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宋朝的兵製
強調文治精神,在製度安排上有意以文製武,以文壓武,這大體上是曆代王朝的共性。但在軍事體製內部,往往並不因此而壓扁武人,總是留有餘地,以保持軍隊係統的相對獨立,借以製衡行政勢力。但是,宋朝的軍事製度,則不是這樣。它不僅將傳統的文治精神強調到極致,使得武人完全處在文官控製之下,而且著重在軍事體製內部設置重重障礙,把軍隊束縛得緊緊的,全然無法靈活動作。隻強調效忠,不在乎效率,這是宋朝兵製的一大特色。
曆朝曆代的軍事製度,無非有兩個目標:一是能將軍隊控製得住,二是對軍隊使用得好。一般來講,在冷兵器時代,在兵為將有的情況下,軍隊作戰效能比較高,但控製係數低;在兵為國有的情況下,軍隊作戰效能要低,但控製係數高。因為,冷兵器時代的作戰,往往是血肉相搏。對於軍隊組織而言,需要將領和士兵恩義相孚,感情融洽,至少得彼此熟悉,這樣才能有較好的配合效果。古之名將和兵學大師吳起為士兵舔癰,士兵為之死戰,其實是駕馭士卒的一種方式。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個小農社會,農民習慣於生活在基於鄉土的共同體之內,有小圈子互助的本能。一旦離開了土地,變成士兵,必然模仿原來的地緣和親緣圈子,結成類似的共同體。所以,在這樣的軍隊裏,如果不重新形成一個“熟人社會”,彼此就難有凝聚力。
另外,從軍隊和行政係統的關係來看,雙方結合得緊,軍隊效能就高,反之,則後勤保障以及相關的動員措施就可能出現障礙,導致軍隊行動受限。當然,一個成熟的帝製國家,不可能將行政和軍事權力集中在一個係統之內,但為保證軍隊的有效性,兩者部分的結合還是存在的。漢代的郡、尤其是邊郡的軍政合一,唐代邊地節度使的軍政合一,都體現了這種結合。當然,這種結合對於中央政府是危險的,特別容易造成政權的動蕩,或者地方割據。不過,盡管有危險,一個合理的製度必須使得軍隊與地方行政有著適度的結合,否則就難以應付突然的危險,尤其在邊境上更是如此。軍隊與行政當局脫節的結果,隻能導致邊防軍對緊急事件應付不了,甚至難以抵擋外敵的突然入侵,不能為中央政府部署應變反應爭取起碼的時間。
事實上,無論是軍隊組織內部的兵將關係,還是軍隊組織外部的軍隊與地方行政係統的關係,都是軍事製度所必須麵對、而且需要做出妥善製度安排的。目標就是,必須保證它們之間有某種聯係性,但又要防範其可能的離心趨向。漢代的軍事製度,在這方麵做得最好。一方麵,它是兵為將有的,但隻局限在將2領和他的親兵部曲範圍內,其他士兵都屬於定期為國家服役的農民,但這些服役的農民跟將領之間也有相當的親和性,隻是用分隔各個單位的方式,防止叛離。另一方麵,軍隊和地方行政當局是合一的,郡太守就是郡的軍隊首領,但這種結合又被局限在一個個郡的範圍之內。事實上,軍事製度的設置,是在兩極之間走鋼絲,一端是低效而可靠,一端是高效而易叛。偏向於哪一端,都會導致皇權的不穩甚至危機。但是,也許由於五代時期驕兵悍將的刺激過於強烈,宋朝的軍事製度安排,居然一邊倒地趨向低效而可靠一端。
1.軍隊的分類和布局
宋朝的軍隊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中央軍是皇帝的親衛軍禁軍。地方軍有廂兵、鄉兵和蕃兵。蕃兵招自內附的少數民族,主要用於以夷製夷,防範邊境少數民族的騷亂,編製不定,多數情況下隻給一個名義和少量補助。鄉兵是地方有急務時,臨時招募的士兵,一般不脫離本地的鄉土網羅,編製不定,事畢則散。廂兵才是正經的地方軍隊,但不僅數量少,而且大半老弱病殘,僅僅可以供衙門使役,根本不能用來作戰。而且,沒有特別的需要,地方上不許招募鄉兵。事實上,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特許,地方上也沒有能力招募鄉兵,因為宋代的地方財政權限甚小。地方上的軍隊如此孱弱,以至於平時連稍微大一點的團夥盜匪都對付不了。每當流竄的匪幫臨境,申報中央派兵來不及,往往就由官員出麵,以牛酒金帛賄賂對方,讓他們到別處去。
