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三章 閃電戰
1919年,被廢黜的朝鮮國王李熙突然死去,中華帝國駐朝鮮總督發出訃告,宣稱高宗李熙是患腦溢血不治而亡,準備在三月三號為其舉行國葬。但是,世上總有不透風的牆,李熙的死因還是被傳了出去。
19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朝鮮高宗李熙派使者去海牙參加,要求各國承認朝鮮獨立,廢除中華帝國的“保護”。
不過此時正逢國際局勢緊張之時,中華帝國的國力如日中天,當然就沒有國家願意為朝鮮出頭。
雖然李熙的做法沒有起到效果,但這無疑就觸犯了以羅凱為首的中華帝國的底線,羅凱把朝鮮總督撤職後立刻就令人軟禁起李熙,強迫其退位,到了1919年幹脆一杯毒酒解決掉所有隱患。
不過,高宗皇帝在位數十年,他被毒死的消息傳開後在朝鮮人民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一些朝鮮人決定在國葬的那一天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民族獨立運動。
朝鮮民族黨甚至起草了一份《獨立宣言書》,向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和中華帝國政fǔ發出呼籲,要求給予朝鮮獨立,並且還準備在漢城舉行大規模的和平示威。
朝鮮留中學生在北京發表宣言,號召人民“為自由而濺其熱血”,得到國內學生的響應,揭開了獨立運動的序幕。以孫秉熙等人為代表的朝鮮民族主義者積極活動,希望依靠帝國主義的“民族自決論”來謀求獨立。
孫秉熙等事先與學生商定,利用高宗國葬之機,於??3月3日下午2時在漢城塔‘洞’公園集會,發表獨立宣言,舉行遊行請願。但舉事前,這些人卻懾於人民高漲的革命氣勢,不敢參加群眾集會。而躲到一家飯館裏,把事先擬好的《獨立宣言書》宣讀一遍後,向總督府警務總監部自首。
學生和市民等沒有被他們的變節行為所動搖,紛紛湧上街頭,當眾宣讀《獨立宣言書》,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參加人數達30多萬,並同前來鎮壓的中**警進行搏鬥。當天,平壤、元山等地也同時舉行示威和暴動。3月中旬,鬥爭‘浪’‘潮’迅速推向全國城鄉,工農大眾成為主力,暴動的人民到處襲擊政fǔ大樓,破壞‘交’通,處決官吏、走狗和惡霸地主,把運動推向高‘潮’。全國有11個府、206郡,200??多萬人示威和暴動。海外僑民也舉行示威遊行,響應國內的鬥爭。
不過,人民群眾與殖民當局的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因而在羅凱調派來的武裝鎮壓下失敗了。
另一邊,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簽訂摩德洛斯停戰協定後,麵臨著亡國的民族危機。英法意等國利用戰勝國地位,開始實施大戰期間締結的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密約??。1919年5月15日希臘占領伊茲密爾,使民族災難空前嚴重。
1919年5月19日凱末爾?阿塔圖爾克來到安納托利亞??,著手組織全民族的抵抗運動。
1920年4月23日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組成了以他為首的政fǔ。同時確認“主權在民”的原則,宣布蘇丹政fǔ3月16日以後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法令無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4月1日兩次伊諾努戰役中,新建的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進攻。同年8~9月,在薩卡裏亞河戰役中土軍粉碎了希軍占領安卡拉的企圖
。1922年8月26日,土軍對希軍發動全麵反攻,9月9日收複伊茲密爾,9月18日在安納托利亞的希臘軍隊完全被肅清。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
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決定廢除蘇丹製,從此結束了奧斯曼皇室長達600年的封建統治??。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和神權統治,建立了土耳其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共和國。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使土耳其擺脫了民族危機,為發展民族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創造了前提條件。??建立民族國家體係,是20世紀亞洲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趨勢。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開創了這一趨勢的先聲。
在印度,獨立的聲音同樣愈演愈烈。加1899年.寇鬆勳爵任英印總督。他采取一係列反動措施,企圖扼殺民族運動。其重要措施是把孟加拉分割為東孟加拉和西孟加拉兩個省
於是孟加拉人民掀起了反孟加拉分割鬥爭。1905年8月7日加爾各答萬人大會決定以抵製英貨和開展自產運動迫使英撤銷分割孟加拉計劃。10月16日分割法生效當天,加爾各答舉行“國喪日”,全城總罷業。以蒂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斯瓦拉吉”、“斯瓦德希”、抵製英貨和民族教育4點綱領,力爭把運動引向革命道路。他們把抵製擴大到其他省,主張不僅抵製英貨,還要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方麵實行全麵抵製。1905年末,蒂拉克進而提出消極抵抗策略,作為爭取實現“斯瓦拉吉”的道路。
1906年運動擴展到全印。在孟加拉,提出反對種族歧視的政治要求,農民也踴躍參加各種集會。到處出現工會農會組織。1905~1906年,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出現秘密革命組織,參加者是一批不滿國大黨政策、主張以武裝鬥爭謀求印度解放的‘激’進青年,1906年國大黨年會首次通過爭取印度自治決議,還通過爭取“斯瓦德希”抵製英貨和民族教育的決議。
1907年運動進一步發展。在旁遮普,為反對殖民當局提高土地稅和增加水稅,極端派領導人拉伊、a.辛格領導農民進行抗稅鬥爭。第的群眾同警察發生武裝衝突。為抗議當局迫害運動領導人,加爾各答群眾9月至10月接連舉行集會示威,10月初的示威演變成街壘戰。
殖民當局實行分化瓦解政策。1906年英國自由黨政fǔ宣布準備實行立法會議改革,擴大印度人代表名額。溫和派於是與當局妥協,在1907年國大黨年會上製造分裂,把極端派排除出國大黨,另行製定黨章,規定印度自治的目標隻能靠當局逐步的改革來實現。
1908年殖民當局逮捕南印度極端派領導人契?皮萊,封閉進步報刊,頒布刑法補充條例,取締義務糾察隊,最後,以“煽動叛‘亂’”罪,逮捕蒂拉克,判處6年監禁。??1908年7月23~28日孟買10萬工人舉行6天的政治總罷工,抗議對蒂拉克判刑。最終,由於雙方力量的懸殊導致獨立運動失敗。
不僅是朝鮮、土耳其和印度,在世界各地,反抗帝國主義的聲音此起彼伏。
北京。
羅凱站在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圖前麵,久久不語。非常時期行非常手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關係的社會化隨之發展,壟斷組織的統治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不過走帝國主義的道路並非長遠之計,羅凱開始為中華帝國的未來謀出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造就經濟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德國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蕩’。中華帝國雖依靠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於以一場大蕭條告終。
