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第十五回 變故
矩州。
地處大宋黔南路。也就如今的廣西貴陽一帶。自西漢時,就有當地大姓謝氏依附朝廷。成了華夏的一份子。唐高祖武德四年設置矩州。據說,因為該地區的南麵有水呈方形,其狀如矩,所以取了矩州這個名字。
不過,矩州雖然自古流傳,可實際上,大宋徹底統製矩州,時間卻也不久。甚至有部分的地方,還尚未完全被大宋掌控。
無他。天高皇帝遠也。
這矩州,原本在大唐武德時還算正州。可自唐玄宗天寶三年,就因為距離中央政府距離太遠不好管製,降為羈縻州。把整個矩州分為了五十個羈縻州小區域,讓當地人自治。
在五代十國時,更有烏蠻人入侵矩州,立號稱石人部落。直到,烏蠻人退回黔西北,其子若藏繼續管理矩州事務,曾於宋太祖乾德五年向朝廷納貢。得到宋太祖的嘉獎,與一批土著首領同時被授予歸德司戈職。自此,這矩州也才算是明麵上歸了大宋統製。
沒錯,僅僅是明麵上。歸德司戈,職位雖不高,僅僅屬於從八品下職官,可卻掌有一定軍權。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有兵就是草頭王。
故此,當地頭人的進貢納降,也不過就是明麵罷了。實際上還是當地的豪族,氏族的首領自治矩州。
故而,直到李民來到這個時代的前幾年。大宋皇上趙佶好大喜功,眼看北擴疆土無望,奈何不得人家大遼與西夏,這才詔當地的番部長田佑恭入朝,設黔南路,正式以武力一統黔南的五十個羈縻州。曆經十幾年,這才基本上統製了整個矩州。
結果,卻又趕上天下大旱,四方盡反。
好在。矩州久戰。民皆思安。其本地吏治在田佑恭地安撫和鎮壓下。也算是不錯。更為主要地是矩州湖泊眾多。也沒被旱情嚴重破壞。百姓有吃地。卻也是沒個樂意造反。
隻不過。隨著段譽領著大理軍兵地到來。一切卻又不同了。
段譽所帥地大理兵馬。雖然在段譽地約束下。並不怎麽禍害當地地百姓。可段譽地大理兵馬。畢竟以苗人居多。那白苗地軍兵還好些。那黑苗地軍兵。卻是大理地特色軍種。上陣多驅趕蛇蟲蜘蛛等五毒作戰。如此。即使段譽約束軍兵不禍害百姓。那矩州地百姓看見大批地蛇蟲過境。那也是慌啊。
何況。大理本不是什麽特別富裕地國家。此次來地匆忙。軍糧準備更是不足。若不是大宋特使為了大理能夠急速出兵。許了大理軍兵地糧餉。盡由大宋當地府城提供。段譽光是準備那些出兵地軍糧。那就不可能那麽快地動身。
當然。這也是段譽仁慈。根本沒想過掠奪大宋當地百姓。就地就食地想法。像其他吐番、安南等國。就從來沒有過段譽這般地煩惱。尤其是安南等小國聯軍當中。有些尚未完全開化。甚至還保留了生吃活人地習慣。自然在進入大宋時。不會想那軍糧問題。
可問題是。趙佶皇上不知民情。漫天許願。那大宋地特使。更是管不著地方百姓地死活。可由地方承擔大理十萬軍兵地軍糧。對於富庶地地方來說不算什麽。可對於剛剛經曆大旱地地方來說。那可就是一個大麻煩了。
何況這矩州,本是久戰之地,五十個羈縻州剛剛徹底歸順了大宋。剛剛穩定不久,朝廷不僅沒有及時安撫,反倒又加重稅收,征糧供給苗人。這些壯族,彝族等的氏族,洞主,自然更是不滿。
段譽兵行到矩州,卻是因為軍糧問題,不得不慢了下來。
而他這一慢。卻是讓已經從兩浙起兵。快速突進的李民,很是吃驚。
要知道。李民從兩浙到廣西黔南路,那可是還隔著江南西路,以及廣南東路等諸多地域。那地域跨度,那也絕對是上千裏的突襲。雖說淮安有著高俅幫著掩飾,大宋朝廷應該不會得知李民已經不在兩浙一代。可是,李民作為一方之主,長時間離開根據地,那也是不好的。
尤其是,李民此次領軍突襲,本就是打的時間差,若是大理居中停軍不前,吐番,安南兩路加速包抄。李民卻是自家上趕著鑽進人家的包圍圈了。
尤其是,李民大軍越往西南走,這軍糧的供給也是越不方便。比不得在那江浙一帶,李民行軍,隻要帶上路上吃地幾日軍糧就可,到了地方,自有軍糧源源不絕的自水路運來,甚至李民所到的地方,根本就是大宋軍糧的囤積點,中轉站。
這西南之地,那可是人煙稀少,荒山野領的多,人煙密集的少。而且水路也不十分通暢,沒有什麽可以一條水路直達的河道。大軍繞路不說,軍糧更是隻能人抗馬背,光是路上不斷往返運糧的軍兵,就把李民剛剛組建的,並且帶在身邊裝聲勢地八萬輔軍師,用了一個幹淨。而占用人手不說。那些輔軍師運送軍糧的途中,那自身也是要吃喝的啊。如此,十萬石的軍糧,最終運道李民前線主力軍的手中,也就是三四萬的樣子。
再加上李民還得從其他地方再調糧補充軍糧中轉點。李民雖說空手套的從朱那裏得了不少好處,蘇州的關稅更是賺足了,可是也是頭疼。畢竟江南的軍糧總數就在那裏。
李民等不知段譽地難處,隻知段譽自到了矩州之後,行軍速度直線下降,隱隱有要跟吐番、安南兩路軍兵等速合圍地架勢。李民等如何不急?
