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更多提議

躲在帷幔後偷聽的楊玉環非常的驚訝,她想不到楊晞在這些事上竟然有這般高見。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麽心理,她反正非常希望楊晞在各方麵都表現出色,那樣的話她會感覺非常的自傲。她也不想離去,一直站在那裏,想將楊晞的所有論述都聽一遍,並牢記在心裏。

她知道,今天楊晞和郭子儀、高適是準備一起說服皇帝出兵攻打吐蕃的。要是李隆基不同意,或者暫時下不了決心,她準備在李隆基休息時候,私下小心地說了一些話,幫楊晞一些忙。

楊玉環看不到李隆基的臉色變化,她更不知道現在的李隆基是怎麽想的,但她知道,要是李隆基在這件事上猶豫不決,自己的話可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諸人的反應楊晞都看在眼裏,這讓他挺是得意。如果說以往他所說的,所做的事可以用一鳴驚人來形容的話,那今天所說的應該是再鳴驚人了。以前的所作所為能證明他在軍事方麵挺有頭腦,今天所說的,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麵證明他的能力,那就是他非常有戰略眼光。李隆基雖然老暮昏庸了,但多年的執政下來對大勢的判斷能力還是有的,楊晞相信他所說的,李隆基應該能明白意思。

楊晞一點都不擔心郭子儀不認可他的看法,即使在這個問題上他和自己這位嶽父沒有交流過也是如此。要是郭子儀不認可他所說的,那郭子儀也枉為一代名將了,連這樣的戰略眼光都沒有。

想到這些的時候,楊晞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邊的郭子儀,恰巧郭子儀也往他這邊看過來。目光接觸間,一切盡在不言中。

得到了郭子儀眼光的認可和鼓勵,楊晞在李隆基的愕然中。繼續講述:“陛下,自大非川兵敗及儀鳳年間的青海兵敗後,我大唐軍隊無力驅逐盤居在青海的吐蕃人。但誰都知道。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對我大唐實實在在的威脅,即使是北麵的突厥人也是不能與之相比的!但這些年。吐蕃國內也時起內亂,國力增長並不快,而我大唐,內亂已經平息,軍器監又製作出了許多新式的武器,大唐軍隊的軍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此臣以為。一定要在吐蕃國力大盛之前,主動對其發動攻擊,將吐蕃人所帶來的威脅消除掉,也趁勢把其他部落的威脅都消除!我大唐軍中不缺能征善戰的將領。將士們作戰經驗豐富,臣覺得現在對吐蕃開戰,一定能取得戰事的勝利的。”

悲慘的大非川之戰,薛仁貴的一名英名被毀,儀鳳年間由中書令李敬玄指揮的青海之戰。十八萬大唐軍隊幾乎全軍覆滅,工部尚書劉審禮被吐蕃人俘虜,最近幾十年以來,大唐對吐蕃的戰事基本沒多少勝過,李隆基時候對吐蕃的多場戰事。打的也極其艱難。吐蕃成為大唐最大的威脅,這是大唐君臣公認的事。但楊晞覺得,有他為大唐軍隊做出的貢獻,製作出那些在這個時代可以稱之為“現代化”的火器,與吐蕃作戰時候,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曆史上,吐蕃人曾經將大唐的都城長安攻陷,並立了一傀儡皇帝。除吐蕃外,沒有任何一個外來勢力曾攻至長安城下,即使貞觀初時候頡利所領的東\突厥也沒能做到。楊晞不希望以後曆史依然如原來那樣重演。幾年叛亂下來,大部分的大唐軍隊都經過了戰事的洗禮,他們富有作戰經驗,要是再裝備了厲害的火器,那戰力提升的程度肯定非常高,從未見過火器的吐蕃軍隊,定敵不過裝備了火器的大唐軍隊,這一點,楊晞非常自信。

不過楊晞慷慨激昂的一番話,並未得到李隆基的響應,李隆基在聽了後沉默不語。這時候郭子儀站了出來,支持了他一把:“陛下,臣覺得楊大將軍所言非常有理,如今吐蕃國內局勢也不穩,而我大唐軍隊正大規模裝備火器,火器的威力在攻擊陝郡及洛陽時候已經得到了驗證,吐蕃人再勇猛,也是抵擋不住火器的攻擊的。還請陛下恩準,下詔組建大軍,對吐蕃人開戰。要是遲了,吐蕃人會將安西四鎮及青海全部占領了。”

