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軍製改革

本書已經接近尾聲,期待書友們繼續支持唐遠的新書《大宋之榮耀》。

新書衝榜,會員點擊,收藏,請新老書友們大力支持,非常感謝!

即位當了皇帝之後,楊晞意氣奮發,將幾乎全部精力投入到治理國家當中去。

他非常勤政,在李玢的喪期結束,親政處理朝事後,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如今的天下是他的了,雖然現在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麵的製度及成就讓他不太滿意,但他相信,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在一幫能臣良將的輔佐下,一切都可以改變的。

登基當上了皇帝,那就開始改變吧!

楊晞可以說是通過政變當上皇帝的。

雖然說他是趁永王李璘發動兵變,殺害了皇帝李玢後,率軍消滅了李璘的力量,順勢控製了局勢,並在眾親信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但他身邊那些人都知道是怎麽一回事。

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情況,自己被人以武力趕下台,楊晞當上皇帝後,首先大刀闊斧進行軍製方麵的改革。當然最初進行的改革是臨時性的,主要目的是將局勢控製住為主。

楊晞對長安城內外的禁軍及其他衛軍進行了整編,令自己的幾個親信人物:龐忠、渾緘、仆固懷恩、李抱玉、李漢等人分別統屬,各部的防區相互重疊。達到相互製約的目的。而且他也嚴令,沒有他與政事堂諸宰相共同簽署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調動軍隊。

局勢紛亂以後,維持穩定是第一要務,楊晞不希望手下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再起異心。

他在做這樣的布置後,馬上著手進行已經中斷了一段時間的軍製改革。

軍製改革的事由他自己親自主管,並令郭子儀、高適、李光弼、顏真卿、張鎬、李麟等大臣參與。

參與的大臣裏麵,有多位親信,但也有一些原本並不屬於他自己陣營中的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采納各方麵的意見,避免因為主事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信而疏忽一些問題。

楊晞一直相信,一個地方,有彼此製約的力量,有相互之間的監督,做事才能更好。

長安城內外的禁軍基本控製好了,沒什麽再起亂事的可能。但安祿山的叛亂剛剛過去不久,教訓可就在眼前。如今各鎮節度使手中依然握著重兵,雖然他們已經沒有了幾年以前那樣為所欲為的權力,但依然有起兵作亂的可能,這是楊晞很擔心的事。

這是李隆基當皇帝後造成的惡疾,終導致安祿山的叛亂發生。在原來的曆史上,李隆基時代軍製方麵的弊端一直影響著大唐剩餘的曆史,最終導致藩鎮割據,軍閥林立,大唐分崩解離。

楊晞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看到這情況出現。因此軍製改革是必須要進行的事,即使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也要強力推行。在這件事上。他也以皇帝的身份親自負責,總領軍製改革的事務。

後世時候,楊晞在軍中呆了多年,對共和國的軍隊製度比較熟悉,也大概知道世界上各國軍隊的組成方式,因此在這方麵,他能提出許多這時代人所不清楚的意見和想法。

楊晞的意見和想法當然就成為這次全麵軍製改革的主導思想。

也就在楊晞當了皇帝的三個月後,大唐朝廷宣布,軍製改革全麵展開。

這次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兵部職權的變革及各鎮節度使編製取消。

朝廷的詔令中宣布,依然以兵部為大唐的最高軍事機關,全麵掌管全國各衛軍軍籍管理、軍官的培養選拔、軍隊訓練及講武、國防、情報偵探、武器製作、馬政、舟橋之務。

全國軍隊之征討、鎮戍、訓練等皆聽命於兵部,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兵馬元帥、副元帥及行軍大總管和各分總管,發給印信,率領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駐防地。兵部的職司與原來並無太大區別,但其結構組成上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兵部下麵設有七個部門,一為從來沒有過的參謀部;二為兵部司;三為軍器監;四為新設立的情報司,五曰職方司,六曰駕部司,七曰庫部司。

除了參謀部和情報司及單獨設立的軍器監外,其他部門都是原來兵部所轄的職司部門。

軍器監劃規兵部管轄,這是必然的趨勢。

情報司主管全部的情況偵探工作,包括軍事和民生方麵,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門,其主管直接對皇帝負責,兵部尚書隻是名義上的主管,沒有皇帝的授權,不能插手情報司的工作。

參謀部也直接對皇帝負責,他的職權主要包括主掌全國兵馬調遣,包括兵馬的補充和屯防,更重要的是戰時進行戰事的布置。參謀司人員組成不固定,日常由幾名兵部官員主事處置事務。但是在戰時,參謀部將會無限擴大,組成人員可包括朝中任何重要官員。

