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3.22
甘肅地形狹長,和相鄰地區的接壤範圍比較大,防衛起來並不那麽容易。好在甘肅多山地,能直接出入的地方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多,再加上周圍也都是和安王一樣的勢力,倒省卻了安王不少麻煩。甘肅需要直接麵對的也就是南部那一帶,那是文昌帝的管轄範圍。
因著甘肅不是文昌帝主要對付的地方,安王應付起來遊刃有餘,已經連下幾城。安王沒有一氣而下,鞏固現有的地盤比繼續攻占城池更為重要。安王知道自己的勢力比不上文昌帝,逐步吞並融合各城百姓更為重要,戰線有了縱深之後,更有利於他調兵遣將。
說起來,文昌帝也挺悲催的,他雖然占據了錦朝最繁華的腹地,但周圍盤踞著對他虎視眈眈的一眾兄弟,戰線被拉的太長,導致他隻能集中兵力應對較近的幾個勢力,其他地方就有些鬆懈。同樣是先皇的兒子,即使城池被攻陷,百姓對所謂的‘叛臣逆子’接受度很高,畢竟都是皇子,誰上位對於百姓們來說都是差不多的,誰也沒比誰好上多少。在各位王爺的宣揚之下,文昌帝上位也不見得有多光彩。
因此,各地戰火多在各為其主的兩方軍隊之中產生,願意舍命堅守城池的狀況極少發生,多數隻是象征性地防守,一旦最前線的將士不敵,後方的城池大多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摧枯拉朽地一座一座被攻占。並不是官員不想防守,而是若沒有將士駐紮在城池內,在百姓們敷衍地配合下,光靠衙門和巡檢那點子人手,又能防守多久?
這點上,不止文昌帝,他的兄弟們也是一樣的待遇。百姓對於誰坐上皇位真的不那麽關心,隻要是文昌帝的兄弟,一樣都很名正言順。這也虧得安王他們都很善待百姓,不然這樣的情況也不會發生。要是知道城池被破,他們的性命也將不保,那誰還會不與城池共存亡?
百姓看著好糊弄,真關係到了自己的性命安危,負隅頑抗那都算是輕的,借著厚實的城牆這一地利之便,就算沒有軍隊坐鎮,也得撓下敵兵一層血肉。錦朝內訌,和外族入侵不可混為一談。如今的錦朝不是末代皇朝,兵強馬壯的,饒是連年受災,其底蘊仍在。況且這些災難並非錦朝獨自遭受,其他周邊的國家也一樣未能幸免。在同等的外部環境之下,錦朝領先的國力就不是其他國家可以相比擬的。若沒有這場內耗,估計沒個百八十年,他們想要追上都望塵莫及。
安王說是要穩固後方,留給他的時間卻並不多。若他不趁著文昌帝一心對付近處的兄弟這個有利時機,多占些城池,等以後文昌帝空出手來,增兵遠地,他再想擴大勢力範圍難度就大了。
文昌帝此時也有些騎虎難下,兵力多數集中在離京城最近的幾處地方,遠一些的地方他就無法顧及,如此一來,難免顧此失彼。一些地方文昌帝占了上風,別的地方形勢就不容樂觀。不是他不想改變,而是他的那些好兄弟,封地多在邊關,可想而知,兵力都非常充足,別看他占了錦朝最肥美的腹地,總兵力並沒有他的兄弟們加在一起的兵力多,這也是文昌帝為什麽沒有率先動手的緣故。
若不是仁泰帝薨逝的不是時候,文昌帝必會先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幾處,然後慢慢蠶食其他兄弟的封地。可惜,世上不如意之事占了十之八~九,他錯過了最佳起兵的時機。一步晚,步步晚,再想彌補,所費心力那得是之前的好幾倍。
將士同百姓不同,不戰到一定程度,他們是不會向對方投降的。由此那些有軍隊駐守的城池,攻城一方不花費巨大的代價,根本就拿不下。兵不血刃的背後,代表的就是將領的臨陣倒戈,至於其中的貓膩,那就不用詳說了,奸細、貪生怕死……有著無數種可能。
同樣是錦朝的兵士,武器裝備都差不多,人員組成也相似,文昌帝想要拿下近處的兄弟並非易事。邊關屯兵眾多,一開始文昌帝還能仗著兵力的優勢,直下幾城,越到後麵,反撲力度越大。有著強大守軍的城池,百姓也不像一開始那樣可有可無。駐守的軍隊會逼著百姓貢獻力量,不從立即就死,看著懸掛在自己麵前的大刀,百信們豈敢站著旁觀?紛紛投身其中,一座座城池滿負荷運作起來,真心不是那麽容易陷落的。
再說,文昌帝也不是高枕無憂。近處的兄弟,他是可以狠狠欺壓,其他地方可就遭殃了。文昌帝原本想著速戰速決,誰成想最後形成了拉鋸之勢,這邊占優,那邊就得失利,著實讓他頭疼了很久。最後他還是按照既定的方針,近緊遠鬆,猶疑不決更不能成事。
仁泰帝隻是個守成之君,別的不說,唯有一點,卻是錦朝其他皇帝都比不了的,那就是他生了一堆好兒子。仁泰帝之前的皇帝也有子嗣眾多的,卻沒有哪位聖上能有他那樣兒子眾多,質量又都上佳的。仁泰帝身體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為了自己能從始至終享受高高在上的皇權,始終沒讓哪個兒子占據上風,這也是導致皇子割據的最大原因。要是仁泰帝稍微注意一點,在意識模糊之前,安排好一切,那就不會出現如今這樣糟糕的狀況。
錦朝再強大,若內耗久了,這種優勢就會慢慢消失,真到了那時,再想後悔莫及就晚了。懸在頭上的這把利劍眾位皇子都心知肚明,隻是他們現在也是身不由己,眼下的難關都難以度過,誰還管以後如何?