“陛下,臣附議,楊大將軍說的非常有理,吐蕃人的侵犯,一定要以兵鋒還擊才可!”一直沒表態了韋見素也站了出來,表示自己的意見。

高適也馬上跟著,再次表態支持對吐蕃用兵,並再次請命出征。

“唔,諸位愛卿都認為應該對吐蕃大規模開戰,朕也認為不應再對吐蕃忍讓,郭愛卿、韋愛卿、房愛卿、楊愛卿、高愛卿,你們的請命朕允了!”李隆基終於被幾位大臣連番的說辭說動,但答應了幾位請戰的要求後,又很委婉地說道:“不過天將寒,青海及安西的嚴冬已經來臨,現在時節並不適合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諸位回去後,可以先一部做準備,凡事待過了年後,再做定奪。”

李隆基的表示讓諸臣一陣莫名其妙,皇帝這樣說,是表示馬上要對吐蕃宣呀了,還是沒最終下決定,一切待年後再說?李隆基看到了諸臣臉上的疑惑,揮揮手再道:“待過幾日,朕自有詔令下達,諸卿依昭令行事即可!”

皇帝這樣說了,原本想再問詢一下了郭子儀也停了口,不過楊晞忍不住,再站出來道:“陛下,臣覺得要對吐蕃人發動戰事,才能消滅他們在安西及青海的威脅。在準備軍事行事的同時,還有再做其他準備。那就是對吐蕃人展開封鎖,不讓鐵器及其他任何可用在軍事上的器物流入吐蕃。貞觀初時候,吐蕃國力並不強大,鬆州一戰,吐蕃數十萬人折戟於鬆州城下,那時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幾十年,吐蕃國辦有了突飛猛進的增強,青海大半被其占領,這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得到了我大唐許多先進技術的支持。因此臣認為,自現在起,要嚴防他們再得我先進的技術,特別是製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鐵,一定要嚴格控製,避免流入吐蕃。”

唐太宗李世民時候,吐蕃讚普棄宗弄讚也就是那個鬆讚幹布一再請婚,李世民為表示友好,最終許婚於吐蕃,將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棄宗弄讚,並在文成公主下嫁時候,陪嫁了許多的工匠和書籍,還有農作物的種子。此舉可以說將當時世界是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帶給了還未開化的吐蕃,大唐先進的耕種、製造技術及其他工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吐蕃人。這些技術的傳授,還有書籍和工匠的作用,短短幾年內吐蕃的各種生產技術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國力大增。使得吐蕃從原來隻會遊獵的一個部落,變成耕種和製作技術都非常不錯的先進國家,其國力軍力大增。這一點是後世基本公認的觀點,大多的人都認為,沒有這次和親,吐蕃人的力量不可能增長這麽快,英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親手培植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教科書上極力稱讚文成公主入藏是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這真是睜眼說瞎話,從曆史記載中大唐與吐蕃之間近百年的交戰中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此舉差點自掘了大唐的墳墓,可以說是李世民一輩子最大的昏招。但他的後代並沒從中吸取教訓,後來又有金城公主的下嫁和親。

金城公主的下嫁,依然嫁妝很豐富,這些記述先進技術的書籍及各種製造工藝再次送給了吐蕃人,而且那位可愛的高宗皇帝李治還將黃河九曲割給吐蕃人,當作嫁妝。如此之舉,使得大唐在青海及河曲一帶的影響力降到了曆史低點。現在情況下,大唐與吐蕃的貿易還在繼續,吐蕃人從貿易中得到了大量可以用於軍事的物資,主要是鐵器,還有馬匹。鐵類物資是製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吐蕃人因為冶煉能力低下,其國內產出的鐵非常少,基本都要靠貿易或者掠奪所得。

楊晞新的提議就是,斷絕與吐蕃人的貿易,努力爭取不讓一切可以用軍事方麵的物資流入吐蕃人之手,對其“堅壁清野”。

當然楊晞抨擊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之舉是不敢說出來的,要是說出來,肯定會惹惱李隆基的。

在聽了楊晞一通說明後,李隆基及郭子儀、韋見素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郭子儀馬上站出來,支持楊晞的建議:“陛下,臣完全讚同楊大將軍所言,吐蕃人從我大唐得了太多實用之物,必須要限製戰略物資流入吐蕃境內。少留了一斤鐵,可能吐蕃人就少打製一把戰刀,幾要持續多年,吐蕃人可供製作軍械的物資必定大大降低!”

“陛下,臣也覺得楊大將軍所言非常有理!”高適緊跟著郭子儀站出來,支持楊晞的論斷。他對楊晞的敬佩之情越加盛了,真的想不到,年齡比他小一截的楊晞,竟然能想的這麽長遠,連這些事都想到了。

“唔,楊愛卿說的在理,朕允了,此事就交由郭愛卿和高愛卿去做吧!”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