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放馬天山雪 第三十八章 水漫金山(下)
作為戰術或戰略的屠殺在戰爭中的主要作用在於其心理威懾力,其目的在於使敵方的抵抗意誌崩潰,盡快臣服。————《關於大屠殺的非正義性和非正當性》。
那輛革命衛隊的酋長坦克轟鳴著向高處的炮兵陣地方向開去,坦克龐大的車身越過水電站的控製區,開上了旁邊泥濘的小路。看著兩棵樹木接連被坦克碾倒,那名伊朗軍官塔布裏終於忍不住叫了起來:“嗨——那裏沒有路了,坦克開不上去!”
他話聲未落那輛坦克的炮塔橫移了一點,突然轟的一聲開火了,一發炮彈帶著尖嘯重重的撞在了炮兵陣地上,轟——火光飛起,土木橫飛,炮兵陣地上立刻升起了火雲,猛烈的爆炸聲劇烈的震顫著塔布裏的耳膜。塔布裏和他身邊的伊朗士兵幾乎是目瞪口呆的看著這一幕。
他突然反應過來,敵襲————兩字還沒叫出口,啪———塔布裏的身子一晃,趔趄了一下,低頭看著自己的胸口,臉上是一幅不敢相信的神色。隻見鮮血從他胸口處汩汩流出,而對麵的那位“賈勒米?迪納麥耶少校”正手持一把手槍對著他。
在塔布裏倒下的瞬間,他耳朵中聽到了戰車上的重型機炮的吼聲和密集的機槍射擊聲,好像無數道火線從他的上方飛過,向他身後的伊朗士兵撲去。他仿佛聽到了一聲他熟悉而又憎恨的聲音:“伊拉克萬歲——”
衝進營地的伊拉克士兵猶如下山的猛虎一般衝向毫無防備的伊朗士兵。酋長坦克的120mm重炮幾發就將那個小小的炮兵陣地炸上了天,而戰車上的機槍和機關炮的密集火力立刻將伊朗士兵們撕成碎片。短短十幾分鍾時間,就有60多名伊朗士兵被打死打傷。
“停止射擊————”看著前邊已經千瘡百孔的營房中打出的白旗,薩?馬吉德高聲叫道。所有的射擊停了下來,伊拉克士兵小心翼翼的向營房逼近了過去。大約200名伊朗士兵投降做了俘虜……
薩?馬吉德走到山坡的中心,看著那些安放完炸藥的伊拉克工兵正在撤退。看著山坡下那波光粼粼的水庫湖麵和那座宏偉的大壩,薩?馬吉德心中有些顫抖,炸掉這所大壩,這裏的大水就會淹沒下遊的卡拉季城,雖然20多公裏後水勢會大大減小,但洪水仍然會給這座城市帶來相當的損傷。
炸不炸呢?薩?馬吉德想起了那座城市中生存著的無數老幼婦孺;炸不炸?他想起了在巴士拉犧牲的戰友和至今仍在大不裏士浴血奮戰的伊拉克官兵;炸不炸?薩?馬吉德痛苦的低下了頭……
“長官,工兵已經全部撤出,時間已到!”旁邊的一名上尉幹脆的遞過起爆控製盒。薩?馬吉德的麵目抽搐了一下,接過了盒子,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心也微微顫抖著。他低頭看著這個方方正正的綠色盒子,突然感覺無比沉重。
“長官,時間已經到了!”上尉在一旁提醒道,薩?馬吉德猛的轉過頭來,狠狠的看了這個人一眼,但那年輕的上尉卻毫不退縮,坦然的看著薩?馬吉德,說道:“長官,我們要抓緊時間!”
薩?馬吉德用力的按下了起爆按鈕,十幾秒後,遠處的大壩上突然升起了一團黃灰色的煙霧,隨即他們聽到了沉悶的爆炸聲,無數泥沙石頭從大壩上傾瀉而下,然後安放的炸藥依次起爆。巨大的爆炸聲一聲接一聲的傳來,有如天邊不斷響起的悶雷,最後爆炸的聲音和回聲幾乎匯成一體,化做浩大的巨響在山間不斷的回蕩著。
隨著這些巨響,隻見幾十噸上百噸的石頭和水泥飛上了天空,大量的石土伴著煙霧滾滾流下,罩住了整個大壩。突然就聽轟的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恐怖的雷霆般的聲音震顫著人們的耳膜,所有站在山頂上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腳下的大地在猛烈的顫動著。隻見先前平靜的湖麵好像突然被揉碎了,洶湧的洪流立刻衝出大壩,向下遊湧去,卡拉季大壩崩潰了。
薩?馬吉德緩緩舉起手中的起爆控製盒,用力的將它扔向山下。他轉過身來,那名上尉仍然站在他的身後,看著他對他說:“您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長官!”