美國的繁榮不僅建立在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上,也建立競爭對手的犧牲和信貸增長上。從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為35億美元。1926年,70%的汽車是通過賒銷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國際競爭力強勁,工業品出口越來越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餘。
1929~1933年,風雲突變,作為世界經濟領頭羊的美國需求和個人消費下降,生產過剩,投資銳減,進口能力嚴重萎縮,大幅度減少了初級產品,特別是從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等國的農產品和礦產品的進口。1929—1932年,由於貿易需求銳減和出口產品價格猛跌,拉美國家的出口額下降了65%。對外依存度越高的國家受貿易危機的影響越重,同l925—1929年相比,1930~1934年智利進出口分別下降了48%和33%,這兩項比重均大大高於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當時拉丁美洲是不發達地區中與國際分工體係聯係最緊密的地區,所有現代化部‘門’都與外貿有關,經濟危機通過貿易蔓延到各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麵。
世界出口量減少了25%,出口價格總水平下降了30%,從而使世界貿易總額的下降幅度超過50%。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崩潰,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裏,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0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湧進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0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製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曆史最高點。當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
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出現下挫,但專家和政fǔ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穀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10月24日一天,便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采取行動以控製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
過去,美國也曾經曆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
危機爆發後,美國政fǔ延續自由放任政策,胡佛總統反對由政fǔ采取大規模的救濟措施,認為隻要把失業、救濟等問題‘交’給各種非政fǔ的慈善組織去處理,危機很快會過去,結果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據當事人回憶,1隻羊的售價是1美元,但送到市場上的費用需要1.1美元。大量的穀物爛在地裏,沒人收割,大批牲畜被活埋或被殺死,牛‘奶’喝咖啡被倒進河裏。
金融危機是20世紀一次空前的大災難,也催生了日後的變革,由於經濟危機,2萬多家美國企業投資中華帝國,極大的幫助其從被孤立的世界裏強大起來。並且經濟危機還導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和被崇拜,殖民地紛紛獨立,新格局漸漸顯出雛形。
由於中華帝國政fǔ幹預經濟政策,經濟蒸蒸日上。中華帝國在侵略亞洲國家的同時,美英等國禁止向中華帝國輸送石油戰略物資,導致中華帝國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於是中華帝國不得不對外擴張,中華帝國和列強的矛盾漸漸增加。
1932年夏天,德國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功架政權。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取締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1933年,德國退出國聯。
1934年,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集總統、總理、軍隊最高統帥於一身,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合約》,放手擴充陸軍、重建空軍、建造軍艦。
1936年,德國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踐踏《凡爾賽合約》。
1938年,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耳曼人。一方麵,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國人同一種族的關係,在那裏搞了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
另一方麵,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伸張正義”。他揚言要發動戰爭,又大規模的向德捷邊境調集軍隊,擬定了“綠‘色’計劃”,準備10月1日為進攻捷克的日子。
眼看兵臨城下,捷克政fǔ自然不願任人宰割,也加強了邊界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在這危急時刻,最傷腦筋的是英法等國的領導人,英國首相張伯倫徹夜不眠。
1938年9月13日晚上,希特勒收到張伯倫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是:“由於局勢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堂堂的大英帝國首相,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見希特勒呢?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複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國和捷克‘交’戰,英法按照條約必然卷入戰爭,西歐的戰火將蔓延開來。由於考慮自身的利益。張伯倫緊張萬分,法國首相達拉第也膽戰心驚,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盡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一次坐了7個小時的飛機,在慕尼黑著陸。之後,又乘坐3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德國的斯加登拜見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為侵略捷克的事大傷腦筋。因為當時德國實力有限,準備攻打捷克的隻有12個師,而捷克卻有35個裝備‘精’良的師;德國的國防軍參謀部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如果英法堅決站在捷克一邊,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如今張伯倫登‘門’求和,這不是現成的敲詐機會嗎?希特勒和張伯倫的談判在一間密室秘密進行。據戰後查獲的當時翻譯官的筆記透‘露’,當時希特勒大談他對德國人民、對國際和平、對德英親善的“功勞”。最後,他殺氣騰騰地威脅道:
