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萬盛公司那邊出版佳績,不但鬧的台灣滿城風雲。

事實上,消息反饋到香港,也在此引發了出版界、文化界震動。

這年頭,一心求名留青史的傳統文人已經很少,當今小說界的那些作家們,本質與電影行業的演員、流行音樂行業的歌手沒有區別。

小說作家,主流的想法,還是崇拜發行量的!

一個作家的發行量,僅僅是稍微的優秀,並不會被人尊敬反而招惹妒忌。但是如果一個作者的發行量逆天,登上別人不可能企及的高度,那麽整個行業的輿論風向,將會從妒忌變成崇拜和仰視了!

在商業社會,唯發行量為尊是出版行業的必然!

在香港、台灣,這個資本主義盛行的地區。

早在60年代,武俠小說盛行的時候小說家的地位,就是以發行量多寡排行了!

金庸、古龍、梁羽生之所以被崇拜,很大因素是因為他們小說的發行量達到驚人的數字。

現如今,《大唐雙龍傳》才短短幾個月,就創下了港台兩地出版佳績——香港發行量15萬冊,台灣發行量超過20萬冊!

也就是說,張少傑單冊書的銷售已經超過了35萬本了!

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書能賣的這麽好,今後還會一版再版不斷的重複出版發行。將來,張少傑的書,最高紀錄將會是多少,已經沒有人隨便敢猜了!

事實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把張少傑看成新銳作家了,也很少有人僅僅把張少傑的成功看成運氣好了!

運氣好,解釋不了《武俠與曆史》上連載紅了,《明報》上連載也廣受歡迎,香港發行的實體書單冊最高發行量超過15萬冊,台灣那邊才短短的一星期時間發行量就突破了20萬冊!

驚人的銷售數字,已經明確顯示出,張少傑就是傳說中的實力派啊!

已經有媒體在呐喊——“這不但是武俠小說行業的奇跡,更是華語出版行業的奇跡!”

當然,內地的出版行業,被一些港台的媒體無視了。

中國內地,在改革開放之後,圖書發行,雖然瘋狂!黑格爾的哲學書,也能賣幾百萬冊!隨便什麽三流詩人出版的詩歌,也能賣個幾十萬本!《三國演義》、《西遊記》這類的傳統古典小說,在這個年代,是能夠銷售數千萬冊的!

但是,內地還是沒有版權保護相關的意識。各大出版社,隨意的把國內外的名家作品排版、印刷、出版。

這個年代,國內的一些作家,出版一本書也許還能夠領取幾百元的稿費。而海外的作品,被翻譯過來,國內的出版商是不會給原作者半點稿酬的!

相對於內地出版界混亂的環境而言,港台出版市場,才是此時華語通俗小說的主要市場。因為,這個市場會按照版權法律,支付給作者稿酬。

萬盛那邊傳來出版佳績,張少傑也就鬆了口氣。

因為,台灣萬盛公司那邊每出版一集,張少傑可以穩定拿到50萬港元的版稅。

如果,萬盛出版的第一集就巨虧了,想必後麵的合作,也就會無疾而終。張少傑可不想失去這麽瘋狂賺錢的“金飯碗”。

因為台灣發行的《大唐》第一集,還算順利。所以,萬盛已經將這一集出版的100萬港元固定分成費用,打到了玉郎國際公司的賬戶上。黃玉郎與張少傑合作愉快,又一次五五分賬,各自瓜分50萬港元。

因為有這麽一大筆進賬,所以張少傑的財務狀況空前好轉!

此時,張少傑銀行存款有55萬港元,另有100萬元的“漢美企業”的證券資產。

剛買的81平米的住房單元市價已升到50萬港元!

如此算來,張少傑也算是一名百萬富豪了!

財富不斷的增長,讓張少傑開始有點野心勃**來。

在81年溫瑞安沒來香港之前,張少傑可以憑借著《大唐雙龍傳》可以穩坐香港第一暢銷作家的寶座。

港漫方麵,壟斷香港漫畫業的黃玉郎和張少傑正是關係密切。而未來的漫畫巨頭馬榮成,在張少傑有意的拉攏下,越發的對張少傑有好感。如果馬榮成的合同到期,張少傑吆喝一聲,馬榮成多半會投靠張少傑的!

以小說作為基礎,進一步向整個娛樂、ACG等等各種和文化相關產業發展,弘揚中國文化、發展香港的文化影響力,這是張少傑的理想。

現在,除了小說、漫畫等等文化產業的基礎、邊緣地帶,張少傑已經涉足。

更核心,更具市場的影視行業,張少傑卻是苦無半點的影響力。

電視行業,那是需要有電視台作為基礎的。香港從事電視行業的,能賺錢的隻有TVB,其他的電視台多半是虧損連連,每年超過幾千萬幾億元的虧損,讓大多數的電視台紛紛破產解體,形成TVB一統天下的格局。

現在讓張少傑每年虧幾個億,他是虧不起的。

如果和TVB合作,張少傑沒有自信能夠競爭得過邵逸夫,奪取TVB的控股權。沒有希望奪取話語權的公司,張少傑是不會參與進去的。

所以,電視產業,張少傑暫時隻能放棄。

電影?!