此時,李民卻是明白了那些古代帝王,為什麽一個個即使都把開疆擴土當作最大的榮譽和功績,並將之記載入史冊。可最終卻也沒有一個能夠一統整個亞洲地。感情都是這後勤供給鬧的啊。怪不得曆史上也隻有鐵木真打下的版圖最大。確實也隻有鐵木真那種掠奪式以戰養戰,行軍從不帶過多軍糧的蝗蟲軍團,才能不為後勤所困,打下那麽大的版圖。
不過,掠奪性擴張的後果也是嚴重,沒的可搶了。這個國家自然也就完了。所以忽必烈一生才有建設地方的做法。可卻也晚了。即使元朝奪取了南宋幾百年的財富,可也支撐不過許久,隨即就煙消雲散了。
李民感慨一生,不禁隱隱有些後悔:不是專家,推演什麽軍略啊,如今豈不是進退不得?
好在,李民鍛煉異能,早就練就了心誌堅定無比。認定一個方向,永不言退。既然段譽的行軍速度下降,不能在李民預定的江南西路兩軍碰麵。李民索性先把江南西路先平定了。反正,李民在離開東南,進軍京師前,也是要把整個大後方都安穩住的。
而要說這江南西路,地方也算不小,除了小縣城之外,有三千軍兵鎮守以上的,就有洪州,撫州,樂安,建昌,吉州,臨江等等。此外,更有建昌軍,臨江軍各兩萬正規軍駐守。
隻不過。這些地方的軍兵雖多,可卻是太分散了。並沒有統一指揮。尤其是兩浙等地都反了,這江南西路與大宋朝廷的信息通道也全都被截斷了。各個州縣,隻知道自保。卻有哪個敢串聯防衛的。
若是串聯,恐怕兩浙等地平定後,就該他們這些官員倒黴了。而如此一來,卻是方便了李民。
李民攻略這江南西路的軍略,簡直成了跑馬圈地。那種師道領著三萬的第九騎兵軍,一通跑,這江南西路各地,隻是看了那三萬騎兵的雄壯,那就紛紛的開城投降。卻是沒有幾個像樣抵抗的。
唯有臨江軍的抵抗激烈一些。欺負種師道的第九騎兵軍都是馬軍,攻擊力強大,卻是不擅攻城,堅守不出。可誰想,種師道眼看臨江四門緊閉,根本也沒在臨江過多停留,更沒有用騎兵攻打臨江城。徑直的就繞城而過,直撲下一站的新途去了。
可就在那臨江團練使,慶幸不已的時候,慕容博的燕軍隨即就到了。當天夜裏,就翻入了城內,開開了城門,把燕軍主力放了進來。
這臨江軍在這江南西路,雖然也算是精銳,可比之慕容博的燕軍,那卻是差遠了。那些燕軍的藤甲,一個個都是刀槍不入,其軍兵的身手,更是高超。就算白天正麵作戰,哪怕是有著燕軍幾倍的兵力廝殺,也未必是燕軍的對手。何況還是那燕軍偷襲,展開了最強的夜戰,混戰,巷戰。
此等戰法,就是種家軍,折家軍這等大宋的王牌主力邊軍,那都不是對手,何況是沒有這方麵準備的臨江軍。
一夜混戰,那簡直就是單方麵的屠殺,若不是李民的軍規,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能俘虜的盡量俘虜。這臨江軍非得全軍覆滅不可。
可就這,臨江軍也是去了一半。
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下來,李民卻是盡占江南西路。而且,此時呂師囊的堂弟軍師呂助,也有奉李民的軍令,安撫了宜州等地的壯族頭人,幫助方臘平等了叛亂。方臘的軍馬卻是騰出了空來。
此時,方臘也自領兵趕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