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楊國忠去逝

在激情釋放後的繼續纏綿中,楊晞也從楊玉環嘴裏聽說了很多事。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徹底弄明白了李隆基為何會想到讓他主持武部事務。

自青海的第一條好消息傳來後,楊玉環就一直在李隆基麵前說楊晞的軍事謀略如何出眾,要是以後讓楊晞主持軍務,那大唐軍隊一定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而在青海的好消息持續傳來之時,太子李玢也在李隆基麵前說了楊晞很多好話,最終讓李隆基決定,讓楊晞主持以後的武部事務。

楊國忠即使不上表請辭,也不會讓李隆基在這一點上改變主意的。楊國忠在這個時候提出辭呈,那更讓李隆基沒有一點猶豫就下了決定。

“四郎,你父親的請辭讓陛下心生傷感了,他想在你身上彌補一些對你父親的遺憾,所以這一切你都不要推辭,全部接受下來!”

“多謝姑姑提醒,四郎知道怎麽做了!”親自替楊玉環整理穿戴的楊晞一副感慨的樣子。

兩人已經纏綿了很久,肯定要起來,起來後可以繼續說事,不然一會被人發現就是麻煩事了。剛才楊玉環已經非常滿足了,身體都**了,楊晞知道,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的回報還是非常豐厚的。

楊玉環講了不少,包括這段時間李玢的表現,她所知道的一些朝中大臣的動靜,都詳細地告訴了楊晞,讓楊晞非常的驚喜。對於他來說,楊玉環有點像“超級大間諜”的味道,給他提供了太多有用的情報了。以後在楊玉環身上所花的精力不能少,相信付出會繼續有回報的。楊晞不知道這件事上虢國夫人有沒有在李隆基麵前說過什麽,那個女人也不能冷落的,說不定關鍵時候也能得到她的幫忙。

楊晞最終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皇宮。回到魏國公府。

也就在楊國忠請辭的昭令送到李隆基那裏兩天後,朝廷下就發了詔令,準了楊國忠的請辭,令還在安西剿亂的郭子儀代任檢校左相,歸朝的楊晞守武部尚書,主持兵部的事務。

朝廷也召還在青海的武部侍郎高適回京,準備配合楊晞一道朝廷軍製方麵的改革。

李隆基的時候,募兵製全麵取代了早期的府兵製,這對軍隊戰力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為各邊鎮將領握著軍政和民生大權,導致中央的政令不能暢通無阻地發布並被執行下去。在李隆基越來越懶得理政的情況下,發生了安祿山這樣的叛亂。如今叛亂被平息,吐蕃人的威脅也被消除,李隆基進一步想到了削減各鎮軍大將,徹底消除內憂的事。他想到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楊晞這個在兩次戰役中立下無人可比功勳的少年人,讓郭子儀配合楊晞做這事。

年輕人有衝勁,有幹勁,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退縮,這是李隆基將此重任完全交給楊晞的重要原因。他相信楊晞不會讓他失望的。

楊晞當然沒有完全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但他知道李隆基是想將他推到前台去,讓他去負責這件最容易得罪人、非常棘手的事。

雖然知道這件事容易得罪人,也很難做。但楊晞並沒有任何的不情願和退縮。知道原來一些曆史事件,深知大唐自安史之亂後的急速衰敗主要原因就是藩鎮之禍,手握重兵的藩鎮長官根本不理會朝廷的詔令,將治下的藩鎮視作自己的王國。軍政、民生大權一手抓,這樣的情況導致大唐越來越衰敗,最終走向滅亡。既然穿越來到了這個時代。那楊晞就不會容忍這種情況出現的。

如果李隆基沒將削減各鎮邊將領手中的權力,進行軍製改革的事交給他,楊晞也會在強烈向朝廷建議改革這方麵的弊端,甚至自請命去做這件事。如今李隆基在他未請命之前就完全將權力交給了他,他如何會有怨言?

因為在征戰吐蕃之前楊晞已經在協助郭子儀做這方麵的事了,全麵接手起來並沒費太多手段,他期望高適能早日回長安,有這個親信人物一起做這件事,楊晞相信會順利的多。

楊晞知道,自己在平叛軍事及這次出征吐蕃的過程中,樹立的威望是沒什麽人可以相比的了,這是他在以後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資本。

在令高適回京協助楊晞主持全麵軍製改革的事的後的第十天,交禦了所有事的高適,也利用驛站快馬飛奔回到了長安。因為不知道召他回京是為了何事,高適在抵達長安後,連家都沒回,就直接來到了楊晞的府中,問詢原因。

“恭喜子亮接任武部尚書職!”高適為楊晞的升職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再得朝廷封賞而得意。

他依然任武部侍郎職,但因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朝廷另授他職務,兼領軍器監大監職,如此兩個重要的職位都由他任領,高適有一種意氣奮發的感覺。

他非常感激楊晞,他知道,沒有楊晞,他不可能有現在這般成就的。

楊晞從高適的神情中讀出了這份感激,但也隻是笑笑表示沒什麽,“達夫兄,朝廷委你以要職,希望你以後更兢兢業業地做事。陛下令我們兩人主要負責軍製改革的事,我希望我們兩人能通力合作,不讓陛下失望!”