北宋仁宗年間,群盜劫掠高郵。知軍州事晁仲約知道不能抵禦,於是讓官員和當地富紳備酒肉出迎,酒足飯飽之後,還送給他們一批厚禮,群盜由此離開高郵。事聞於上後,當時的樞密副使富弼要懲罰晁仲約,但參知政事範仲淹不同意,他認為賄賂盜賊固然違法,但地方無兵無械,無從抵禦盜賊,這麽做也是無奈之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5)
福建劇盜廖恩聚眾數千,劫掠城鄉,殺害將吏,整個東南為之騷然。地方對他毫無辦法,朝廷隻得將他招安。廖恩被招安後,被授予三衙(中央軍)右班殿直,在赴三班院候差,填履曆時,一群原來的盜賊大多要填上點自己的過錯,唯獨廖恩自稱“出身以來並無公私過犯”。(沈括:《夢溪筆談》卷25)
宋朝的中央軍就是皇帝的禁軍,它實際上是宋朝唯一的軍隊。這支軍隊集中了全國最強壯的軍人,挑選的標準是琵琶腿(粗壯),車軸身,一杠棒高(五尺五以上)。凡是廂兵中有合乎標準的,都要送到中央來。禁軍最多的時候,達到120萬人。禁3軍是完全采用招募的方式組成的,是徹底的雇傭軍。不過,由於宋軍戰績不佳,所以,社會上往往將那些行為不端的人送來當兵,地方官府也有意助長這種傾向,以消除地方治安隱患。所以士兵雖然身體不錯,但有流氓習氣者不在少數,實際上素質並不高,每戰稍挫即散。由於禁軍平時的管理者是沒有作戰任務的三衙諸將,他們既然不需要對戰爭負責,所以訓練難免馬虎,常常將士兵當成為他們勞作的工具,甚至將士兵租出去為商人工作借以牟利。
2.禁軍的指揮係統
宋朝的禁軍係統一般說來是樞密院——三衙體製,但實際上是將軍隊指揮係統一分為三:樞密院負責軍令的發布、軍隊的調動、人員的升遷等所有重大的軍隊事務,但樞密院的成員均為文官,而且見不到一兵一卒,完全是憑空指揮,紙上談兵;三衙,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諸將負責禁軍平時的訓練與管理。而出征的時候,由皇帝另派將領來統率,這些將領可以來自中央,也可以來自地方,反正都是平時士兵們見不到的人。
樞密院是全國最高的軍政管理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和副使與宰相一並為宰輔,執掌國政,主要分管軍事事務。正如國家的其他事務宰相要受到樞密使牽製一樣,樞密使負責的軍事事務宰相也可以過問。事實上,每次重大的軍事調動和決策,以及將領的升遷降黜,都是宰輔們共同商議,最後報皇帝批準才能執行。
三衙從後周的殿前司演變而來。不過,當年趙匡胤任殿前司都點檢(主官)的時候,下屬是一群能征善戰的戰將。但是,宋朝的三衙,卻有意識地讓一群無能之輩充斥著。對於三衙諸將,朝廷從不要求他們能夠帶兵打仗,隻求他們忠厚老實,效忠皇帝,越平庸就越好,越無能越合乎要求,這樣的人才沒有野心,也沒有能力起背叛之心。由於原來趙匡胤做過都點檢,所以這個職務不再授人。因此,三衙長官就以都指揮使為最高。三衙之中,每衙設都指揮使一,副都指揮使一,都虞侯一,負責各自衙門的工作。不過,經常連都指揮使也不設,以副職和都虞侯負責。一般來講,由於馬軍司和步軍司是從殿前司分出去的,所以,在名義上,殿前司的地位要高一些,官銜的等級也稍高一點,但三衙之間絕無相互統屬的關係,各自負責自己的事務,管自己的兵馬。三衙將領有嚴格等級,諸將隻能嚴格按照年限晉升,不許破格越等,也不許有空缺。
三衙的使命大體有兩種,一是負責禁軍以及地方廂兵的訓練和平時管理,二是為皇帝擔任宿衛,或者充作儀仗隊。具體的事情是,4擔任京師的守衛,下到州縣就糧,還有就是派往邊境要鎮充當衛戍部隊。擔任邊鎮衛戍的時候,各個部隊會頻繁地調動。一個邊鎮的兵經常會換來換去,弄得士兵疲憊不堪,為的就是防止守將與士兵混熟。
