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少傑,你小子也不老實啊。不聲不響的,用《大唐》的出版、漫畫改編授權,換了玉郎機構的5%股權,這生意做的真劃算!”胡波爽朗的笑道。

張少傑聞言,小心道:“胡哥,是你啊!這件事是這樣的,你聽我解釋........”

張少傑開始劈裏啪啦的如同豆子一般倒出來。

昨曰因為見到黃玉郎這等大名人,張少見不禁有點震驚。

接著,黃玉郎的說服力也非常驚人,所以他稀裏糊塗的就答應把實體書出版授權,以及漫畫改編授權,出售給黃玉郎。

當然了,黃玉郎的價錢確實比較高......

“這哪裏是比較高,根本就是天價!”胡波笑道,“玉郎機構現在發展勢頭,我是知道的。五年前,玉郎機構一年銷售額僅僅有300萬元,隻要是靠黃玉郎本人的漫畫。而現在,僅僅用了5年時間,這家公司年銷售額就達到3000萬。5年增長10倍,這讓的高速增長速度,確實是非常罕見的!”

張少傑試探的問道,這件魯莽的交易,是不是給胡波帶來了麻煩。

“嗬嗬,麻煩?沒有的事情!”胡波說道。

“那.......金老爺子的反應......”張少傑再次試探道。

“你還知道擔心金老爺子的反應?”胡波奇道。

張少傑提心吊膽,自己這麽大膽私自接觸黃玉郎,對於金老爺子看來,簡直是叛逆,會不會被封殺?

他知道,老一輩的娛樂文化產業中的掌門人,都喜歡家長製讀才。比如,香港影視行業最具權威的邵逸夫,他的TVB旗下再大牌的藝人,如果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事,邵逸夫都是封殺、冷藏沒有商量!

“金大俠知道你和黃玉郎合作之後,開始意識到你不是一個沒有門路的新作者!而他又知道你和我的私交不錯,所以,金大俠對我更重視了!”胡波自信笑道,“當然了,金老爺子也是忌憚我那位姑姑!”

胡波出身報業豪門,這一點在金庸眼裏是公開的秘密。

事實上星島集團的那位女掌門胡仙,多次邀請胡波前往星島集團擔任重要職務。

不過,胡波因為在《武俠與曆史》這個報社幹的比較愜意,而星島公司的武俠小說出版並不是強項,所以就拒絕返回家族企業。

要是明報真的排擠胡波,那麽回到星島集團,顯然是他的最有可能的選擇。而以胡波與張少傑關係,到時候,張少傑可真的會跳槽星島報業了。

胡波這番解釋之後,讓張少傑鬆了一口氣。

——————

關於張少傑與黃玉郎之間的合作,就這樣過去了。

雖然,一些報紙上流傳八卦新聞,稱:“《明報》旗下當紅作家張少傑,私自與黃玉郎合作,金庸大俠勃然大怒!”

這一番的八卦消息,惹起《武俠與曆史》的讀者們搔動。

不少的讀者,紛紛擔心《大唐雙龍傳》的連載,會不會因此夭折。也有不少張少傑的鐵杆粉絲,關心張少傑的個人前途。

據不靠譜八卦消息,一名豪門小姐,寫信給《明報》:“張少傑的《大唐》是我家老爺子喜歡看的小說,哪怕你是金庸,如果敢封殺張少傑,就等著我們聯合其他報社封殺《明報》吧!”金庸接到威脅之後,連忙撥通某電話,去解釋.......

市麵上八卦消息亂飛,市民們有了可以閑暇時候的談資。

不過,實際上作為當事人,這件事已經過場了。

明報集團既沒有封殺冷藏張少傑,也沒有給胡波小鞋穿。

事實上,金庸雖然在同等級報刊中是以“小氣”聞名。不過,作為一個文化名人,至少比普通商人更在乎廉恥。

像TVB電視台那樣動不動封殺、冷藏藝人的行為,《明報》一般是不會去做的。

事實上,明報旗下最著名的小說家亦舒、倪匡等人,實體書出版也是與明報之外的公司合作。

張少傑這樣與黃玉郎之間的版權合作,雖然沒有與《明報》通過氣。不過,這已經是行業的常態。

所以,金庸也犯不著為了這個,去“懲罰”旗下這名最紅的武俠小說作者!

事實上,到了80年代,在經濟上金庸已經非常的富有了。此時的金庸也超脫了普通商人的在財富上的追求!

金庸晚年的追求,更多是在於史上留名,或者是得到更多的承認!

金庸早年的理想,是想要去新中國謀求外交官職業。因為,金庸年輕的時候,是在國民黨開辦的學校讀過外交專業,因為得罪學校裏麵有權勢的同學,而被開除。之後的金庸,在《大公報》等等報紙上當過翻譯,當過編輯。

《大公報》在香港開設分支機構的時候,金庸一度擔任過副主編的高位。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後,以前金庸的好友,在外交部擔任官員。所以,金庸聞訊後大感振奮,孤身前往燕京,希望能夠謀求一官半職。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哪怕是金庸的好友奔走,甚至金庸還在燕京認識了周總理。但是,最終周總理遺憾的告訴金庸,因為他的出身地主家庭,並且以前是在國.民黨的外交學校讀過書,所以共和國的外交部,不能聘用他。

心灰意冷的金庸,返回香港。

這番的經曆,無疑說明,金庸的人生最大理想是做官。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做成共和國的外交官,才使得他回到香港重新打拚,成為了一名報社老板。

成為《明報》老板後,金庸開辟“北望神州”等等欄目,不斷的寫社會評論。其實也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內地政斧高層的注意。

金庸通過迂回的方式,實現了被內地政斧高層注意的目標。

這麽多年來,《明報》不但成為香港市民了解內地政治動向的窗口。也成為了內地政斧了解香港輿論動態的重要參考刊物。

而到82年時候,中英之間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密集。金庸多次奔赴內地,受到鄧首長、[***]等人的接見。連香港起草基本法,金庸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小組負責人之一。

金庸的一生,追求有兩大件——第一是名,第二是利!歸根結底,傳統文人教育,使得他更重視名一些!

金庸知道,人的名譽,不但決定於公眾、官方對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文人對於自己的看法。

張少傑怎麽說,也算是作家。作家在這個時代,也是拿筆杆子的文人。

為了“名”,金庸一般是不願與任何拿筆杆子的人結仇!

——————

PS:感謝“武俠VS仙俠”、“霞飛雙頰”慷慨打賞。更非常感謝霞飛雙頰在書評區寫下的長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