“請子亮放心,某一定會盡心盡力做事,決不讓陛下和你失望!”高適一副信心滿懷的樣子。

“此次軍製改革,我不希望半途而廢,一定要通過這次改製,徹底將大唐的軍製理順,再也不會出現像安祿山這樣,鎮邊將領起兵作亂的事發生。要做到這樣,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軍事製度,接下來這段時間,我們主要就是商議如何製定一套合理的軍事製度,”說到這裏,楊晞露出了笑容,“過幾日我會寫一份這方麵的製度草稿出來,到時你看看,我們再好生討論一下,看看如何改為好!”

後世時候楊晞在軍隊中呆過,對共和國的軍事製度有點研究,可以拿來借鑒一下,再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與高適等人多討論,相信肯定可以製定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許多年的軍事製度。

“如此甚好,待過幾日,子亮你寫好了草稿,某一定馬上細看,之後再和你討論!”

楊晞點點頭,再低頭想了一下後,道:“達夫兄,這次軍製改革需要人的手非常多,今天晚上我寫份名單,到時你將名單上的人都支過來使用!”

“某明白了!”高適當然明白楊晞這樣安排的用意,楊晞是想將名單上的人進一步籠絡在自己身邊的。

高適的明事理讓楊晞挺放心。不過楊晞有一件事非常擔心,那就是楊國忠的病情,他知道,要是楊國忠去逝,那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要為楊國忠守孝了。

這是古代當兒子必須要做的事,無論你是當宰相還是皇帝,父親死了,必須要為他守孝,不然就要被天下人指著鼻子罵,無論你再有才,也會被人打上不孝的惡名,這輩子就再也不要想有出頭之日。

但想著什麽事就來什麽事,也就在朝廷正式任命楊晞代守武部尚書,主持武部事務的第十五天,楊國忠在昏睡中停止了呼吸,溘然長逝。這些天一直在忙碌地準備全麵軍製改革事的楊晞,也被迫放下手中的事,到魏國公府替楊國忠守靈。

雖然楊國忠在重病之前名聲欠佳,被許多人稱之為“奸相”,但朝廷對其評價很高,李隆基下詔大大褒獎了一番楊國忠,追授其為司空、郡王、洛州大都督,李隆基宣布罷朝七天,以示吊唁,令其陪葬泰陵。李隆基在聽到楊國忠去逝的消息後,竟然痛哭了一場,最後下令所有在京官員都到魏國公府吊唁,派太子李玢代他前往魏國公府對楊國忠的家人表示慰問。

楊晞當然效仿他的三個哥哥一樣,上表請辭一切職務,準備為楊國忠守孝。朝廷當然準許,楊晞也和三個哥哥一起,跪在楊國忠的靈柩前當孝子,並接受所有到府中來吊唁的人的安慰。

楊國忠去逝後,停靈五日,然後下葬。

李隆基雖然還未去逝,但他死後準備安葬的泰陵已經在修建過程中,作為李隆基非常信任的大臣,楊國忠得到了陪葬泰陵的待遇。

無論楊國忠生前留下多少惡名,都隨著他的去逝也被一筆勾銷。因為有楊晞這個出色的兒子在,在大唐的史冊中,楊國忠成了一個各方麵都是非常出色的能臣,差不多算是被“漂白”了。

要是楊國忠知道原來曆史上他的下場,現在這樣的死一定讓他非常慶幸,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啊!原來的曆史上,他是被亂兵追殺,身首異處的,葬在什麽地方也不被人知曉,留下的全是惡名、罵名,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而如今他是被當作大唐名臣而載入史冊的。

楊晞知道這些,所以他對楊國忠的死雖然有點難過,但沒有多少悲傷,也為楊國忠感覺到慶幸,這樣也算死得其所了,至少與原來相比是這樣的。

也就在楊國忠下葬後的第二天,郭昕也生產了。

在一聲清脆的啼哭聲中,楊晞當上了爸爸,他有了自己的兒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