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海闊天空憑欄躍 665.第665章 遼東郡王(二)

大玄錫想都不想的反對道:“不行,李燁何德何能可以封賞遼東郡王”。

高太後笑了,開心的笑了,這個孫子真是傻的可愛,一點權謀之術都不懂,難怪讓竇氏家族輕易的執掌了朝政。大玄錫這樣做不僅把自己的權力架空,而且把自己推向了毀滅的邊緣,政治這東西玩的就是一個平衡,誰強就打擊誰,永遠隻有皇家一家獨大的政治格局,永遠將自己處於裁判員的位置上,這樣才能保證皇權永遠也不會錯。

高太後討厭榮貴妃,更討厭竇家在朝堂一家獨大的局麵,可是現在整個朝堂上找不出來一個可以與竇家相抗衡的家族勢力,高家已經沒有什麽有魄力的人物,烏家出了一個皇後,也沒有崛起,現在高太後把最後的希望鎖定在李燁的身上。

看見大玄錫急不可待的跳出來反對,高太後並不著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看著兵部侍郎李辰江道:“李侍郎,如今我國在北方邊疆陳兵十萬,又在契丹邊疆部署兵力十萬,雖然現在新羅國內部局勢緊張,我國在新羅邊境上也有四五萬人馬,這樣算下來國內的兵馬應該不足十萬吧”。

李辰江不知道高太後是什麽意思,隻好回答道:“太後所言不假”。

高太後又看看戶部侍郎張昌震道:“張侍郎掌管戶部,不知對遼東用兵六萬,渤海國上下能支撐過久”。

打仗打的是錢糧,雖然草原民族沒有發糧餉一說,但是渤海國卻自詡禮儀之邦,對外用兵還是要準備一些糧草,所以高太後的問題並沒有什麽錯誤。張昌震咬牙回答道:“回太後,這幾年,年年遭遇白災,又要支持北方作戰,西部、東部邊境較為平穩,所用糧草不多,如果各州縣能將賦稅交齊的話,支持六萬大軍三個月左右的征戰還是不成問題的”。

張昌震實在不好意思說戶部倉庫已經跑老鼠了,不要說支持三個月的征戰就是三天也支持不下去,不然竇天問也不會一路燒殺搶劫,到最後因為沒有糧草與李燁倉促決戰。其實,現在渤海國的情況跟大唐差不過,李儇貪圖享樂、田令孜賣官鬻爵,在渤海國大玄錫寵愛榮貴妃,賞賜竇家財物如流水一般,國庫早就見底了。

隻是沒有人知道,如果不是李燁橫空出世的話,渤海國也隻有四五十年的國祚,隨著遼東的崛起、大唐的覆滅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現在渤海國上下爭權奪利、百姓民不聊生,發動一場戰爭已經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隻會加速渤海國的滅亡速度。

現在渤海國的危機高太後清清楚楚的看在眼裏卻無能為力,是李燁讓高太後看見了希望,希望借李燁的勢力來製約竇家,重振高家在朝堂上的威望。這樣的機會高太後不可能放過,高太後的想法現在還不能說明:“陛下,如今李燁占領了遼東半島,已經是遼東之王,不管願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都無法改變。遼東半島本來就是唐國的土地,隻是近百年來唐國一直無暇顧及,讓奚人羈縻而已,如今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向唐國請封,如果唐國默認了李燁的遼東郡王,遼東半島以後就是渤海國的領土,即使唐國不同意這件事情,李燁在唐國也待不下去,遼東半島仍然就渤海國的領土,陛下以為如何”。

高太後的計謀不可謂不毒,一石數鳥計謀,讓唐國永遠失去遼東半島,承認了李燁的地位,遼東半島便名正言順的納入渤海國。如果唐國不承認李燁的郡王身份,就意味著將李燁徹底的拋棄,到時候李燁隻有依靠渤海國實行對遼東半島的統治,遼東半島還是掌握在渤海國皇家的手中。此計妙就妙在渤海國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占領遼東半島,將李燁逼到絕境上,最後高太後再向李燁拋出橄欖枝,不由得李燁不向高太後示好。

能夠站在朝堂上的官員,那一個不是人精,高太後的話並不深奧,隻要稍加品味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左禁軍都尉高鳴見姐姐高太後已經表明了態度,連忙搖旗呐喊道:“太後言之有理,既然李燁也是皇家血脈,理應加封遼東郡王,如此不僅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可以拉攏李燁,不管唐國願不願意,隻要李燁的身份在唐國公開,李燁就無法在唐國立足,最後隻能求助於渤海國庇護,渤海國不費一兵一卒便可以得到遼東半島,臣為渤海國賀、為太後賀、為陛下賀”。