正確嗎?薩?馬吉德有些茫然,也許伊斯梅爾上校說的對:“我們是在進行戰爭,我們在流血,這才是戰爭的本質!”
…… ……
公元1983年3月25日,伊拉克突擊部隊炸毀伊朗卡拉季水電站的大壩,水庫中的洪水撲向卡拉季市區。由於河床地勢的原因,洪水在卡拉季市外突然被一條幹涸的小河道分流,這使得洪水的威力減小,但即使是這樣也導致了卡拉季市超過3000人在水災中喪生,全市被洪水淹沒,10多萬民眾受災。
這件事情還沒有來的及傳到世界上,伊拉克突擊部隊就開始進攻伊朗首都——德黑蘭。由於洪水擋住了所有追兵的去路,所以伊拉克部隊直接麵對德黑蘭,不用再擔心有後顧之憂,但這同時也斷了他們自己的退路。這次進攻可以說是破釜沉舟,在此一舉了。
曆史考驗伊朗政府的時候到了,在剛剛接到卡拉季水災的同時,伊拉克部隊猶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了德黑蘭城下,這種心理上的震撼力不是一般的強大。伊朗政府突然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德黑蘭,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它位於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遼闊的伊朗高原北緣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市區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東、西、北三麵為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成弧形狀的丘陵環繞,地勢易守難攻。
它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紀初期,這裏已成為居民住宅點,是當時的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區,為古代世界著名商道“絲綢之路”往來的歇腳之處。公元13世紀,德黑蘭興起成為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和貿易中心。到了1788年,伊朗愷加王朝才把這裏定為首都。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伊朗石油財富劇增,這座城市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並成為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目前,它不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最大的城市,擁有人口1100萬。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的首都,德黑蘭還擁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禱告時間,各清真寺的宣禮之聲彼此應和,壯嚴肅穆,是伊朗僅次於庫姆的宗教中心。
西北方麵由卡拉季方向進入德黑蘭的道路入口處位於厄爾布爾士山脈的丘陵地段,守衛十分森嚴,強行進攻損失會很大。不過伊斯梅爾非常狡猾,他沒有讓自己的部隊強攻這裏,而是不斷派出營級規模的部隊衝擊這些區域,並使用遠程火炮向德黑蘭城內射擊。
雖然這些襲擾行動沒有什麽效果,炮擊除了摧毀郊區的幾間民房外也幾乎沒有造成損失。但是這些行動卻引起了伊朗人巨大的恐慌,因為伊拉克人已經打到了家門口。霍梅尼的威望沒有人敢於挑戰,但此時伊朗政府的首腦哈梅內伊則麵臨著空前巨大的壓力。作為主戰派和政府總統,讓伊拉克人使用洪水毀掉了自己的一所城市,人民掙紮在洪水中得不到救援,而且又讓人打到了家門口,實在是奇恥大辱。
德黑蘭市內立刻組建了10個人民革命師,加上先期駐紮在德黑蘭的守軍,此時該地區的伊朗武裝力量超過了30萬人,上至霍梅尼,下到哈梅內伊和各級伊朗官員,都下令嚴守德黑蘭——“將德黑蘭變為侵略者的地獄!”,就連德黑蘭學校中的學生也都發了槍支與炸藥,準備與伊拉克人決戰。這架勢可不是伊斯梅爾的小小部隊所能招惹的起的。
但是伊朗人同樣也有問題,就是這些部隊基本上都是步兵,且普遍缺乏重武器。伊斯梅爾的裝甲部隊就活動在卡拉季和德黑蘭之間的區域上,利用自己的機動性不斷的襲擾德黑蘭。伊朗部隊離開自己的防地,則怕在開闊地形中無法抵擋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更怕削弱了德黑蘭的防守力量。於是30萬大軍就龜縮不出,誰也不敢擔負責任,眼錚錚的看著伊拉克兩萬士兵在德黑蘭前四處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