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地球的發展史(二)

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地質年代名稱,紫薇的專家用了另一個名詞,但張斌輝馬上反應到了地球上的說法,他自動理解了。

泥盆紀是古生代第四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的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麵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

表現為陸地麵積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麵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

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也就是四足脊椎動物開始出現。

根據研究,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曆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

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曆了4500萬年。

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係,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

這個時候,陸地的麵積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係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這名紫薇學者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曆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裏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學者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麵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

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係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

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減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

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麵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裏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名學者認為,地球上的這次大滅絕現象,是由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係列原因造成。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三疊紀,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

三疊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係,陸地麵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

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

古氣候方麵,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幹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誌,隻發現海平麵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麵積缺氧的海水。

當看到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分析,張斌輝的精神振作了起來,因為這是他相對較熟悉的知識,地球上也有深入的研究理論,甚至在文學作品中都有大量的體現。

因為,這次滅絕,統治地球的無敵恐龍消失了。

在地球上,我們把這一次物種滅絕,稱為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的一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曆了7000萬年。

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曆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下、新生界之上。

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麵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

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遊有孔蟲化石構成。

在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生了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

在五次大滅絕中,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

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

這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係統的崩潰。

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遮蔽地球長達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

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饑餓而死,其中就有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