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寶得到了他想要的,根據條約,中俄邊境東北部分分將恢複到《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事實,中國軍隊在中亞實際控製的地區已經超過了當年的邊界。再次基礎上,對沙俄政府的軍事、經濟援助繼續開展,大批逃進中國境內的白俄軍再次匯聚到伊爾庫茨克。在那裏,他們直接從來自中國的專列上領取步槍和棉衣,然後在高爾察克、鄧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爾的率領下,與捷克兵團一起,向莫斯科挺進。
同時,英法軍隊13萬人在南方的新羅西斯克、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登陸,先後占領巴統、梯弗裏斯、巴庫等城市,隨後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實施主要突擊,因遇紅俄遊擊隊的激烈抵抗,隻向內地推進100~150公裏。英、美、日幹涉者則增派援軍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陸,加強對白衛軍的援助。中國軍隊則是在伊爾庫茨克以東的區域內駐紮,幫著白俄軍鎮壓遊擊隊。至1918年夏季,,紅俄隻占有約原俄羅斯四分之一的土地,陷入四麵受敵的地步。
紅俄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紅俄委員會於1918年初頒布組建工農紅軍和工農紅海軍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4月成立地方軍事機構,全國實行普及軍訓製;5月29日,紅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關於實行普遍兵役製的法令。紅俄還決定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將全部工作轉入戰時軌道。甚至還專門成立了肅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設委員會,簡稱契卡。
契卡很快就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對舊軍官進行了清洗。實際上,紅俄軍的初創及紅俄最初的軍事行動,是在《布列斯特條約》簽訂之前,由防備德奧軍進犯而發起的,因此吸引了不少舊軍隊裏的愛國軍官自動加入。他們參加時以為新軍隊隻用於對外;可是一旦加入,才發現自己無法自主命運,抗命或開小差是要上軍事法庭的。以後托洛茨基更是強迫征調,以家屬為人質及派遣政治委員等的各種辦法來管束。職業軍人一時又無其它技藝自存,也隻好聽從調遣。因此之故,紅俄軍在指揮係統上保全了帝俄的軍事傳統。初創的幾個月內,即有八千舊俄的軍官被托氏收入囊中。——其中許多人,尤其是家境較一般的平民子弟,或是部分中產子弟,在被浪漫的紅俄理念熏陶之後,成為了紅俄的真心擁戴者甚或加入其中。到一九一八年年底,被紅俄軍聘用任命的舊軍官增加至二萬二千人。但這中間有相當一部分人叛變投敵,甚至包括方麵軍,集團軍級的司令員。這是在所難免的。以至於當時有一種說法:說紅軍是一隻漏水的竹筐。
在軍事物資方麵,沙俄大的中心城市及工礦企業,大都在紅俄政府手中。因此紅俄軍的軍備供應問題不大。沙皇曾靠俄國的工業供應了近千萬人的龐大軍隊。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製造及擁有步槍一千一百一十萬支、機關槍七萬六千挺、野炮一萬七千門。其中有百分之十流入紅俄軍隊手中。這意味著即使工廠不再生產,紅俄軍也至少擁有一百一十萬支步槍和七千六百挺機槍。與軍備和工業品的供應不同,農產品的供應問題較大。特別是在戰爭早期(一九一八年),餘糧征集製還未能廣泛推行,許多地區的農村蘇維埃有抵觸情緒。而白俄軍又占據了廣大的農村,對鐵路交通的切斷也較為容易。所以莫斯科和彼得堡曾一度出現存糧僅夠三天的窘境。
除了軍備和糧食,兵員的供應一直問題不大。工人和農民是紅俄軍取之不竭的後備兵源。新政權的基礎,本來就是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至於廣大農民,最初從紅俄手中分得了土地,滿心歡喜。但紅俄軍的餘糧征集製使他們認為:“土地是我們的,糧食卻是你們的,那有土地又有什麽用呢?”但另一方麵,白俄軍的高壓式搶掠;也同樣引起農民的反感。總的來說,農民(富農除外)處於搖擺的中立,搖擺的程度,視各地餘糧征集製的激烈程度和白衛軍燒殺恫嚇的殘忍程度而定。
概括來說,大城市的占領和餘糧征集製的施行,使所有物資都在新政權控製下生產並重新分配。這使得紅俄軍在相對狹小且被封鎖的區域內,主要是烏拉爾山至波羅的海之間的北方內陸地區,也能動員出足夠贏得戰爭的資源和兵源。再加上部隊中工兵聯合黨黨員的榜樣和犧牲精神,以及時勢造英雄般湧現出的一批優秀將領,紅俄軍一開始就具有白俄軍沒有的優勢。