也就是說,在戰時,參謀部將是戰爭的最高決策機構。

楊晞計劃,這樣的製度在運行一段時間後,將參謀部從兵部裏麵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直接對皇帝及政事堂負責的部門。以後的兵部,將成為類似後世國防部的部門。

軍隊是國家的根本,必須要控製好,有幾個相互製衡、相互協調才能發揮作用的部門一道指揮、掌握軍隊,軍隊發生叛亂的可能性雖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其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他要看看自己提出的這些措施能不能適應唐朝時候的形勢,能不能在這個時代發揮作用。要是實施後效果不錯。後續還會進行進一步的軍製改革,包括軍事委員會的建立等舉措。

管理軍事的機構重新劃定職權。下麵的軍製改革措施當然也跟著出來。

各鎮軍節度使製度取消,改為以道為基礎,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型軍衛的設置和籌建,設立正式編製的衛軍和州軍,及類似後世的民兵後備役製度。

這一點楊晞是來自後世軍區及集團軍的製度。

他製定的政策是:他這個皇帝通過參謀部、情報部及兵部控製軍隊,而參謀部、情報部及兵部通過控製各軍衛將全國的軍隊牢牢掌握住,這樣各鎮軍將領手中的權力就會大大被削弱。

衛軍為大唐主要的武裝力量。是對外征戰中主戰力量;州兵負責維持地方治安。軍衛設置按地域進行,在一道內設置一個衛軍或者幾個,也可能是幾道內設置一個衛軍。具體設置按各道的區域麵積及人口數,還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考慮。如今各鎮節度使手中的軍隊將被重新編製劃分,在衛軍建立後,各都督府的邊軍也都歸入衛軍中,衛軍的職能有些相當於後世的軍區和集團軍的結合物。

朝廷在宣布全麵組建衛軍的詔令中也宣布了衛軍的組成及編構:大唐的武裝力量共分為三十衛軍。分別以數字編排,即第一到第三十衛軍,每衛軍組成為一萬五千到三萬人,有甲、乙、丙的區別。第一到第十衛軍為甲種,各衛軍有兩萬五到三萬人,下屬三個衛師。衛軍的主將為兩名大將軍,衛師的主將為將軍;第十一到二十為乙種衛軍,編製也為三個衛師,共兩萬到兩萬五千人;第二十一到三十為丙種衛軍,每衛軍兩個衛師。大概一萬五千到兩萬人左右規模。

第一至第三衛軍主要由禁軍改編而成,以後的職責依然是鎮守京師的安全。

各衛軍的主力組成人員依然如原來那樣。但在以後的建設過程中,會有各技術兵種的組建和補充。

邊軍的編製與京軍略有不同,衛軍與大都護府或者大都督府是同一個班子,按地域設置都督府、鎮、戍、關等,派駐一定的士兵守衛,都督府相當於衛師的編製。

另有大唐皇家水師單獨成軍,編製也如陸師,共有五個水師衛軍,共有五萬人。

如今的造船技術還很落後,楊晞期望以後能建立戰力更出色的海軍。

暫時保留府兵,十六衛也沒撤銷,但差不多是名存實亡了。各衛大將軍也幾乎成了榮譽稱號,不過楊晞不可能馬上將曆史悠久的十六名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府兵依然還是由原來各衛遙領之,類似後世的民兵組織,也作為募兵的兵源,軍中的募集的兵員在服役一定時間,退役後也編入府兵中。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軍事與民生徹底分了開來。各衛軍中的軍餉和物資,京軍通過戶部直接劃撥,邊軍由戶部通過各州府發放,月俸分等發給,年節有賞,大典有賜,行軍另有行裝錢。這樣各邊軍與地方互不統屬,州官管有軍資手上無兵,軍隊有兵但錢糧都要經過州府。

李隆基時候安祿山的叛亂主要是各鎮節度使手中權力太大,其轄區內,軍事民生一手掌握,甚至其內的官員任命及軍中將領的提拔任命也是節度使說了算,各軍鎮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王國。並且一個節度使的任其幾乎沒有年限,甚至到了唐朝後期,世襲了,父親死了兒子接任,這如何可以。

這是動亂的根本,楊晞在決定進行軍製改革的時候,是鐵了心要將這些弊端解除的。在這一點上,他對李隆基挺是不滿,真想不到被喻為英明果斷的唐明皇,怎麽會製定出如此錯誤的舉措。李隆基的錯誤舉措給他這個新即位的皇帝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一上位就要進行這些方麵的改革。

楊晞也知道,自己強力推廣的這些舉措,必定會遭遇各鎮節度使的反對的。

果不其然,朝廷的詔令宣布後,動蕩馬上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