樞密院與三衙之間,在權勢上處於完全不平衡的狀態。文官的樞密院對於武人的三衙,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地位,體現了以文製武的宋朝國策。但是,權勢大的樞密院,在權限上卻有一個禁區,就是絕對不能沾軍隊的邊。樞密院的文官們不僅手無縛雞之力,而且見不到一個兵,他們屬於對自己的軍隊一無所知的軍事決策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他們策劃的戰略戰術,隻能是紙上談兵。
禁軍出征的時候,一般都另選將領帶兵。地方上雖然軍隊是擺設,但各個路與州府都有領軍的將領,有總管、鈐轄、都監等武將官職。元豐改製以後,各路在總管等武將以下,又設置諸將,少則十數,多則上百。雖然這些武將在各地需要受文官控製,但卻屬於樞密院統一調遣的軍官,每逢有戰事,這些人中的一些就會被調來統率派發到前線的禁軍,擔任各級指揮員。顯然,這些將領對於自己所帶領的軍隊一無所知,完全陷入一個陌生環境中。作戰要知己知彼,這是孫子的明訓。在一般情況下,知彼、了解對手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在古代通信手段落後的條件下,想要完全知彼,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對方的軍事核心層有己方的間諜。但是,在戰前至少要保證知己,了解自己士兵的能力、特性,可是,在宋朝這種軍事指揮配置的情況下,將領連起碼的知己都做不到。戰爭的結果,也隻能如孫子所說,每戰必殆。
事實上,真實的戰爭狀況還要更糟。每次戰前,皇帝和樞密院都要事先規劃好陣圖,哪裏安營,哪裏埋伏,哪裏出擊,都事先策劃好,到時候領軍將領按著陣圖打,打輸了沒有罪。如果不按著陣圖打,打輸了固然罪無可免,打贏也要請罪。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卻非要按照事先布置好的規劃去打,不給前方將領一丁點兒的自主機動權,這樣的仗,勢必會以失敗而告終。事實上,北宋年間,跟遼和西夏打了幾百仗,宋方勝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僅有的幾次勝利(小勝),還都是將領自作主張,按照自己的意圖打的。
3.南宋兵製的變化
北宋的兵製,最終走到了軍事製度的另一個極端:全然的無能低效。開始的代價是一連串的敗仗,每年交納給契丹和西夏歲幣。最後則是靖康之恥,欽徽二帝被掠,北宋滅亡。顯然,如果這種軍事製度再維持下去,宋室極有可能徹底5滅亡。南渡的宋室,在迫在眉睫的危險麵前,不再堅持原來的樞密院——三衙體製,聽任各地抗金軍隊自行組織、自我發展,形成了一支支屯駐大軍。這些軍隊加上各種分散的民兵隊伍,擋住了金軍南下的勢頭,維持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但是,這些軍隊卻跟宋朝的傳統相悖,實際上實行的是兵為將有的體製,所以,嶽飛所部人稱“嶽家軍”,韓世忠所部人稱“韓家軍”,吳蚧所部人稱“吳家軍”。顯然,這些軍隊的戰鬥力,要遠遠超過原來“國家的軍隊”。當然,這種屯駐大軍也不能說就是私家軍,跟五代時的軍閥還是有本質區別的。一方麵,他們沒有取得地方的行政權力,後勤供應還要靠各路特別設置的“總領所”來負責;另一方麵,各軍將領與宋室之間的道德聯係還相當強固。所以,在宋高宗統治前期,實際形成了皇帝和宰輔——屯駐大軍——總領所三位一體的新軍事體製。