“無論用什麽辦法,這次都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日耳曼人的問題,就是為此打一場世界大戰,也在所不惜。”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連忙反駁:“如果元首決定動武,那我們還有什麽談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台德區?”這時的希特勒已不是談蘇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問題,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這一地區割讓給德國了。
這一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為吃驚,來談判之前,他已同法國商定,兩國絕不會幫助捷克作戰,而且決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協了。張伯倫慢條斯理得說:“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這暗示他同意把蘇台德割讓給德國了。
9月16日,張伯倫回到倫敦,當晚召開內閣會議,鼓吹隻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能組織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第也愁眉苦臉地趕到倫敦。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英、法炮製了一項出賣捷克的計劃:“凡是蘇台德區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誌帝國”。
第二天,英、法兩國向捷政fǔ提出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的“建議”。在人民的壓力下,捷克政fǔ起初拒絕這一“建議”。英、法以解除盟約要挾,還警告如果因此發動戰爭,威脅到歐洲的利益,捷克要付全部責任。在百般無奈之下,捷克政fǔ隻好屈從英、法兩國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裏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宮”裏進行會談。其實這次會談沒有新的內容,隻是對已達成的‘交’易補辦個手續。
第二天淩晨1時半,四國便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根據協定,捷克必須從10月1日開始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及其附屬的一切設備無償的‘交’給德國。捷克的兩名代表在會談前已經到來,但不許參加會談,隻能在會議室外的隔壁房間裏等待著四大國的判決。
希特勒在慕尼黑會議上說,占領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張伯倫對此毫不懷疑,回到倫敦下飛機的時,還興高采烈地聲稱,他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他對英國人說:“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建議你們安心的睡去吧!”。
希特勒沒有履行他的諾言,在占領了蘇台德區後,他的眼光又轉向了整個捷克和‘波’蘭。
另外一邊,中華帝國也在默默擴張著他們在亞洲的勢力。在北邊,由於十月革命之後,俄國成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西方列強為了把其虐殺於搖籃當中,所以聯合對其發動了進攻。蘇聯人民經過幾年的艱苦抵抗之後終於趕跑了侵略者,在這期間,中華帝國以戰爭相威脅,幾乎要回了1800年以後割讓給俄國的全部土地。
在東邊,日本帝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國家,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受到中華帝國的幹涉。朝鮮和菲律賓更是完全淪為了中華帝國的殖民地,中華帝國可以在其土地上予取予求。
1936年,德意秘密簽訂協定,加強對外侵略戰爭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
柏林羅馬軸心形成不久,德中簽署了《中德同盟條約》形成了公開的軍事聯盟,以聯合起來實現其重新瓜分世界、稱霸全球的野心。
發動侵略戰爭,重新瓜分世界,這是德國早已確定好了的方針。1933年1月份,希特勒上台後就著手於侵略戰爭的準備,在“大炮代替黃油”的口號下,瘋狂進行擴軍備戰,把經濟迅速推上了軍事化的軌道。
至於新興的中華帝國忽然加入協約國一方就令列強極為不解了。不過接下來中德同盟內容的公開使得英法美等國豁然明白了中華帝國的目的。
中德同盟規定,在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時,將采取必要的措施。中德雙方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和第三國開戰的時候,另一國將保持中立。在上述情況下,如果‘交’戰中的第三國和其他一國或數國結成同盟進行參戰的話,中德將協同作戰,媾和也將根據同盟國相互間的協議進行。中德兩國不締結有害於兩國利益的其他條約。在危及兩國利益的時候,要相互通報。兩國海軍平時要加強協作,在入塢修船、補給煤炭等方麵相互提供方便,並且明確表示,雙方要努力保持優於第三國的陸軍和海軍力量。
隨著德、意、中三國軸心形成,世界局勢陡然緊張起來。各國開始重新恢複海軍建設計劃。原來,中華帝國並沒有加入華盛頓海軍條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405毫米至450毫米。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四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也就是《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主力艦的噸位為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5毫米,並規定美、英、、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即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該條約的規定造成各國海軍大量裁軍,大量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建造計劃被取消。但實際上,雖然限製海軍軍備條約是為了防止軍備競賽,但在海軍假日時期看似平靜的表麵下暗濤洶湧。各國都在該時期醞釀擴建海軍,尤其是提升海軍艦船的技術含量和武器的威力。
中華帝國和蘇聯一樣並沒有加入到《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去。不過從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其,直到1930年,中華帝國並沒有製造35000級別噸以上的戰列艦。
