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海闊天空憑欄躍 360.第360章 新城五年規劃(五)
李燁的道路收費計劃過於龐大,眾人還沉浸在震驚之中,根本還沒有意識到計劃的欠缺性。
那麽李燁為什麽要建設這樣一條道路呢?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嚐試修建萊州和登州的道路,提高涉及州縣之間的經濟交流,聯通蓬萊和新城,使北方海運的物質快速的到達新城。海運有海運的好處,運載能力大、價格便宜,但是海運卻沒有道路運輸快捷的優勢,同時在唐代道路運輸比海運更加的安全。
另一方麵,隨著戰亂將起,中原上大量饑民湧入萊州,萊州和登州根本無法安置這些饑民,隻能運往遼東半島,把饑民從蓬萊運送到北方和從新城運送到北方,當然是從蓬萊比較方便、快捷,而且更加的安全。
“接下來,再說說即墨周邊三十萬饑民的安置問題,去年已經有十萬多饑民在即墨西邊發開大量的農田,據初步的統計,可開發的農田可以達到二十五萬畝,這些農田可以養活三十萬到五十萬的饑民,但是如今河南道大旱,今年至少有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饑民湧入即墨,這些農田根本無法滿足這些饑民的需要”,李燁先介紹了一下嚴峻的形勢。
“所以,某考慮將大部分的饑民遷往遼東半島,在大行城周圍還有大量的土地沒有被發開,初步統計可以開發三十萬到四十萬畝,養活一百萬人口應該沒有問題。同時在清川江兩岸還有大片的土地,再養活一百萬人口也沒有問題,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將這些饑民運送到遼東半島,如何快速的安置這些饑民”,李燁說道。
萊州和登州以丘陵、山地為主,並不適合大量快速的安置饑民,而且河南道大旱,萊州和登州也受到影響,短時間內也無法將這些饑民安置在兩地,而且兩地並不受李燁的完全控製,其中的問題不少,比如修建道路、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必須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安置饑民。
遼東半島就不同了,那裏地廣人稀,李燁一手遮天,想怎麽做就怎麽做,完全不必考慮其他方麵的問題,可以很快的安置、穩定好饑民。現在唯一的困難就是如何將這些饑民送往遼東半島,現在李燁手中能運送人員的船隻並不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跨越二百裏的海峽,將饑民直接從蓬萊送往對岸的都裏鎮,在那裏讓饑民步行到大行城。
可是現在都裏鎮還在遼東五島的手裏,李燁並不想在這時候與遼東五島有什麽衝突,如果這樣李燁就必須多走五百裏的海路,將饑民運送的孤山鎮,時間上就有些吃緊,根本沒有辦法保證在一年內將一百萬人口運往遼東半島大行城。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現在李燁手上的船隻加起來也不過十艘,算上馬上要下水的兩艘千石戰艦和五艘五百石的福船,能動用的也不過十七艘,如果用這些船隻運送一百萬人口,估計這些人都要餓死了,怎麽辦呢。
現在遼東半島嚴力手上有五艘福船,呂泰新到兩浙帶走了一艘千石戰艦和兩艘福船,加上這些李燁也不夠運輸人員的。算算李燁手上的運輸能力,十七艘船隻一次最多可以將三四千人運往孤山鎮,來往一次需要二十多天,一年最多可以運輸二十次,算起來也就可以運輸十萬人到達遼東半島,這可怎麽辦。
對於這種情況,眾人都很清楚,新城船廠以前一直在建造大型的戰艦,根本沒有時間建造商船,出現這種情況是必然的,一時間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誰讓李燁一心想建造戰艦呢?