張少傑眉頭跳動!

張少傑知道,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充滿向往。

這倒不是是張少傑對於電影行業多麽的熟悉。

事實上,張少傑雖然在金庸那裏學會了影視編劇的基礎知識,但是對於電影製作,張少傑是一概不知。

但是不影響他對於8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欣賞!

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香港電影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的年代。雖然,在後來好萊塢大片衝垮了香港電影市場。

但是,在80年代,香港電影行業的成就和創新能力,卻是舉世矚目的!

比如說,《最佳拍檔》係列,開辟了喜劇特工題材。

《僵屍先生》創造出中國式僵屍形象,後來很多華人,一想到僵屍,就不免聯想到穿著清朝官服、一蹦一跳的中國式僵屍。

《英雄本色》不僅僅是捧紅了周潤發,更創造了都市英雄題材,找到了槍戰電影最具美感的拍攝手法。這種充滿藝術味道的槍戰,後來廣被好萊塢電影導演借鑒、學習。

《賭神傳說》讓賭片大行其道。

《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黃飛鴻》係列等等電影開辟的新武俠時代,為後來中國武俠電影找到了最佳的模式。

就連在香港本地票房很撲街的實驗姓質電影《東方三俠》,其實,已經和後來好萊塢的那些大製作超級英雄片《蜘蛛俠》、《X戰警》、《綠巨人》、《鋼鐵俠》、《蝙蝠俠》、《神奇四俠》、《超人》的風格極其接近。

要知道,在後來的好萊塢,除了少數的大片之外,銀屏上的主流,已經是漫畫界的超級英雄們了。

尤其是在21世紀初的好萊塢,幾乎已經超級英雄們的戰場。每年北美的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至少有一半是超級英雄題材。

可惜,《東方三俠》這部都市武俠的實驗作,盡管口碑很好,但是因為票房撲街,讓香港電影沒有繼續在這個題材上挖掘潛力,失去了打造香港版的超級英雄電影的機遇。

正是因為香港電影行業在80年代有太多的輝煌,也有太多的遺憾,所以張少傑才迫切想要參與這個行業。

既然決定涉足電影,那麽遲涉足不如早涉足。

因為此時的香港電影圈子,僅僅是老牌的邵氏兄弟、嘉禾兩家在爭霸。

不過,邵氏兄弟公司隨著掌門人邵逸夫將精力投入到電視行業,在電影行業的投資,就開始不斷減少。

而嘉禾公司,雖然曾經因為與李小龍合作,如曰中天。不過,隨著李小龍的時代結束,嘉禾公司的霸主地位也開始動搖。

事實上,80年代香港電影界的火爆,是建立在眾多小公司的基礎上。

因為,電影市場的景氣。很多的嘉禾、邵氏等等大公司的導演、演員紛紛自主創業,小規模電影公司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這些小公司,很多都是業內資深的導演、演員創立,對於市場的了解,比商人更甚一籌。這些小公司更具備活力和敢闖敢拚精神,使得80年代香港電影行業才顯得生機勃勃,百花齊放。

與此同時,一些娛樂產業之外的資本,也不斷投資電影業,給這個行業帶來了活力。

比如說,後來的新藝城,就是因為獲得商人雷覺坤默默支持,茁壯成長起來的。

雷覺坤不靠電影這點利潤賺錢,反而像是一名寬厚的大財主一般,支持許多導演的夢想。

因此,雷覺坤給予了公司中一些導演們很大的自主權,大多數撲街導演們,都是因為新藝城給機會,讓他們“鹹魚翻身”。

香港後來,重量級的導演,絕大多數都是新藝城培養出來。

由此可見,一個行業,有一名真正關心行業發展的大老板支持,是一個多大的幸事。

後來90年代初,新藝城盡管如曰中天,但是內部矛盾激化。加上,幕後老板雷覺坤身體狀況堪憂,公司就在最輝煌時期解散,解體後,公司擁有的電影版權紛紛拍賣,獲得版權分紅收益,大多是分給了新藝城的老員工們。

香港電影80年代至92年之間,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在新藝城解體之後,香港電影市場,卻開始每況愈下,一年如不一年!

到90年代中期,除了能夠保障票房的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的電影之外,其餘大多數的導演、演員,紛紛撲街。所以,原本熱衷投資電影的片場,開始減少了電影投資。

因為香港電影行業的蕭條,使得很多電影人不能再靠著電影專業謀生,自然紛紛的改行。

到了後來,盡管電影特效技術快速發展,但是香港電影行業從業人員整體的專業素養已經大大不如80年代了,所以,香港電影想要拍出《英雄本色》那樣的誠意之作,根本就是拍不出來了!

張少傑默默想到——自己有能力去做力挽狂瀾,拯救香港電影的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