實際上,中華帝國從1930年起,就開始大量的製造航空母艦和潛艇,把其當作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至於戰列艦,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考慮到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超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和一艘前衛號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它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法國、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羅凱決定也製造兩艘超級戰列艦,用來當作艦隊的旗艦。
到了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中華帝國的海軍力量已經不比美國弱,位列世界第二,引得列強深感不安,不過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已經武力展開像一戰前英、德兩國那般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
在陸軍方麵,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隻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隻有300多量,排在‘波’蘭後麵,勉強做個世界第八。
蘇聯是軍事實力強盛的國家,??1940年其gdp達300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5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曆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不過由於輕工業不行,蘇聯一直被貧窮所困擾,所以在二戰前期他們的陸軍在裝備上比美國好不了多少。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麵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1940年生產坦克第二。
中華帝國厚積薄發,1940年中華帝國gdp達到1000多億美圓,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數量到第一。
無疑的,在列強當中,就戰前準備而言,深知戰爭即將爆發的中華帝國是準備得最充分的。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激’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要向蘇聯采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奕與鬥爭便開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麵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麵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麵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而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麵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麵,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製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蘇聯出於對英法等國的不信任和自己安全的考慮,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相當於給了德國一顆定心丸。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波’蘭。在這份條約的秘密備忘錄中,雙方約定沿維斯瓦河、納列夫河和桑河一線瓜分‘波’蘭。除此之外,芬蘭、‘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共和國以及羅馬尼亞也進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1939年,德國控製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接著,德國就開始打起了‘波’蘭的主意。
德國和‘波’蘭政治上的‘交’鋒在1939年‘春’天就開始了,德國要求‘波’蘭將分割東普魯士與德國其餘領土的丹齊克走廊拱手相讓。
為了侵略‘波’蘭,為了保障自己東部戰略地的安全,德國專‘門’製定了名為“白‘色’方案”的攻擊戰計劃。這個計劃製定周密,布局細致,從陸、海、空三方麵對‘波’蘭實施進攻。
為製造借口挑起戰端,德國特種部‘門’組織特工喬裝‘波’蘭軍,對西裏西亞地區戈列維茨市的電台發動了進攻,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這支化裝了的軍隊很快的占領了電台,並用‘波’蘭語廣播了向德國“挑戰”的聲明。
當天,希特勒向全德國發表廣播演說,他聲嘶力竭的叫嚷道:“無數的‘波’蘭人侵入德國境內,在這些人中,有許多‘波’蘭的正規軍攻擊戈列維茨市的電台。現在采取和平方式處理的可能‘性’已經不複存在,我們隻能用武力來解決一切。
1939年9月1日淩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約1小時後,德軍地麵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麵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荷爾斯泰因”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魂‘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裏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裏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開戰後,古德裏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由於英國和法國承諾保證維護‘波’蘭的主權完整,9月3兩國對德宣戰。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率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後以重騎兵進行衝擊,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
而‘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並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部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隻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進退伸縮彈‘性’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後麵的孤軍,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按兵不動,宣而不戰。
9月6日,‘波’軍總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線。‘波’蘭政fǔ當日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大局已基本決定,從軍事角度看,戰爭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