然而,宋朝皇室對於軍人根深蒂固的擔憂,卻沒有消失。當外部環境稍見好轉,金人威脅多少有些減輕的時候,皇帝和核心圈的大臣們就開始圖謀恢複舊製。朝廷先是給予韓世忠、張俊、嶽飛三人樞密使和副使的高職,使他們離開自己的軍隊,從而釋去兵權。接著,又以捕風捉影“莫須有”的罪名,興大獄,害死嶽飛,打擊在抗金過程中建立功勳的軍人,以求將在戰爭中抬頭的武人勢力壓下去。大而言之是重建重文輕武、以文壓武的製度格局和政治文化;小而言之是去掉與金人議和的障礙,以妥協換取金宋脫離戰爭狀態。當然,這裏也有宋高宗不想恢複中原和迎回欽徽二帝,以免陷自己於合法性危機的私心。同時,宋朝君臣對於能否奪回北方領土並沒有信心。在他們看來,即使奪回,能否守住也是問題,他們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江淮之間的水網地帶上,以期能遏止不習水戰的金兵。不過,他們更擔心的是,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即使能收複失地,恐怕武人會從此跋扈,再也難以控製,朝廷的權威將化為烏有。舊體製部分地複歸之後,一直保持到南宋的滅亡。
迫害嶽飛的風波獄之後,朝廷開始重建三衙的中央軍。但由於金人的壓力始終沒有真正消除(比北宋與遼和西夏抗衡時要嚴重得多),所以,各地屯駐軍雖然規模有所縮小,但依然存在。為了朝廷的安全,朝廷還必須給屯駐軍一定的自主權,有的地方還相當大,樞密院——三衙的舊製始終沒能完全恢複。實際上,南宋實行的是屯駐軍——總領所和樞密院——三衙的雙軌製,軍隊的戰鬥力,一直處於衰減的狀態,若不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陷入長期的內部紛爭,軍力削弱,而且女真人6與漢人混雜,使得作為少數統治者的女真人很快腐化,失掉了昔日的銳氣,南宋的偏安王朝是維持不了那麽久的。
需要掌握的概念
杯酒釋兵權
政府
三司使
樞密院
事權分割
疊床架屋
元豐改製
府州軍監
縣鎮寨
知事
州試、省試、殿試
五甲取士
特奏名
三舍法
腳色
官缺
磨勘
七事
高薪養士
禁軍
廂軍
三衙
陣圖
屯駐大軍
思考題
1.宋代中央政府設置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2.為什麽宋代會如此輕視行政效率?
3.宋代外輕內重的格局是如何體現在地方建製上的?
4.宋代科舉製取土特寬的原因是什麽?
5,學校與科舉融為一體,對社會的發展有什麽影響?
6.為什麽宋代的官員基本上隻升不降?
7.宋代支弱幹強的政治製度的優劣何在?
8.宋代軍製有何特點?
9.宋代冗官冗兵形成的原因是什麽?
閱讀書目
1.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製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2.王曾瑜.宋代兵製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朱瑞熙.中國政治製度通史.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諸葛憶兵.宋代宰輔製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鄧廣銘.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葉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北京:三聯書店,1996 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45章 宋朝的兵製 網址:html/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