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購艦
受李鴻章海防政策影響,大清從西洋購進了為數可觀的蚊子船。除了南北洋從英國購入的龍、虎、霆、電、東、西、南、北等8隻外,還有福建於1876年從美國買來的“福勝”、“建勝”,1879年山東委托李鴻章在英國訂造的“鎮中”、“鎮邊”。這期間共花費175萬兩以上的銀子。
從外國購買了12隻蚊子船,而這些船隻能用於巡江。在不久後的中法戰爭中,實戰證明蚊子船在把守海口的戰鬥中不堪一擊。馬江之戰中,與比“揚武”排水量還小的“窩爾達號”(1,300噸)木殼輕巡洋艦對陣的“福勝”、“建勝”兩蚊船,在極短時間內就沉沒了。這是慘痛的血的教訓。
1879年,在沈葆楨生命的最後一年,沈葆楨開會總結海防專款被抽撥挪用的經驗教訓,並針對李鴻章“弟所以徘徊四顧未敢力倡鐵甲之議,一無巨款,一無真才也”的辯解之詞進行了反駁。
沈葆楨說:“外洋定製物價,分期償債,有百萬以為權輿,似不甚窘。其餘指款各省,鹹知其不能不解,亦必踴躍。萬一不敷,奏請部庫暫借數時,亦必邀允。倘懸而無簿,人人虎視眈眈,欲留此百萬金以備緩急之需,恐口眾我寡,大大易易。”
應該說,沈葆楨的這些話對李鴻章頗有啟發,為後來訂購定、鎮二艦指明了一條籌款的途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海防知識的逐步了解,李鴻章的思想也開始逐漸轉變。
為了尋求補救,沈葆楨還奏準自光緒四年起從李鴻章手中分出南洋海防經費,並建議各省兵輪定期會操。但鐵甲艦未能購得使沈葆楨抱憾終生。沈於病逝前夕,此衷難忘,彌留之際口授遺疏,傾吐肺腑之言:“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買鐵甲船一事,至今無及矣。而懇懇之愚,總以為鐵甲船不可不辦,倭人萬不可輕視,伏望皇太後聖斷施行,早日定計,事機呼吸,遲則噬臍!”
就在沈葆楨去世的一年,李鴻章曾數次對購買鐵甲艦一事動心,但卻遲遲未買。李鴻章寫信給沈葆楨稱:“所論鐵甲船必須購置,頭頭是道,精鑿不磨,深為敬佩。若能添購兩號,縱不足以敵西洋,當可與日本角勝於海上。日意格寄到英廠鐵甲圖式、圖說,如已譯出,乞寄示一閱。”接著,李鴻章派李鳳苞出洋“會商日意格察勘鐵甲船”。
沈葆楨生前的影響加之其彌留之際口授遺疏對李鴻章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而最終令李鴻章下定決心購買鐵甲艦的卻是兩位留學歸來的年青人。
1879年7月,在英國留學、實習的劉步蟾、林泰曾二人結業回國。他倆回國之初即懷一腔熱情向福建船政局呈上《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決心以所學知識報效祖國。
該略論不久後由船政提調吳仲翔轉寄給李鴻章。當李鴻章看到略論內有“蚊船利於攻人,而無能自衛”,“若中炮子即有沉破之患”,“非擁鐵甲等船自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守之妙”等話時,感到觸目驚心。
李鴻章打算與劉步蟾逐一研討略論中的各條、各圖,並谘詢海防政策,便寫信給沈葆楨,議定劉步蟾不去南洋轉而來北洋供職,林泰曾撥赴南洋備沈“就近顧問”。
劉步蟾到北洋後,李鴻章了解了不少有關海防的知識,知道了西洋新式大軍艦均備有鐵甲,分為洋麵鐵甲(即鐵甲艦)、海口鐵甲(即海防艦)、鐵甲衝船(即裝甲巡洋艦)等三種,終於明白蚊子船在海上毫無用途,即使守口也要用海口鐵甲。
接下來,李鴻章再次征詢的林泰曾意見。林泰曾看到“伯相”受劉步蟾的影響後對鐵甲艦的認識有所轉變,便答稱“蚊船僅能守口,即快船兼碰船亦隻能在洋麵探賊、通信、為鐵甲助勢”,“無鐵甲以為坐鎮,無快船以為迎敵,專侍蚊船,一擊不中,束手受困,是直孤注而已”。
“能與鐵甲船敵者惟鐵甲船,能與巡海快船敵者惟快船。西國設置水軍皆權衡鄰邦力量,必與之勢均力敵,故鄰有鐵甲我不可無,今日本既有鐵甲二艘,大清獨無豈能與敵?”
“應請趕購鐵甲二隻,快船或購或造四隻,水雷水艇二十隻,則進可戰,退可守,日本當不敢輕視。若僅恃數號蚊船,東洋鐵甲紛遝來擾,無可馳援,必至誤事”。
直到此時,李鴻章對各艦種的性能有所了解後,購買鐵甲艦的決心才逐漸定了下來。
李鴻章意識到鐵甲艦的重要作用後,便奏請“為籌辦海防,通融挪款,先購鐵甲船二隻,以壯聲威而備戰守”。
在李鴻章的大力支持下,清廷終於意動。清政府內部圍繞著是否需要鐵甲艦、如何購艦及將來的維護經費如何籌集等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討論,其間又夾雜了派係傾軋、鐵甲艦過時論、要大艦還是要小艦等因素的幹擾。
就在此時,在英國又發生了一件對大清訂造鐵甲艦產生重要刺激的事件。
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應邀參加日本在英訂購的“扶桑”號鐵甲艦的下水儀式。倭國訂造的這艘軍艦,由設計師裏得操刀,沙姆達船廠建造。
扶桑號鐵甲艦正常排水量3717噸,垂線間長67.1米、艦寬14.6米、平均吃水5.5米,水線帶裝甲厚231毫米,主要武備是4門240毫米口徑的克虜伯後膛炮,采用老式的船腰炮房布置法,航速13節,屬於小型的二等鐵甲艦。依據當時的軍艦分類標準,五六千噸及以上的鐵甲艦稱一等;三四千噸及以下的稱為二等。
設計上雖然已顯過時,但在當時的亞洲,這艘軍艦無疑是強大、沒有敵手的,對尚在繈褓之中的大清海軍是個巨大的威脅。
以開明著稱、六十餘歲還在試圖學習英文的大清第一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讚數語”後,倭國已經擁有鐵甲艦的消息很快傳回了國內。
1878年侵琉球事件的餘痛還沒有消除,倭國現在竟然有了鐵甲艦,其目的何在,昭然若揭。
李鴻章在隨後給清廷的報告中激動地稱“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當覓所無以求自強”,由此,大清和倭國開始了一輪海軍裝備建設競賽,受倭國的刺激,購買鐵甲艦真正開始進入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