“李刺史,可不可以先運送一部分人到遼東半島,剩下的饑民先即墨附近安置”,玄機道長提出自己的建議。
當然可以,問題是剩下的人怎麽辦,如果能在即墨周圍安置饑民,饑民還會離開即墨嗎?這才是李燁頭疼的事情,古人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是不可能離開家園背井離鄉的,隻要有機會古人還會落葉歸根。
“問題是饑民越來越多,饑民周圍根本無法安置,一旦讓饑民安定下來,就很難讓饑民再次背井離鄉前往遼東半島”,李燁說出自己的憂慮。
張天成在一旁說道:“這還不容易,讓饑民中的年輕人先去遼東半島,等穩定後再把老人和孩子送往遼東半島”。
“對,這個辦法可以考慮”,李燁一拍腦袋,張天成給李燁打開了另外一扇解決辦法的窗戶。即使以現在的運輸能力,將十萬年輕饑民送往遼東半島,一來先解決了農田開發的問題,二來等於將五十萬饑民栓在了遼東半島,隻要機會合適就可以把這些人送往遼東半島,讓他們家人團聚。
“丁強,明天開始統計即墨周圍的饑民,告訴他們第一批去遼東半島開發的人,每戶可以得到五十畝免費的土地,家裏的老人和孩子可以得到優先照顧,不願意離開的饑民,開發出來的土地將按照出工的多少,最多一戶二十畝”,李燁向丁強吩咐道。
“好的,某明天就安排人手處理這件事情,不知道什麽時候可以運輸人員”,丁強回答道。
“先將願意去遼東半島的年輕人統計出來,安排人手將他們從陸路送往登州蓬萊縣,預計四月中旬前後可以啟程到達遼東半島,正好趕上春耕”,李燁說道。
李燁回頭與王海說道:“王翁,等這批戰艦建造完成後,船廠立即開始全麵建造千石商船,再招募二千名學徒,從原來工匠中抽調出一千名技術好的工匠,馬上送往大行城,擴建那裏的船廠,爭取一年內建造三十艘到四十艘千石商船”。
李燁在大行城修建了一座船廠,由於當時的技術和人手不足,一直以來隻建造一些小型的漁船和一二百石的福船。現在新城船廠有三千名工匠,抽調一千名工匠去遼東半島,並不影響新城船廠的正常運行。
“包翁、宇文翁,你們回去在建築公司中各抽調五百名技術好的工匠,組建大行城建築公司,專門負責在大行城建造住所”,李燁對包功發、宇文明說道。如果計劃在遼東半島安置二百萬人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吃,接下來就是住所的問題,解決二百萬人的住所問題,可不是一個小事情,不事先安排可不行。
“沒問題,不就是五百名工匠嗎?要不某把建築公司整個搬遷過去”,包功發笑嗬嗬道。包功發如此配合,還不是看中了遼東半島建築市場的商機,自己跑過去幹十年都幹不完,還能吃獨食,多好啊!
見包功發如此主動,李燁很高興道:“包翁能過去最好了,不過要等你手上新城的工程交代好行,給你半年的時間安排手上的事情,半年後大行城建築公司交給你管理”。包功發負責了新城大半個建設工程,一些工程根本離不開包功發,包功發必須找人接替自己的位子和工程。
李燁又看看朱飛澤道:“朱翁,你也準備一下,把手上的事情交給你的兄長,挑選五百名技術好的工匠前往遼東半島,接管那裏的窯場,可有什麽問題”。
“請李刺史放心,沒有任何問題”,把窯場交給自己的哥哥朱飛伯還有什麽問題,而且大行城在李燁的心目中更為重要,這是李燁看重自己,自己還有什麽好說的呢?
“那就好”,李燁轉身與朱飛伯說道:“朱翁,你弟弟在新城做的很好,許多東西都傾盡了不少心血,這次大行城建設離不開你弟弟,隻好委屈他了,你們倆交接一下,等情況熟悉後就前往大行城”。
朱飛伯點了點頭,這次回到新城後,朱飛伯發現自己的弟弟在新城幹的不錯,經營著一個巨大的窯場,如果不是這次大行城建設離不開朱飛澤,李燁也不會調朱飛澤到大行城。
“朱翁,你接手新城窯場後,要馬上著手在即墨南麵的金頂山下修建一座大型的窯場,現在新城窯場的產量隻能滿足新城建設的需要,以後即墨周邊的水泥、磚石就有金頂山水泥廠提供”,李燁說道。
這件事情在朱飛伯到達新城後,李燁就告訴朱飛伯了,隻是沒有想到會這麽快,“明白,某前兩天和朱飛澤已經去金頂山查看過了,那裏的確可以修建一座大型的窯場,某明天就召集人手進行修建”,朱飛伯回答道。
李燁點點頭,因為王仙芝的起義和河南道的大旱,預先不少計劃不得不臨時進行調整,加上姐姐李燕的突然消失,李燁處理事情來也變得有些手忙腳亂。
“某的話說完了,大家有什麽意見,或者還有什麽不明白,可以提出來,過幾天某就要去登州赴任,新城的事情就拜托各位了”,李燁這次去登州,一是接管登州,二是去遼東半島營救姐姐李燕,什麽時候再回來,心裏一點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