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在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關於要不要發展的問題,可以說已經得到解決;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解決什麽是我們需要的發展、為什麽發展和怎樣發展得更好的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係統地、高屋建瓴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因此,從指導經濟社會發展來說,科學發展觀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和高度,是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1.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提出的關於發展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觀點。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科學發展觀強調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同時又把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曆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曆史主體地位的思想,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理論。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麵發展,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推動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特別是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體現並豐富發展了事物之間普遍聯係、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了科學的自然觀,是關於人與客觀世界之間關係的基本觀點。

2.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我們提出“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方針,是黨和國家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為導向。在每一個“統籌”中,都有一係列相應的政策措施。真正做到這“五個統籌”,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方麵,其結果必然就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社會和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可以說,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和一

般方法。

3.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實踐依據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當然是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樣一個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係列重要的階段性特征。比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製約日益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深化改革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體製創新進入攻堅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增加;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增多;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等等。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世界經濟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日益加深,等等。在這一階段,從總體上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麵對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麵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我們失誤不得。這就迫切需要我們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製定正確的發展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4.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理論依據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不斷認識的新成果,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和艱辛探索。毛澤東同誌用了較長時間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要理論觀點。包括社會主義存在矛盾的觀點;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觀點;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觀點;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觀點;權力下放、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

積極性的觀點等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誌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主題,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中國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社會,人的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堅持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建設。解決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以上充分說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

5.科學發展觀是在正確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20世紀40年代以後,國際上對於發展理論的研究經曆了從傳統的發展觀念與戰略到新型發展觀念與戰略的演變,並以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載入人類文明史冊。從1960年美國人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的階斷》一書問世,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主持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發表,從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到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確立,新發展觀在人類思想史上主要實現了三個大的轉變。一是從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二是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突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三是從不惜以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不少國家經過較長時期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浪潮的洗禮,從自身和他人的經驗教訓中進行理性思考,越來越認識到社會全麵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認識到遵循協調性、綜合性、持續性是人類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空前激烈,許多國家都在搶抓發展機遇,調整發展戰略。對此,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緊迫感,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和把握,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以更強勁的姿態展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