中央官員的俸祿。賦稅上繳比例暫定如此,若有緊急情況,則視情況而定。
這樣分配,對文昌帝比較不利,這邊有了損失,當然要從其他地方找補回來。文昌帝轄地在錦朝中部,不與任何國家相鄰,想要通商,必須通過其他兄弟的屬地,利益交換就是收取的入關費用大為降低。
安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其他四個兄弟屬地都臨海,唯他不是。放棄海上貿易這麽一本萬利的生意,他也是心有不甘,同他們商談之後,入關費用沒有文昌帝那麽優惠,倒也減了幾層。
無論到了哪裏,人口都至關重要,這就牽扯到戶籍問題。中央行省單**了個戶籍司,不止管理中央行省的人口,每年還要下派官員挑選一部分州府徹查戶籍。有多少人口都擺在台麵上,五方勢力聯合,才不至於像窗戶紙那樣一捅就破。
當談判進入尾聲時,一項項政策出台,首先,國家名字沒變,仍是錦朝,其次,文昌帝不再稱帝,改為原先皇子時的稱呼——靖王,為他治下唯一的親王,其他的王爺稱呼都自動降一級,王爵降無可降則這一代不變,待遇仿照之前的品級。皇後之類後妃,統一將皇字改為王字,品級不變。
自此錦朝分為五個郡,莊王封地——錦陽郡,靖王封地——錦文郡,壽王封地——錦山郡,安王封地錦安郡,逸王封地——錦嵐郡,五郡之間逐步開始解開封鎖,貨物流通重新啟動。
季宣和以為他走這一趟就是來當擺設的,他都開始收拾行囊準備打道回府了,臨行前,安王派人將他叫到了跟前。雖然有些出乎意料,季宣和卻很快就釋然了。像安王這樣執掌一方的人,怎麽可能叫他過來充當一個木頭樁子而沒有其他的動機?安王日理萬機,他沒這個閑工夫做這些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