自從發生了草原部落入侵之事後,安王將邊關重新認真仔細搜尋了一遍,保證無一疏漏,勢不讓敵國再鑽空子。托安王的福,這一年多來,西林縣再沒碰到過大軍壓境這樣讓人始料未及的狀況。那些漏網的敵兵,也早已被肅清,西林縣百姓才能如此安居樂業。
隨著時間一點一點往前推移,西林縣百姓們也習慣了戰爭期間後方城鎮相對安逸的生活。打仗後勤非常重要,糧草不是一時三刻就能籌集的,武器裝備成了首要選擇。西林縣的匠戶已經被征調,隻有完成了軍隊下達的任務,才能自己接西林縣百姓們的私活。
外麵打的再激烈,西林縣百姓們的日子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唯一與以往不同的就是生活受到了戰火的影響,閑著沒事幹的人大批量增加。一日兩日尚可,長此以往卻不是回事,太閑了容易滋生事端,季宣和可沒那個閑心管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日子,他正在琢磨如何安排閑置的勞力。
原本被他擱置的方案,又重新躍上了他的腦海之中。西林縣荒地很多,隻是都在荒郊野外,離人類聚居地有些距離。季宣和原想著打仗了,這些事情該當顧不上才對,誰會想到受戰爭影響,勞力會大量閑置?
季宣和首先考慮的是城內百姓,村民有存糧的習慣,比起城內百姓,糊口反倒是比較容易。如今是夏初時節,山野田間到處都是野菜,粗糧混著野菜,好歹能糊弄過去。城內百姓則不然,出城找吃的不容易,最近的岷山是西林縣城百姓最常光顧的地方,那裏的野菜一冒頭就被人摘走,想要找到足夠吃的,就隻能往深處走。
這不,現在家家戶戶基本都有閑置的壯勞力,沒活幹,隻能到山野間尋找生計,不說山外的獵物野菜,就連那些柴草都是手快有,手慢無,可以想象其中的競爭有多激烈。深山不好進,百姓多是成群結隊,野物獵到不少,受傷在所難免。如今的情況是這樣的,一般的獵物乏人問津,隻有那些比較稀罕的野物才受人歡迎。並非賣不上價,而是有價無市,大量人進山,導致獵物供大於求,賣不出去。
不光是西林縣這邊如此,周邊縣鎮都是半斤八兩,想要將獵物賣到其他縣鎮也不現實。最終隻有醃製起來供自家慢慢消化,糧食如此昂貴,他們沒道理將辛辛苦苦獵到的獵物給賤價賣了,還不如留著自家吃,再不濟攢著以後也好換些口糧。
山林裏獵物就那麽多,真正的深山老林,普通百姓輕易不敢往裏闖,蛇蟲鼠蟻太多,防不勝防,在糧食尚能糊口的情況下,沒多少人敢豁出性命以命博命。
戰火一起,貨物流通就極為緩慢。西林縣盛產的物資賣不出去,其他地方便宜的貨物也送不進來。虧得錦朝還處於小農經濟,各地基本上能做到自給自足,流通不暢帶來的影響沒有現代那麽大,日子不如戰前滋潤,倒也不影響日常生活。
野物都不好賣,家養的自也沒能好到哪去。不過家禽家畜也有個好處,那就是價格比獵物便宜,百姓偶爾還能買一些解解饞。季家莊子和西山莊子都養了大量牲畜,往日來錢的營生,現在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好在這些就算不好賣,留著自家吃也不算浪費。
雖說沒幾人不想吃肉,但真到了生活難以為繼的時候,還是糧食更為重要。總不能餐餐以肉為食吧?再說也沒幾家吃得起肉,畝產高的糧食自然就成了百姓們的首選。
季宣和挑揀一番,選了離西林縣城最近的幾塊荒地,打算組織人手去開荒。這回可不像西山莊子那樣,誰開出來的荒地就歸誰,辦理田契的費用可以緩一年交,事急從權嗎,這種例子以往就有,季宣和倒不擔心觸犯了律法。荒田本身就有免稅三年的優惠,百姓不去開墾荒地,一則是因為這些荒地有些遠,二則是契稅不低,很多人不敢冒險。田地不是開出來就能有收獲的,一個不慎,血本無歸那就太糟糕了,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財富付之一旦,誰都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