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拒婚契機
李安寧之前來求助過,聲稱自己有可能前去吐蕃和親。
這事謝逸知道,回來之後聽杜惜君和鄭麗琬說起過。
但謝逸對此不以為然,和親的那位是文成公主,和金城郡主李安寧有毛線關係?李安寧的擔心純屬是多慮了。
可是,此刻……
當李安寧說出朝廷給自己擬定,但尚且明確頒發聖旨的封號正是——“文成”二字時,謝逸有些不淡定了。
和親遠嫁的宗室之女都會得到“公主”封號,這是慣例,所以眼前的小郡主李安寧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
這事……
謝逸半天說不出話來,一來是詫異小郡主的身份;二來是痛恨教條主義害人,自己單憑一個封號就斷定文成公主和李安寧不是一個人。
這個想法當真有些太過幼稚!
也不想想,封號這玩意能固定嗎?一個親王今日是蜀王、明日便可能是周王或吳王,改封這種事太過平常。
公主的封號也是如此,更改也再正常不過,尤其是宗室女賜封公主,更是如此。偏生自己思維固化,竟然忽略了此事。
李安寧自己說了,作為郡王之女,按理說隻能被冊封為“縣主”,自己能有郡主的封號,那完全是皇帝對江夏郡王府的殊恩。現如今讓自己出嫁和親,自己拒絕不得,但是……吐蕃高原苦寒之地,她著實不想去。謝長史素來足智多謀,不知是否有辦法可以阻止此事,讓自己免過此劫。
這……
謝逸不禁沉吟,小郡主楚楚可憐,紅著眼睛的哭訴著實讓人心疼。往日裏前來求助多半是她自作主張,但現在江夏郡王李道宗本人已經回到長安,小郡主前來恐怕不僅僅是自己的意思了。
李道宗本人也有求助的意思,雖說是他自己位高權重,但涉及到自己的女兒。反而沒辦法開口,故而迂回行事。
這樣一來,無論是李道宗的這個人情,還是小郡主的幸福。就不好拒絕了。
說句不好聽的,和親在及,小郡主的一舉一動估計被很多人看在眼裏,李安寧今日這般出入輞川別墅,隻怕會被人誤會。甚至刻意誤傳。
什麽小郡主和自己有私情雲雲的傳言很可能不脛而走,某種程度上,謝逸現在已經涉事其中,想甩已經甩不掉了。
再從事情本質來看,文成公主和親在後世的史書上被各種誇讚,意義何其重大雲雲。或許確實有一些,但是……
就當時來看,作用真的那麽大嗎?好似伺候吐蕃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一直和大唐有交鋒,薛仁貴後來還在吐蕃人手上吃過敗仗。吐蕃大軍多次威脅到絲路安全,甚至威脅到了關中大唐京畿之地。
指望一個女子能夠換來和平?這種想法太幼稚。很多時候。這是在不敵對手時的權宜之計,而接受和親的一方也往往力不從心,便順勢走下這個台階,以免雙方鬧的不愉快,其實是個相互妥協的方式。
當真的有矛盾和利益衝突的時候,雙方仍舊會毫不猶豫地開戰,至於和親的公主?皇帝和草原首領會放在心上嗎?
所以啊,和親在後世看來是及有曆史意義的事情,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實際是委曲求全的結果。
一句話。實力不如人,軍隊男人戰敗了,然後讓一個女人去平息戰火,某種程度上有些屈辱。
明朝在曆史上或許不如漢唐那般鼎盛。但明朝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一件事就是從未有過和親之事。宋朝雖然對外作戰經常不敵遼和西夏,但也沒有嫁公主和親的例子。
反倒是所謂的漢唐盛世,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說的是自從文成公主以後,吐蕃讚普即位後都要請求唐朝的“冊封”。
但這樣的冊封往往隻是虛禮,難道你大唐皇帝不承認,人家就不是吐蕃讚普了?你大唐皇帝的詔書在高原上能算數?不過隻是個虛名而已。要是當真就輸了。
而嫁出去的公主,往往生活並不是很容易,從錦衣玉食的中原之地,到草原苦寒之地,,氣候和飲食都完全不同。
如果生活在不如意,往往命不長久,或者生活悲涼。漢朝的細君公主嫁去烏孫五年而亡,隋朝的義成公主嫁去突厥很不如意。
至於文成公主,其入藏後的事跡記載不多,據說鬆讚幹布對她很好,她的地位很高雲雲。
但鬆讚幹布三十三歲便英年早逝,他與文成公主也並無子嗣,想想公主在此後的歲月裏獨自生活是何等的悲涼?
數千裏之遙的高原上,遠離故鄉,沒有了丈夫和孩子,她的生活真的容易嗎?尤其是眼下,當李安寧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麵前的時候,謝逸心裏更在這樣問自己。
天知道那樣的情形下,英姿颯爽,活潑可人的小郡主會被折磨成什麽樣?
於心不忍啊!
想到這裏,謝逸是真有心想要幫幫小郡主!
隻是該怎麽辦呢?求情肯定是無用的,否則以李道宗的身份,該更有用一些。還是那句話,除非你能找到另外一個替代“公主”,否則你不去誰去呢?
那麽,除此之外……
“郡主,令尊有沒有說可行的辦法?”
李安寧低聲道:“父王說,除非和親之事作罷……”
“這和親之事……陛下隻是答允吐蕃大相祿東讚到達長安之後商討,倒是沒有確切答允。”
謝逸道;“所以機會還是有的,不過陛下似乎有答允的趨勢……”
“所以懇請謝長史想想辦法……”李安寧確實有些著急,在沒有嚐試過所有的辦法之前,她不想就此認命。
“這樣啊!”謝逸點點頭,陷入沉思之中。先前答應與吐蕃和親,一個很要緊的緣故是鬆州之戰勢均力敵,吐蕃隱約占了上風,而且北方草原有薛延陀和突厥人為禍,所以必須要安撫西南這個強大的鄰居。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現在薛延陀被滅,突厥安穩,對待吐蕃還需要那麽溫柔嗎?既然如此,和親的必要性還有那麽高嗎?
也許,這就是契機所在!(。