在許多人的觀念裏,從俄軍在日俄戰爭和一戰中對德作戰的表現,似乎比較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俄軍笨重遲緩,蠢笨無能,打仗很業餘。但事實上,腐敗的是俄軍上層,是那些靠裙帶關係執掌軍權的沙皇貴胄。比如執掌兵柄的陸軍大臣,重視宮廷的舞會超過了重視軍備。居然無暇花完購買炮彈的專款(許多一線炮兵奉命每天每門炮射擊不得超過三發!)而俄軍的下層軍官和士兵是非常頑強的。正是他們在日本人用德國大炮的轟擊下,堅持抵抗,造成十萬多日軍的死亡和數十萬人受傷。
而在一戰中,俄國總參謀長換了五任,根本沒有一個連貫的備戰計劃。一戰爆發後,在戰爭最激烈的一九一六年五月,總參謀部還有十五天休假,所有部門空無一人。這樣的軍隊,能將戰爭拖延到一九一七年,完全靠的是九百萬下層官兵以命相搏。一九一五年,俄軍一線步兵的步槍配備率不到三分之二;許多俄軍士兵隻能用捆綁了刺刀的棍棒當武器,在炮火下用徒手去拆除對方的帶刺鐵絲網。在一戰前期,當腐朽的俄軍上層,僥幸沒有犯什麽明顯錯誤時,俄軍下層的忠勇便得以發揮出來,使得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節節敗退;僅科韋爾-倫貝格一戰,便俘虜奧匈二十萬人;戰線推進到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口。
俄軍當時既無力也無心在西線打下去。但轉頭對付革命還是綽綽有餘的。頗有點我們中國人說的“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味道。比如在一九零五年的革命時,原本笨重遲緩的俄軍,變得異常敏捷。也許是因為“內戰”靠近自己的鐵路網,軍隊的集結相對比較方便吧。尼古拉二世調兵遣將,在電訊係統和鐵路係統的幫助下,軍隊從一地趕往另一地,全軍協調一致,調動靈活,執行命令堅決,革命被迅速撲滅,其高效率連西歐的報紙都為之驚訝。
對沙皇的愛的培養,是俄軍的傳統。這從軍校的起名上就可一窺端倪:尼古拉近衛軍學校,尼古拉炮兵學校,亞曆山大第一軍校,亞曆山大武備中學等等……對“沙皇,祖國和正教”的愛,是從年輕人一進入士官學校大門起,就開始反複灌輸的。比如:在由列弗爾特(彼得大帝重臣)建造的莫斯科亞曆山大士官學校內,專門在“國王大廳”懸掛起比真人還高大的曆代沙皇戎裝畫像(結業時要向沙皇宣誓,儀式極其隆重)。地板定期由打蠟工人磨得油光鋥亮。教學樓的顏色非紅即白,整潔氣派。不管是哪一季節的製服,從清爽寬大的短上衣,到挺刮束腰的冬大衣,雙肩上的白綴章均配有紅色花字:“N.Ⅱ”,代表沙皇尼古拉二世。有專門的軍用裁縫店,為士官們縫製製服,常禮服和軍大衣。每一年級士官晉升為軍官時,沙皇都會親自發電報祝賀。而這樣的電報是年輕人朝思暮想的。看看沙皇掏錢為他們提供的製服有多漂亮吧——尉官製服一律鑲上金邊,白底子繡紅花字,緊繃繃地係著寬腰帶;腰帶左側別一把皮鞘刺刀。軍帽是按季節搭配的:夏季是帶紅帽箍白帽徽的無簷帽;冬季是銅光瓦亮的配雄鷹標誌的卡拉庫裏羔皮窄邊帽。每一種頭飾按規定都粗獷地拉向右側,透出豪邁和挑釁意味。追求華麗可以激起年輕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這一點上沙皇是不惜工本的。沙皇的軍校供應商為帥氣的青年軍人們提供各式漆皮靴或鞣皮靴;提供永不開線的麂皮手套;提供雜役或勤務服務。沙皇還提供有風笛長笛有短號圓號有單簧和雙簧管的大型軍樂隊——每學期演奏的曲目多達三百首,均為世界名曲。且軍樂隊的水平之高,可以直接去莫斯科大劇院公演。而教授他們的校尉老師們,也是優中拔優的精英:比如亞曆山大士官學校的射擊教師是全軍步槍射擊的冠軍,教授他們擊劍的是
全俄劍術冠軍。教授體操項目的是單杠和吊環運動員。除了身體的訓練,他們也學習文化知識,繼續在武備中學就已經開始的課程:如文藝,數學,力學等。士官學校新開的課程則有軍事工程,製圖,測量等等。所以在當時的俄國社會,士官生被視為受過高等教育的軍人精英。他們經過選拔後在優渥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軍人儀表和姿態都非常正規,各種戰術動作訓練得輕盈敏捷,爐火純青。正是士官生們,日後組成了白衛軍的骨幹。在科爾尼洛夫將軍那次著名的冰雪進軍中,曾經有過兩千餘名士官生分隊(百分之六十是軍官),將上萬紅軍打得潰不成軍的戰例。
因此,英法等國和徐天寶才認為還有繼續援助沙皇的必要。隻是英法認為沙皇尚能一戰,而徐天寶則是希望俄國內戰打的越長越好。
高爾察克軍隊占領烏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爾、布古利馬、布古魯斯蘭、奧爾斯克、阿克糾賓斯克,逼近喀山、辛比爾斯克和薩馬拉,切斷紅軍同土耳其斯坦的聯係,使東方麵軍的防線有被突破的危險。在南線,鄧尼金軍隊占領頓巴斯、頓河州和烏克蘭部分地區,隨後占領察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