高鳴把太後擺在大玄錫前麵,就是要突出高太後的重要性,讓大玄錫不要小瞧了高家,這點小心事讓大玄錫不由得怒從心頭起,哼哼道:“此事事關重大,需要朝中眾位大臣共同商議”。李燁是不是皇家血脈是一回事,給李燁加封遼東郡王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一個是家事,一個國事,大玄錫希望支持自己的大臣能站出來反駁高太後的意思。

可是大玄錫想錯了,這件事情沒有這麽簡單,相比李燁是不是皇室血脈,封不封李燁為遼東郡王可就是國家大事情,因為李燁現在已經是皇親國戚,對遼東半島動武已經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封不封李燁為遼東郡王就顯得十分紮眼了。這件事情要麽不做,要麽就做最好,一旦李燁身份泄漏,渤海國不給李燁加封,兩方勢必水火不容,這件事情大臣們誰都不願意擔當責任。

無緣無故的給渤海國豎立一個強敵,這是不智;不承認李燁皇家血脈,這是不孝;對遼東半島發動戰爭造成皇室血脈分離,這是不仁,不智、不孝、不仁的罪名讓誰都不敢站場立場。竇家最不希望與李燁苟合,但是這時候也不得不閉上嘴,裝作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好像一開始氣勢洶洶攻打遼東半島的話,根本不是竇福和提出來的。

朝堂壓抑的氣氛讓康信實在看不下去,這件事情早已經超出了個人、皇家的範疇,已經上升到渤海國的國策,影響到渤海國的安全。康信啟奏道:“臣以為應該給李燁加封遼東郡王,向唐國通告此事,並詔告天下,臣為陛下萬年基業賀”。

見禮部侍郎康信表態了,一些大臣也跟著表示同意加封李燁為遼東郡王,這些不過就是一個虛名,渤海國並不會因此損失什麽,反而能夠從中得到巨大的好處,如果這一點都看不出來的話,混跡官場的老油條們真的是可以回家賣紅薯了。

事情當然不會像表麵見到一樣怎麽簡單,要說這些大臣對李燁有什麽好感,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說道拍馬屁站隊也不現實,不過有些官員還是看出高太後的想法,既然高太後準備用李燁牽製竇家,也就是說高太後準備對竇家下手了,至少有一些被竇家打壓的官員看見了希望。

朝堂上的孤臣也好,直臣也罷最終都要選擇自己的立場,之所以現在不選擇,是因為誘惑和利益還沒有大到心動的地步,在局勢尚未明朗之前,待價而沽是這些宦海沉浮人精的一種策略。

大玄錫很想讓竇福和跳出來反對加封李燁,這種事情不可能自己赤膊上陣,隻好有竇家和支持竇家的官員來做。可是竇福和現在怎麽好反對這件事情,這本來就是兩邊不討好的事情,要是竇家明目張膽的反對,竇家以後的名聲就全毀了,這也是高太後樂於見到的結果。

見大玄錫的眼光總是在自己的身上打轉,支持竇家的官員也希望竇福和能在這件事情上表態,竇福和被逼無奈道:“陛下,既然李燁是皇親國戚,加封郡王也未嚐不可,但是封地一事還需斟酌,不如等此事奏明唐國之後,等李燁入朝後再行商量,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加封郡王一事已經避無可避,但是封李燁什麽郡王,這裏麵就有很大的學問,卻不能讓李燁在遼東半島上做大,對竇家產生威脅。隻要李燁到了渤海國,如果可能的話,將李燁豢養起來,這是最好的結果。實在不行,也要把李燁調離遼東半島,封到其他地方,比如與北方的靺鞨人作戰,都是不錯的辦法,不過這些話在朝堂上不好說。

大玄錫對於竇福和這樣的表態表示憤怒,沒有想到竇福和也同意加封李燁為郡王,當大玄錫看見竇福和意味深長的眼神,大玄錫還是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既然眾位愛卿都加封李燁為郡王沒有異議,康侍郎,這件事情就交給禮部去操辦,先通知唐國此事,等李燁入朝後再行加官之禮,退朝……”。

大玄錫不願意在這件事情再糾纏下去,也想回宮後問問竇福和到底打的是什麽主意,為什麽不反對李燁加封郡王。整個事情來的太突然,大玄錫有點來不及招架,整件事情都是高太後一手策劃好的,自己也要準備好對策反擊。

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才剛剛開始,一場更大的風暴在醞釀之中,鹿死誰手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